【关学故事】“聚徒传授”是张载唯一的讲学方式吗

​每每与人论及张载设坛开讲,就想到偌大的崇寿院内,门徒分列而坐,先生端坐其中,说《易》论《经》,陈述王道,感念民生,构建宏大的关学思想体系。院内书声琅琅,辩学之音不绝,门前则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来往徒众络绎不绝。横渠之地一时成为理学圣地。

但仔细斟酌,不觉生出疑虑。横渠地处边陲,战乱不断、交通不畅、物产凋敝、民不聊生,崇寿院作为一个古代小镇的议事中心,规模也不可能大到哪里去,如何承载接待这么多的门徒朝拜听讲?而且,关学思想的发展期介于1057年至1070年,张载正奔走于各地为官,并未能静心安居,讲读于横渠。即便是归居横渠后(1070-1077年),因地贫食欠,他还要亲自从事生产劳动,“足衣食而传经”。据《宋元学案》等史料分析,当时张载讲学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甚至还要给学生提供餐食住宿。《横渠先生行状》中载:“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可见其时张载生活之窘迫,自身尚难保,又怎么能撑得起“徒众络绎”的大场面?而且,他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讲授传播自己的道统思想呢?

根据现有史料,笔者考证后将张载授徒讲学的方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邮驿传书

邮驿,就是现在的快递物流业。邮驿制度在中国古时由来已久,在通信和转运方式较为落后的年代,邮驿是传递信息、运送物品的主要方式。北宋时,邮驿行业已较为发达,但其主要业务范围还是负责政府官方的信件往来,并将官员住宿的驿站和传递物品的邮驿进行了区分。宋人王应麟的《玉海》有载:“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而传递政府公文和书信的机构另设名目,总称为“递”,又分“急脚递”“马递”“步递”等数种。可见,宋代邮驿的发达程度之高,这就为张载和门徒之间通过信件往来交流传授新知创造了便利条件。

嘉祐四年(1059年),担任云岩县令的张载就以书信的方式和当时在长安户县任主簿的程颢,交流了有关“定性功夫”的哲学问题,即载入《宋元学案》一书颇引人关注的《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和《答张横渠先生定性书》。熙宁元年(1068年),吕大临作《上横渠先生书》(共计三封书信),以表求学于张载的心愿,并在之后的信件中提出了诸多观点。张载的复信今无可考,但作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他是不可能不回信的。熙宁二年(1069年),身在汴梁的张载和远在外地做官的程颐通过书信的方式,辩论了有关“修养功夫”的哲学命题,此事可详见程颐的《答横渠先生书》。熙宁三年(1070年),刚了结完“明州狱案”回到京师的张载,又和弟子范育业通信,交流探讨了有关“鬼神”“道学”“政术”的问题,并连作三封书信予范育进行讲解。这就是关学史中著名的《答范巽之书》《并答范巽之书》和《再答范巽之书》,后被称作“三答范巽之”。从连篇累牍的书信中可以想见张载对范育的器重、期望之高,也显现了先生对神鬼问题的思考之深。熙宁三年(1070年),辞官回到横渠的张载通过书信与另一弟子李复探讨“宗子之法”,这也是关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命题之一。此事在李复写给张载的《与横渠先生书》中有详细记载。同年,张载还撰写了《吕微仲书》寄给当时担任边帅的吕大防,讨论了有关“浮屠”“鬼神”“孔孟”等问题。熙宁六年(1073年),身在横渠的张载心系变法深水区的政治动向,就分别写信给远在外地的两位弟子吕大钧、范育,针对保甲法进行了深人的讨论,即《与吕和叔书》和《与范巽之书》。

可见,邮驿传书在当时是张载传业布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受邀讲学

可以这样说,张载关学思想之崛起主要得益于几次重要的公开讲学活动。

进士及第前,张载主要在家乡横渠读书学习、研究道统,其间偶有到周边讲学,如横渠以北扶风塬上的贤山寺和以东长安方向的楼观台等地。此时的张载虽满腹经纶,但因声名不显,“寂寥无有和者”。皇祐五年(1053年),其弟张戬进士及第,获得官职,顿时令张载一家成为方圆百里的名门之户,张载的学识也渐为人所知。至和元年(1054年),宰相文彦博被贬下放知永兴军。此时,张载已名声在外,器重人才的文彦博便“闻先生名行之美,聘以束帛,延之学宫,异其礼际,士子玲式焉”。长安学宫的讲学令张载一炮而红,为接下来的系列讲学活动奠定了舆论基础。嘉祐元年(1056年),赶赴京师待考期间,张载再次受邀于文彦博,于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面对台下数以千计的听者,张载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纵贯古今,条理清晰。讲学获得了空前成功,“横渠先生”之名红遍京城。要知道,在北宋时期能够“誉满汴梁”,就意味着名扬天下,关学的崛起已经呼之欲出。随着吕大钧为首的新儒学崇尚者纷纷拜入张子门下,张载逐步走入了高光时刻。可以这样说,张载关学思想之崛起主要得益于几次重要的公开讲学活动。

进士及第前,张载主要在家乡横渠读书学习、研究道统,其间偶有到周边讲学,如横渠以北扶风塬上的贤山寺和以东长安方向的楼观台等地。此时的张载虽满腹经纶,但因声名不显,“寂寥无有和者”。皇祐五年(1053年),其弟张戬进士及第,获得官职,顿时令张载一家成为方圆百里的名门之户,张载的学识也渐为人所知。至和元年(1054年),宰相文彦博被贬下放知永兴军。此时,张载已名声在外,器重人才的文彦博便“闻先生名行之美,聘以束帛,延之学宫,异其礼际,士子玲式焉”。长安学宫的讲学令张载一炮而红,为接下来的系列讲学活动奠定了舆论基础。嘉祐元年(1056年),赶赴京师待考期间,张载再次受邀于文彦博,于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面对台下数以千计的听者,张载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纵贯古今,条理清晰。讲学获得了空前成功,“横渠先生”之名红遍京城。要知道,在北宋时期能够“誉满汴梁”,就意味着名扬天下,关学的崛起已经呼之欲出。随着吕大钧为首的新儒学崇尚者纷纷拜入张子门下,张载逐步走入了高光时刻。

 聚徒面授

尽管吕大临的笔下有“横渠至僻陋”的描述,但鉴于关学道统的影响力和张载个人的魅力,前来拜师问学者仍是络绎不绝。《横渠先生行状》中有载: “先生常谓门人曰……方与学者议古之法,共买田一方,画为数井……熙宁九年秋,先生感异梦,忽以书属门人,乃集所立言,谓之《正蒙》。”通过这些零散的记载可知,张载归居横渠时绝非独处,身边总是聚集着众弟子,具体多少不得而知。其时,张载弟子中相当一部分是朝廷重臣抑或地方大员,如吕氏兄弟、种师道、游师雄、张舜民、范育、薛昌朝等人,绝无可能追随张载回到横渠坐而论道。张载通常会以书信往来的方式与他们切磋交流。但可以确定是,李复、苏昞、刘公彦、田腴、邵清、潘拯等人应追随张载左右,亲历了关学体系成形的全过程。

在苏昞所著的《正蒙·序》一文中便有如是记载:“先生著《正蒙》书数万言。一日,从容请(苏昞等)曰:'敢以区别成诵何如?’……于是辄(大家)就其编,会归义例,略效论语孟子,篇次章句,以类相从,为十七篇。”作为跟随张载学习时间最久的弟子,苏昞此语可谓是将先生追随者的状况做了明确的记载。

综上,张载讲授道统、推进关学的方式多种多样,邮驿传书、受邀讲学、聚徒面授是最主要的三种。结果就是,张载桃李满天下,关学崛起天下闻。一如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举荐张载时所言:“(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其中“四方之学者皆宗之”一句更是透露出张门弟子众多的信息,这也是横渠“弟子八百”之说的底气所在。

文章节选自《厚道圣人·张载关学千年寻踪》,作者马苏彬。

(0)

相关推荐

  • 一痴 | 当代书家最怕写什么?

    主讲:一痴,本名周明华,"书法网"总编辑,创始人:"让书法回家·全国公益大行动"总发起人:现为:江西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副院长,北兰亭艺委会委 ...

  • 百年启后 | 游寿先生写给魏启后先生的一封信

    游寿先生于五十年代居山东七载 期间与当地学者多有交游 魏启后先生即是其中一位 游寿先生到黑龙江后 与魏启后先生依然鸿雁往来 今年是魏启后先生诞辰100周年 特辑录游先生致魏先生书信 以表对两位先生的景 ...

  • 朱熹的思想史意义

    今天重新讨论朱熹的思想史意义,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以下三方面-- 首先,他通过经典诠释.历史重构以及对思想世俗化的努力,再度确立了所谓"道统". "道统",则是指思 ...

  • 【关学故事】北宋大儒张载的河北渊源

    历史上,除了西晋文学家张载,还有一位更为有名的.与之同名的历史人物,也与河北颇有渊源. 他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 ...

  • 【关学故事】兵术家张载

    熟知张载的人大都知晓这位理学宗师在哲学.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也知其作为朴素唯物论者在天文.地理乃至农业水利方面的积极践行.这些是世人对张载最直观深刻的认识,也是他终其一生"俯而读,仰而思&q ...

  • 【关学故事】原来,张载的“嫡裔”一直生活在宝鸡凤翔

    张仁久与张崇谦展示奉祀官执照和五经博士批文的复印件 张载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被尊称为"横渠先生".因张载祠和张载墓都在眉县,每年清明节,张载后裔都会去 ...

  • 【关学故事】“明州狱案”中的张载

    ​在张载为期不长的官场生涯中,虽未遇刀光剑影.环生险象,也绝非一帆风顺.官场风云历来吊诡莫测,时刻都有惊涛骇浪,即便不结党营私,也难以独善其身.1069年便是张载政治生涯中的"堰塞之年&qu ...

  • 【关学故事】张载的治国之道:渐复三代之法

    ​世所共知,关学思想的最终愿景是要构建一个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大同社会.其实,这并非关学一家之言,此种治世理念是中国儒家思想体系倡导的最高社会形态.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美好的理想呢? 张载给出了明确的施 ...

  • 【关学故事】张载精通医术和占卜吗

    ​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二次辞官准备返回故乡.此时,张载的好友.理学另一宗师.被称为"康节先生"的邵雍在汴梁病入膏肓.据<宋史·邵雍>卷四二七载:"雍疾 ...

  • 【关学故事】浅论张载之后“关学不盛”的三大原因

    ​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二次辞官,归乡途中病故.尔后,学界以此为分界岭,认为自张载去世后关学"日渐不起",其生前的辉煌盛况和贯世声誉已不复存在,甚至更有史家就此做出" ...

  • 【关学故事】谁是张载的首任弟子

    ​中国古代学界一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学术争论,比如渊源之争.门户之争.流派之争.观点之争等,大凡这些争论后均被称为"学案".儒学史上就有"两汉三国学案"" ...

  • 【关学故事】清代十大关学思想家(上)

    ​继理学在明代得到长足发展后,随着程朱理学被清政府指定为科考内容,关学也继续受到官方的青睐和民间学者的追捧.据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横渠张载祠进行过多达十四次的重修或扩建,仅清朝就有七次之多.康熙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