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作文思维训练选择题版(教师版) (作文审题、思维训练、素材积累、语言运用)(作文审题、思维...
体会言论 思辨哲理(一)
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
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
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1.C(注意“挑剔”和“夸奖”的结果)
2.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人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交易,任何人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拿回家。
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B.人都会将自己身上的不幸无限放大。
C.人应该乐观面对自己的人生。 D.人应该同情他人的不幸。
2.B(人们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才发现自己的烦恼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宁可“重新拿回家”,这就说明了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不幸无限放大)
3.作家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对这句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幸福和痛苦是把双刃剑,人生是逃避不了的。
B.人当勇敢地面对困境,直面苦难,迎接挑战。
C.人当感悟痛苦的磨难,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
D.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同情弱小。
3.C(玫瑰是带刺的,但要用泪水浇灌它,体味花刺的痛苦,这是说人生当经受磨难;而在经受磨难的过程中,也会有“花瓣的亲吻”,这是说品尝到幸福的滋味。马尔克斯的话整体上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A项强调的是人生“逃避不了的”的无奈。B项强调的是直面苦难,勇于挑战,没有涉及“幸福”。C项既强调人生的磨难,又强调人生的幸福。D项强调的是同情弱小)
4.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的人而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一种无聊的癖好,在像哥白尼这样一位内心独立的人面前,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A.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因此而骄傲起来。
B.哥白尼内心独立,他不想让某一民族为他所取得的巨大贡献而无聊地骄傲。
C.哥白尼的巨大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民族。
D.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不值得所有民族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无聊的。
4.C(这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主旨是面对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民族骄傲是狭隘的)
5.理解齐白石的话语,有误的一项是( )
我在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许麟庐以为是假的,我们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
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了诗和话:“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电,虫尽灭绝。辛酉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印章“白石翁”。
他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他知道骗不了我,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这张画是他七十多岁时的作品,他当时八十九岁。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呀。”
(摘自艾青《忆白石老人》,有删改)
A.直言“人家画不出来的”,表明这幅“二尺水墨画”确是他人假借白石老人之名画的。
B.从“这是张假画”的话里听出白石老人有顽童般的天真,更有想收回自己画作的狡猾。
C.“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说明白石老人很看重这幅无叶松树图,里面有他亲情的念想。
D.白石老人不矫情不避讳,夸己如夸人,他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就见其一斑。
5.A(据语境,“人家画不出来的”话语,主要表达了白石老人对自己画技高超的自信,带了几许自豪。)
6.对下面这首小诗蕴含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顾一切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落在你的肩上
A.得也是失,失也是得,有失必定会有得。 B.机遇产生于静静等待中,可遇不可求。
C.要力戒贪婪,与其占有美,不如欣赏美。 D.尊重对手,化敌为友,共建和谐的社会。
6.C(A项,“得也是失”,在诗中无据,并未捕捉到蝴蝶,无所谓“得”,“蝴蝶飞向了远方”也不是“失”。B项,“静静等待”在诗中无据,“蝴蝶落在你的肩上”不是“静静等待”得的,而是因为“静静地欣赏”获得的。C项,“不顾一切捕捉蝴蝶”就是要占有美,是贪婪的表现;“欣赏蝴蝶”即欣赏美,理解正确。D项,“对手”“敌”“友”等说法在诗中无据。蝴蝶是美的象征,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
7.“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长大后,责任是块黑板,我在下头,老师在上头;后来呀,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女儿在里头。”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是( )
A.不同的人,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同。
B.一个人只有长大成人后才需要承担责任。
C.每个人在同一时间段内,都只有一种社会角色。
D.人的一生扮演着许多不同角色,也会承担许多不同责任。
7.D(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是说父母在承担着照顾我的责任;长大后,责任是一块黑板,我在下头,老师在上头,是说老师在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作为学生承担努力学习的责任;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女儿在里头,体现的是我承担照顾子女的责任)
8.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8.B(A对句中所说的“平庸”理解不当,句中对“平庸”的人并无指责其“贪生怕死、明哲保身”“活着如同死人”之意。C平等之说不是这段话的要义,这段话本意恰恰是指出人的差别。D谈“性命”的重要性不是这段话的要义)
9.对下面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真正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9.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到不同的现象或形状,都是对事物不同程度的认识。因为事物具有多样性而认为无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不符合材料主旨)
10.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了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的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A.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历史的联系。
B.一个人应明白自身与自己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历史的联系。
C.一个人须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
D.一个没有“身世感”的人无法在世上立足与生存。
10.D(说法绝对,夸大了没有“身世感”的后果)
1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A.人相貌的美丑是相对的,不能盲目地效仿别人。
B.创作贵在坚持自我,不能一味地效仿别人。
C.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地效仿只能遭人耻笑。
D.作品的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才有鉴别。
11.C(A李渔谈的是“剧本创作”东施效顰是喻体,而不是本体。B未能指明“遂蒙千古之诮”的结果。D偏离了“效”的本义)
12.请简要概括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答:_____
12.只有减少欲望,珍惜拥有,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13.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人生如蒸馍: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馍就生了。(陈忠实)
答:__________
13.只有沉静从容,执着奋斗(专注坚守),才能走向成功。
14.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答:__________
14.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希望回归最朴素(最本真、最简单)的生活
15.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这句诗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0个字。
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一颗记忆的金果。(选自泰戈尔诗集《飞鸟集》)
答:_________
15.记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或:人生美好的往事,会成为珍贵的回忆)
16.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生活是一篇草稿。每个故事都是下一个故事的草稿,人们涂改来,涂改去,当弄得几乎干干净净没有了什么差错时,生活也就结束了。(法国年度畅销小说《没什么要紧》)
答:_________
16.生活不妨随性一点,不必强求千篇一律,更不必强求完美无缺。
17.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绝大多数的人用感觉来思考,而我却用思考来感觉。(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
答:________
17.用感觉(感性)感受生活,以思考(理性)感悟人生。
18.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的反对下,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答:__________
18.人在困境中,要保持远大的抱负,具有开阔的视野,有了目标,才有动力。
19.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人向一位年长的资深班主任请教学生思想教育的诀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说:“田里不种庄稼,是要长荒草的。”
答:______
19.用正确思想充实学生心灵,能避免错误思想的滋生。(该句为比喻句,“田地”指学生的心灵,“庄稼”和荒草”分别指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
20.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5个字。
任何事物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在大海中消亡,也在大海中新生。河流与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答:_______
20.个体生命融入集体,才会获得新生,成就属于自己的壮观。
21.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概括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每个角度不超过30个字。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
答:(1)_________ (2)_________
21.(1)既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更要有自己的主见。(2)如果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局部的合理性可能转变为整体的荒谬性。
品味故事 领悟哲理(二)
1.对下面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沙特阿拉伯国王访问印尼时,适逢大雨,随从赶紧为国王打伞,一共七个随从为国王撑了七把伞。结果是,国王缩着脑袋,浑身被淋得湿漉漉的。
七把伞,都挡不住一场雨,可见这场雨蛮大。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淋湿国王的,不是从天上直接掉下来的雨水,而是从七把参差的伞上滑落、汇聚下来的水。
A.真正挡雨的伞其实就是一把,头上的伞多了反而会使你淋得更透彻。
B.自己打伞才最有效,因为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雨伞的方向和高度。
C.不是有保护伞就能安全,也不是所有保护伞都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D.一个人以为自己有很多把保护伞的时候,往往也是最不安全的时刻。
1.A(头上的多把伞能否遮挡住雨水,取决于排列是否有序、方法是否恰当。)
2.对下列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钉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勿受既有认知限制 B.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C.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勇于质疑权威观点
2.A(教授犯错原因在于将对聋哑人的认知运用到了盲人身上。B 材料内容与“专业”无关。C 材料中不存在“言语歧义”。D 材料中未涉及“质疑权威”)
3.安东每天独善其身,多读书,少说话,提高修养,净化心灵。经过一段时间,他问上帝自己是否足够圣洁了。上帝对他说:“鞋匠康德比你更圣洁。”安东不服,来到康德的鞋店。他问:“你到底做了什么让上帝认为你比我圣洁?”康德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只不过是一个鞋匠而已。每次修鞋的时候,我总是将它当作上帝的鞋子来修理……”安东对什么叫“圣洁”似乎若有所悟。
下列对“洁”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谓“圣洁”,就是如同上帝对待每一位顾客。
B.所谓“圣洁”,就是切实提高修养,净化心灵。
C.所谓“圣洁”,就是用自身修养对待每一个人。
D.所谓“圣洁”,就是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A(主要从鞋匠康德的回答中寻找答案。康德说“每次修鞋的时候,我总是将它当作上帝的鞋子来修理”,意思就是把修鞋子这件事当作是上帝的事。再对比文段前面所讲的“安东每天独善其身,多读书,少说话,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分析,可排除B项;CD两项只是表面意思)
4.对下列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悠然地欣赏美丽风景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货车司机突然摇下车窗对他大喊:“猪!”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张三的车便迎面撞上了一群过马路的猪。
A.不要误解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 B.在不明白情况之前,要先学会控制情绪。
C.人应该怀有善心,不要随意辱骂别人。 D.遇事要耐心观察,以免造成不好的后果。
4.C(材料主要是讲张三不加思考地把陌生人的好意提醒理解为骂人,结果却害了自己,强调不思考就误解别人)
5.对下列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驴子听见蝉唱歌,被美妙动听的歌声打动,自己也想能发出同样悦耳动听的声音,便羡慕地问他们吃些什么才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来。蝉答道:“吃露水。”驴子便也只吃露水,没多久就饿死了。
A.要理性分析自身的条件。 B.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C.要选择恰当的学习对象。 D.要掌握变通的学习方法。
5.B(驴子听取蝉的方法,结果饿死)
6.对下列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两只蚂蚁想到墙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墙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那边。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另一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
A.正确的方法胜于盲目的坚持。 B.忽视方向的选择会误入歧途。
C.取得成功需要摒弃思维定势。 D.汲取他人教训可以少走弯路。
6.B
7.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 个字。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答:__________
7.①对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②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的高度与境界。(答出其中一条即可)
8.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0个字。
一天,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上最后一课。他说:“我教授的知识只是基础,真正的学问还要自己去探寻。”有学生问:“那我们该如何探寻真正的学问呢?”亚里士多德想了想,拿出一个空布袋,在教室里走了一圈。他问学生:“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学生都摇头。“我现在去摘一些茶花的花瓣,你们稍后再闻闻看。”
没多久,亚里士多德拿着布袋回到了教室。他边绕着学生走边说:“你们要注意空气中气味的变化。”他走完一圈后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我闻到了花香!”一个学生大声说。“是的!而且是茶花的香味!”更多的人附和。亚里士多德听到答案后大笑起来,他把袋子解开,把里面的东西倒了出来。学生们都傻了眼,里面只有几片红色的碎布。
答:__________
8.保持独立的思想,才能探寻到真正的学问。(不要盲从任何人的经验或暗示,不能人云亦云)
9.阅读下面这则故事,补写空缺部分的内容。要求能体现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0个字。
最近,美国一家网站调查了1000 位成功人士,其中有99%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能成功。在成功之前,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实现成功的计划书。他们有的是凭着感觉,有的是因为勤奋,有的是因为爱好,所以一直没有放弃对成功的追求,最终成就了人生的伟业。
接着,那家网站又向公众征集了1000 份最完美的成功计划书。这1000 份完美的成功计划书,让人看后就有想实现成功梦想的冲动,并且坚信自己能够成功。随后,网站又对这1000 份完美计划书的拟订者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这1000 个人全是失败者,或者说是正在努力追求成功梦想,但还未成功的人。
为什么那些手握完美计划书的人不能成功,而那些完全不懂如何成功、从没做过任何计划书的人却成功了呢?最后,网站得出结论:人生伟业的建立,____
9.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0.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40 个字。
日本京都金阁寺的后院,有一处知名的枯山水,就是没有植被,只靠石块沙砾精心布置的园林。在这处紧挨着僧人修行的禅堂的院子里,有12 块石头。不过,除了从空中俯瞰,无论你站在院子的哪一个角落,你都只能看到11块石头。设计者这样做可谓用心良苦。
答:______
10.每个人都无法全知全能(看到事情的全貌),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要常怀谦卑自省之心,学会换位思考。
11.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一段树根,如果它遇到一位雕刻家,雕刻家会把它雕刻成一件艺术品;如果它遇到一位农夫,农夫会把它制作成一件农具;如果它遇到一位樵夫,樵夫会把它当成烧火的木柴。
遇到雕刻家,遇到农夫,遇到樵夫,对于树根来说,都是机遇。我们说,把握机遇很重要,但如果树根遇到的是一位樵夫,它把握了这次机遇,等待它的将是成为柴火的命运。
答:_______
11.把握机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懂得选择机遇。
12.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0个字。
爱尔兰有个木匠,心灵手巧,特别是有一手做门的绝活。日子久了,木匠的名声传遍乡邻,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愿意请他做门。每次木匠都欣然答应,制作出扇扇精致实用的门,赢得了大家的夸赞。
有一天,木匠觉得应为自己家打造一扇最精良、最耐用的门,来展示自己的技艺。于是他挑选出最好的木材,花了整整十天时间,精心做出一扇木门,一时间,慕名来观赏的人接二连三。
可是再坚固的木门,也经不起岁月的侵蚀。三年后,门上掉了一枚钉子,木匠便找来一颗新钉补上;五年后,门上的一块板子烂了,木匠又精心选出一块新板换上;六年、七年……十年过去了,虽然这扇门的门闩、门轴等各个部位都出现过问题,但每次木匠都不厌其烦,精心修理。木匠对此甚是得意,常常自夸:“多亏我有这门好手艺,要不然这门还不知道要坏多少次,要换多少扇新门呢!”
然而有一天,有个外村的孩子瞥见他家的大门,忍不住惊讶道:“这门怎么又老又破,上面还尽是补丁。”木匠一愣,盯着自家那扇门仔细打量一番,又望了望邻居家的门。他惊诧地发现,别人家的门都样式新颖,崭新漂亮,唯独自家的门又破又旧,遍体鳞伤。
答:___________
12.因循守旧,优势也会变成束缚;与时俱进,创新才能促进发展。
13.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一个年轻人拜一位老船工为师学划船。一开始,老船工并没有教他怎么划船,而是让他先学会游泳。徒弟不敢有意见,于是乖乖练习游泳,这一练就是半年。终于有一天,徒弟练得不耐烦了,就问:“师傅,我是跟您学划船的,您却一天到晚让我学游泳,这是为何呢?
师傅答:“你要想学划船,就得先学会游泳。道理在于: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难以专心致志地去划船。这样去学,船能划得好吗?”
徒弟顿悟,于是潜心学好游泳再学划船。很快,他成了一名划船好手。
答:_______
13.有备无患,无惠心安,这样才能专心致志,事半功倍。
14.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40个字。
位画家完成一幅作品拿到画厅展出,为了能听取观众的意见,他特意在旁边摆上一支笔,希望有大方之家指出不足之处。当天晚上他取回画作,发现整个画面涂满了记号,竟没有一笔一划不被指责。
他十分懊丧,决定换一种方式。临摹了与那幅画完全一模一样的另外一幅画去展出,要求观众对画作里最欣赏的妙笔做记号。当他取回画作时发现,那些曾被指责的一笔一划,没有一处不被称为妙笔。画家不无感概地说:“我现在终于发现了一个奥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在一些人看来有缺陷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答:_____
14.坚持主见,才能排除干扰,成就自我;迎合别人,就会疲于奔命,丧失自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15.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空缺部分的内容。要求能体现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字数不超过20字。
有一天药山禅师在院子里看到两棵树,其中一棵很茂盛,而旁边的另一棵却枯死了,就问他的两个弟子:“这两棵树是荣好还是枯好? ”
一弟子说:“荣的好。”另一弟子说:“枯的好。”
旁边的侍者却说:“枯者由其枯,荣者由其荣。”
其实生活也应该如此:________
15.世间万物的变化都应该顺其自然(“生活也应该如此”提醒我们,应从侍者的话“枯者由其枯,荣者由其荣”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总结出生活哲理)
16根据提供的语境,将下面的语段续写完整。
(1)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少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 ____
16.(1)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2)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因为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他的结论是:我们看人也是一样, _______
(2)一个人在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要先理解花贩说的两句话的内涵,找出其与人的相通之处。在第(1)句中,“白”“艳丽”暗指人的外表,而“香”“芬芳”则暗指人的内涵。在第(2)句中,“早上”“中午”“晚上”分别暗指人的“青少年”“中年”“晚年”时期“盛开”则暗指人的成就、志气等正面事物)
17阅读下面这则寓言,补写空缺部分的内容。要求能体现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0个字。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事实就是这样, ____
17. 你可以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你自己。
揣摩主旨 真操实练(三)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穆罕默德
“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叶芝(爱尔兰)
先哲告诉我们,人得用面包去换水仙花;而叶芝却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在生活中更看重的并非花朵。对上述两种看法,你更倾向哪一种,或你有更好的思考吗?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里的“面包”“果实”和“水仙花”“花朵”都是比喻,可以分为两类,寓意是物质生活(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精神追求、诗意和美)。
第一则材料,我们要关注“两块面包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可以理解为在满足生存的需要下,才去追逐精神生活、追逐自己的梦想。寓意的重点是水仙花,要重视精神生活。
第二则材料,“花朵”可以理解为材料前面提到的梦想(精神追求),也可以理解为精神生活(诗意的生活),是美;“果实”可以理解为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上的东西。叶芝的意思是人们随年龄的增长,更看重的并非精神追求、精神生活、诗意与美。
这两则材料,强调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前一则强调人应重视精神生活(精神追求、诗意和美),后一则却发现人们事实上并不十分看重精神生活(精神追求、诗意和美)。这是令人感到费解的地方,为何先哲的话与人们的实际表现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
写作者如果能关注到这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就可以算切题。如果能分析下去,人们活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物质化,是因为人们受到社会身份与责任的牵制,无法洒脱、诗意与美;或先哲的话应时刻不忘,人得有一种勇气、坚持、激情,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有诗意与美、精神追求、精神生活。这两个观点,前者剖析的是原因,后者提供的是方案,都是在材料的层面上再前进了一步,这是切题的。(如果有合情合理的解释,都是可以的。这里的花、水仙花是寓意性的,意象是丰富的。)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鸡蛋向内打破是食物,向外打破是生命。人生亦然,向内打破是压力,向外打破是成长。——李嘉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
【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作文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审题立意:
(1)生命总是需要改变的,如果不能主动地改变自己,就必然会被动地由外界来改变自己。
(2)如果我们不想屈从外部的压力,消极地适应世界,那么就必须不断突破原有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我;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
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
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
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上面的材料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生活的常态》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心理学家说,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不会觉得幸运,而当遭遇厄运时却往往会感到命运不公。而一个人眼中的生活常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当我们把困难、不顺视为生活常态时,我们的生活态度就会平静积极,从容坦然。当一个人把挫折、不幸、苦难的出现视为生活常态时,就能有直面的勇气,同时,也会对来自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心存感激。
写作时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应呈现出辩证统一的理性思考。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既可以写自然,也可以写现实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请针对流浪汉或者举牌先生的行为发表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
【审题指导】
在具体写作中,可以用书信体的形式,给材料中的流浪汉、好心先生以及路人写信,谈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书信能较好地与人交流与沟通,较好地避免一般议论文的刻板与空洞的说教。当然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做到较为辩证地看待问题。如《用好你的同情心》,我们可以先对路人同情心进行肯定与褒扬,论及现在社会同情心的缺失,呼吁同情心的回归,提醒路人要认清真正的弱者,将自己的同情心施与最需要的人。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阅读本段材料,有两个方面的提示必须抓住:一是“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这句话,它是理解材料寓意的线索。橘子有大有小,有酸有甜,就是提示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求本法”,抓住材料的本质即材料的寓意,人生有坦途有坎坷,有成功有失败,有如意有不如意,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另一提示是“一些人”会“抱怨酸”“抱怨小”,“而我”“庆幸它是甜的”“感谢它是大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方面的提示一结合,寓意就出来了:人生状况不同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要想活得轻松快乐,只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寓意。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大而甜的橘子,但那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绝对完美。这就要看我们怎么活,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手中的“橘子”。蔡先生拿到酸的庆幸其大,拿到小的则庆幸其甜。他的做法充满了智慧,而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无数个这样的“橘子”,蔡先生的做法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剂良药。倘若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万事万物,则我们连一个“橘子”也拿不到。因此我们不能奢求人生,不能抱怨生活,相反,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这并不算漫长的人生。
【参考立意】
①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不要患得患失。②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从良好角度寻求优势。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鹿到小河边来饮水,他低头看到了河水中自己的倒影。鹿对自己两只又大又粗、枝杈美丽的角非常满意,可他看了看自己的四条腿,说:“只是我的腿不太漂亮,又细又弱。”
突然,一只狮子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朝鹿扑了过去。鹿撒腿就往一大片空地跑了过去,狮子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可他刚一拐进林子,头就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追上来逮住了他。
临死之前,鹿说:“我是个地道的傻瓜!我认为丑陋软弱的,却救了我;而我引以为自豪的,却断送了我的性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理解这则材料故事的哲理内涵,应该抓住鹿说的话来体味,尤其是他临死之前的自悟——“我认为丑陋软弱的,却救了我;而我引以为自豪的,却断送了我的性命”,这是点睛之笔。鹿对自己美丽粗大的角与细弱而不太漂亮的腿用途的认识,其实涉及对事物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理性认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引申开去,在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中,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常常不是统一为一体,即审美的往往非实用的,实用的往往非审美的;或者说真的善的往往并不美,美的可能非真非善。这种价值表现的反差,往往使人的认识出现错误、行为发生偏差,使人的行为产生悖谬。可以以“真”与“善”“美”的关系或“美”与“实用”的关系为立意切入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确立文章的主旨。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翻着面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从儿子的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可有以下立意:
①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②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③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④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⑤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⑥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⑦别人只是观众;⑧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⑨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⑩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
(2)从父亲的角度(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可有以下立意:
①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②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③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3) 综合角度立意:
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春节,央视一档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爆款”。对其火爆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诗歌本身的因素,有人认为是央视平台的因素,有人认为是节目制作的因素,也有人认为是当下社会的因素。
对这档文化类节目走红的原因,你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似乎不太适合用批判的思维方式去写。尽管《中国诗词大会》只是重在背诵记忆,和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是毕竟“附庸风雅”总比“附庸恶俗”好。所以,对这档文化类节目,我们还是应该以宽容之心去接纳,去赞美。可以考虑这样的一些立意,甚至可以借助某些诗意来赞美:
①让诗的甘霖滋润着每一块干涸的心田(把诗比喻成滋润我们精神的雨水,把当下“经济发展,文化式微”暗喻成文化沙漠,而身处沙漠中的人心就成了“干涸的心田”);② 唤醒沉睡的灵魂(隐喻诗歌的细腻美好的情感,能唤醒现代人在追逐名利的热潮中沉睡的灵魂);③ 让爱与美再一次在心中复活(我们本来是懂得如何生活的,看看古代诗文中那么多美好的颂歌:纯真的爱情,温暖的亲情,浓浓的思乡情故园情,可是,转型时期,在忙碌中我们一度让这些美好的感情消逝了死去了,现在,她们将再次复活);④ 在聒噪的蛙声中淡定安详(用赵师秀的《约客》诗意,写现代人对权势名利的渴望如聒噪的蛙声,暑热炎炎,蛙鼓阵阵,让人躁动不安,而诗歌却如凉风吹来,于是,我们灵台清明,甘于寂寞);⑤ 千山暮雪归何处(用元好问的《雁丘词》诗意,写现代人爱与理想的失落。以“千山暮雪”象征现代人的人生旅途之艰难;以“归何处”拷问我们灵魂的最终归宿)。
创造出上述意象,并以此去构思全文以及拟写标题,从而摆脱思维上的局促,打破行文上的呆板,改变创意上的平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