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水冷秋风急——咏乌江古诗词赏析(下)

              乌江水冷秋风急

——咏乌江古诗词赏析(下)

川    雪

针对杜牧的观点,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此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写的,表现了诗人对项羽失败的看法。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丧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哀”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对项羽的“不过江东”表示极大的赞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而自杀身亡。在诗人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露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此诗起调高亢,阐明人生价值,赞美人格至上,由此而兴,再赞项羽自刎,铸就盖世英雄的壮烈人生。此诗出自女子,慷慨雄健,响彻云霄,感人惊世而脍炙人口,成为压倒须眉的千古绝唱。

南宋诗人陆游的《项羽》,为项羽的壮志难酬而叹息: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述,但是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钦佩!语句简单,但是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到乌江畔,此时已是悔之晚矣,苦涩自知!这两句表面是这个意思,其实是在感叹:即使一世英豪,做事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只能是自吞苦果。表明诗人在敬仰的同时生发的感叹。

陆游描绘出了一个身具匹夫之勇却又有妇人之仁的项羽,全诗中,诗人为自己与项羽相同的壮志难酬而叹息。

清代诗人郑燮的《悲项羽》,为项羽的失败而悲叹:

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诗中,我们似乎看见千年前的硝烟里,项羽与他的爱姬告别,他的骏马发出悲鸣,他高大的身躯在落日余晖中倒下。秋风瑟瑟,乌江依旧平静无言地向前流淌。被他的热血染红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几朵小花在寥落地开着。

诗人满怀悲情地述说项羽,还包括项羽的爱姬、爱骑,;楚汉战争史实,以四句纳之,人、事、情融为一体,形象具体而情感深沉。

郑板桥的另一首《鉅鹿之战》诗云:

项羽提戈来救赵,暴雷惊电连天扫。

臣报君仇子报父,杀尽秦兵如杀草。

快战气盛声喧呼,诸侯壁上惊魂逋。

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古无。

千奸万黠藏凶戾,曹操朱温尽称帝。

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诗的前六句述夸项羽战功赫然,各路诸侯,无与伦比,几十万将士,望尘莫及。那么项羽有功当禄,应该称王称霸,获得帝封,君临天下,俯视九州。然而,天命不与人命同,戴皇冠者竟然姓刘。这也没什么了不得,项羽本来无志这个,“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古无。”有识之士不当以是否“为天子”来衡量人生之成败。“千奸万黠藏凶戾,曹操朱温尽称帝。”用曹操、朱温以奸黠凶戾夺取帝位映射刘邦。“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对项羽垓下血别爱姬,乌江离别爱马,眼望江东父老,羞愧相见而自刎的壮举表示了由衷地赞叹与歌颂。

(0)

相关推荐

  • 『古诗词』豪放诗词赏析目录

    豪放诗词赏析目录:1.采桑子(冯延巳)7.如梦令(李存勖)13.相见欢(李煜)2.清平乐(冯延巳)8.阳台梦(李存勖)14.忆江南(李煜)3.鹊踏枝(冯延巳)9.一叶落(李存勖)15.虞美人(李煜)4 ...

  • 每日背诗 | 放言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经典作品鉴赏,古诗词名句赏析,唐诗宋词精选,诗词格律学习,原创诗词作品交流. 172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背诗 复习 05.08 2021 05.07 每日背诗 | 黄陵庙词 05. ...

  • 文化晚餐之六:乌江亭

    文/宾泽文 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于垓下,四面楚歌.项羽逃于乌江岸,长叹无颜见东江父老,挥剑自刎,后人建乌江亭纪念他. 公元841年,唐朝大诗人杜牧路过鸟江亭,长叹不已,遂留诗一首,曰一 ...

  • 不读诗,无以言

    → 赏析古诗词 2月19日 欢迎您 进入赏析页面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每天赏一首诗! 古诗词是一份珍宝,流传千年,传承的中国人情感.风骨.气度. 诗词让我们视界更广,想得不多,心不浮躁.高兴时吟一句, ...

  • 李商隐|晚唐年间一位难得的多情诗人

    静听古诗词 公众号 欢迎您进入听诗词页面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j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

  • 国色原来不染尘——咏白牡丹古诗词赏析

    国色原来不染尘 --咏白牡丹古诗词赏析 川   雪 牡丹花大色艳,被誉为花中之王.其色多达二.三百种,其中深色牡丹尤为受人推崇,倍受喜爱.而白牡丹因其色素质冷,则不大受人待见.不过,在吟咏牡丹的古诗词 ...

  • 含香含态醉春晖——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五)

           含香含态醉春晖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五) 川     雪 唐宋以后,咏牡丹诗词有所降温,不过仍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佳作. 元代诗人元好问的<紫牡丹三首>(其一),极写紫牡丹之美 ...

  • 减却牡丹妖艳色——咏牡丹古诗词赏析(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四) 川    雪 风行一时的牡丹玩赏确实为唐宋经济文化生活增色不少.不过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诗人们却从中看到了潜藏的危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首先触及到 ...

  • 独立东风看牡丹——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三)

                                  独立东风看牡丹                                                               ...

  • 惆怅阶前红牡丹——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二)

                                    惆怅阶前红牡丹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二) 川    雪 在咏牡丹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借花抒情,申述心志的作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 ...

  • 唯有牡丹真国色——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一)

    唯有牡丹真国色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一) 川     雪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是春天的代表,在我国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自古以来 ...

  • 颇觉春容属菜花 ——咏菜花古诗词赏析

    颇觉春容属菜花 --咏菜花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着人们欣赏的眼光.而有些花则开得朴实无华,难于引起人们的兴趣,菜花就是如此. 不过,在古代诗歌中,有些诗人独具 ...

  • 贞姿高节欲凌云——咏竹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中国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中华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诗的国度,咏物诗中的咏竹诗更是独具特色,诗与竹的精美结合,尤是中华竹文化的灿烂篇章.竹林是诗歌 ...

  • 二十三丝动紫皇——咏音乐古诗词赏析(四

          二十三丝动紫皇 --咏音乐古诗词赏析(四) 川    雪 唐代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