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叔的故事 ——从媒介看乡村 | 记录故乡(22)

“记录故乡”征文大赛参赛作品——今天刊发的是广西师范大学2015届编辑出版学专业潘奕宇的返乡作品。媒介,不应只是报纸杂志、电视、手机和互联网,还应包含道路、火车、船舶和汽车等一切可承担传播信息任务的载体。吉安叔是一个缩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乡村发展的历史,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农民对现代社会“跑步进网络”的努力适应和自我创造。


 吉安叔的故事——从媒介看乡村

文 | 潘奕宇

村头南面,铁轨震动的声音令人心安。湘桂线从村头穿过,沿着堤坝,经过土地庙。北面,有山和水田。这里埋葬着我的祖祖辈辈,这里是我的家乡。

南方大多嗜甜,而我们制糖一般以甘蔗为原料。在离我们村十里开外的镇上,有家制糖厂。得益于糖厂效益在那9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包括妇女都往镇上跑。有往镇上贩菜的菜农,有往糖厂里输送劳动力的季节工,也有往厂里探探究竟的年轻小伙儿,甚至还有嫁进了厂里的儿媳妇。

年轻的吉安叔也是这股打工浪潮中的一员。

起初,他是走路去的镇上。沿着湘桂线,一双解放鞋走在铁轨旁,估计走个三四十分钟也就到了。在我出生的上世纪90年代,那是个人人心中真正“翻天覆地”的年代:听说苏联解体了,听说中国接入了一个叫什么网的东西里了,听说有人去广东做生意赚钱了,还听说香港和澳门就要回来了。这些都是当时去糖厂里打季节工的吉安叔带回来的消息,他也乐于扮演着信息传播的角色。

“有面子啊!”吉安叔眉开眼笑地跟我说,“你想啊,当时能进厂的就我们几个,回来后各个都把我们当知识分子看啊。就算他们不问,我自己编都要编出个故事来!”

吉安叔喜滋滋地回忆当年的场景:村里唯一的一个小卖部里挤满了人,都在听年轻的吉安叔滔滔不绝地讲故事。村民们只是偶尔间往店家装的黑白电视瞟几眼,反正也听不懂电视里播的普通话,还不如听听吉安叔的故事,回去也给自个儿家里吹吹牛。平日厂里忙的时候,吉安叔是没法回家的。好在1997年,小卖部接通了电话。但凡吉安叔有点儿什么急事要找家里人,就先往这家小卖部打个电话通个气,让户主跑到高地,往自家方向喊:“喂!谁谁家,过来接你儿子的电话!”

村庄南面的湘桂线,货车自西向东驶过

这种喊话一直持续到2001年。那年吉安叔不知道在哪儿打听来的消息,说捞沙赚钱。老祖宗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南面,紧挨着湘桂线的就是一条大河。吉安叔拿着这几年在厂里打工攒下的些钱,又四处借了点,合伙筹集了一艘捞沙船。新世纪初,国家对河道捞沙管理并不是很严格。辞去了糖厂工作的吉安叔,在河面上没日没夜地操作,吃住都在船上解决。不到半年,吉安叔再也不用走路去镇上了——他不仅给自己添置了一辆摩托车,腰间还别了一部大哥大。他的妻子开玩笑说,自从有了大哥大,吉安叔的鼻孔都比之前大了很多。就算吉安叔早已不在糖厂里打工,但厂里有点什么新的招工启事,他肯定是咱们村里第一个知道的;而镇上得到上级的行政指示,若要通知到村里,首先打的自然是吉安叔的电话;有了大哥大,吉安叔捞沙的业务范围也已不限于这方圆十里内,而慢慢地扩大到了更远的地方;获益的吉安叔不忘乡里乡情,他不断地给村里创造更多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帮忙找工厂打工的、推荐学习技术的,甚至还拉起了线当起了红娘的身份。大哥大给了吉安叔无限的遐想空间和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

“但这些都比不过一部能握在手里的手机”,吉安叔若有所思。

几年下来,手里端着一部可移动电话,吉安叔逐渐拿到了村里大大小小一切事物的话语权。

2014年春,听说村里要搞几个包括宗祠、舞台和灯光球场在内的大工程。同年国庆,我回到村里,看见吉安叔在工地上拿着对讲机,指挥着村民修建舞台。刚放下手中对讲机,口袋里的手机就响了起来。诺基亚1208,好几年前就上市的一款旧手机。吉安叔察觉到我在盯着他的手机看,下意识地整了整头发,说:“哎,我们老啦,跟你们这些年轻人不一样。不太会用什么智能机,用这种就好了。机子小、轻便,能打电话发短信就行。也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也礼貌地笑笑,看着粉刷在远处那些生龙活虎了十几年的墙体口号和广告,心里却不免失落:吉安叔自始至终都只是一名农民,他骨子里还是那种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小农思想,他身上始终有着宿命般的痕迹。想想这广阔天地,农民要改变自己怎么就那么难呢!

然而事情却不是朝着唱衰的方向发展。

2016年春节,我回乡过年。吉安叔来我家,交给我一台DV ,洋洋得意。

“阿奕我跟你说啊,今年我们村的‘村晚’得搞得更正式些。去年你主持,今年就不要你主持了。你就安心给我们摄影和录像,单反在六叔(注:村副主任)那儿,他等会儿拿来给你。你要好好干啊!”他拿出手机,娴熟地打开微信APP,估计是给六叔发消息。

这次我有注意到狭长的机身底部的Home键那金色的镶边,机身背后苹果的商标确实是缺了一口。应该是正经的iPhone5s,我心想,和村里头盛行的山寨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噢对了,还有”,吉安叔发完微信后说,“咱们村文艺队出名啦!大年初四,山里头的兄弟村邀请我们去搞一场文艺交流活动,你也准备准备发言稿啊!”

2016年“村晚”开始前,村民们娴熟地调试音响设备

大年初四,出发兄弟村。眼看离原先预计的发车时间越来越近,还有部分演员没到齐。吉安叔风风火火地向我们走来,大声嚷嚷:“我就知道会有人迟到!我都说了要看手机短信!我明明发了通知说十点钟不许迟到,她们都不看!”

人员到齐已近晌午。四辆面包车一路紧随,吉安叔和我在同一辆车上。坐在副驾驶上的吉安叔滔滔不绝。

“我说阿奕,你哪天回村里也给大家普及下手机常识好不好。他们连飞信都不会装,我们平时开个会搞个活动什么的,都还得写个告示贴在小卖部门口。有些人家还得上门通知,这效率也太低了!”

我大笑,说,阿吉安叔你前两年怎么跟我说的,人老了不会用那些乱七八糟的智能机了。现在不但手机换成了城里人最流行的iPhone,连微信都玩起来了。

吉安叔撑着鼻孔回应我,“谁说我老了?这手机是我女儿淘汰的,我觉得不用可惜了,就拿来用用。不用不知道啊,我这一用发现,嘿你别说,还真的挺方便!”,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跟在外面上班那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的女儿通语音,根本不用话费!”我一路开着车,一路听着吉安叔爽朗的笑声。

文艺交流,我们村的演员在表演

演出归回来的第二天,我们在村委会办公室整理照片和视频。围观的村民说,“话说,我们能看网上有人在跳舞,那我们也可以把我们跳舞的视频放在网上啊!”“诶?对噢。我们村不是配了三台电脑吗?”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搭话。

“阿奕,怎样把演出视频传到网上?”吉安叔扭头问我。

这一问把我给愣住了,咱们村里还真是深谙UGC时代的精髓啊。我问,“咱们村里也拉了网线吗?”

这回到吉安叔乐了,“嘿小子,村里早拉网线了,我家就有Wi-Fi啊!要不我怎么说和女儿语音不用电话费呢!”

看来吉安叔还是有一套的。

如今总是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当下乡村的败落是不可逆的。我不是社会学者,没法从社会学的角度给出具体合理的判断。但就从传播媒介使用的角度看,乡村危机是可以拯救的。吉安叔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有过瓶颈期,正如我们的村庄,她也有过停滞。但起码她发展的趋势是向前的:在吉安叔打工的早年,村里的信息传播还停留在传统的口语传播时代——那时,听故事,讲故事,是人们生活的日常;整个村庄只有一部电话,通讯基本靠喊。到了新世纪初,以吉安叔为代表的早期电子媒介采纳者开创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电话、电视乃至后期互联网等媒介的普及,让更多人慢慢地享受到信息流动的魅力,加快了村庄发展的步伐——增加了同外部世界接触的实践行为,进而增加了发家致富的机会。

观其本质,私认为,任何一切媒介都是资本属性。任何使用者,只要符合这一本质就可以享受到其带来的益处。有人说,城市才是媒介发展的弄潮儿,乡村永远是发展大潮的缺席者。诚然,由于媒介素养的差异,当今社会,城乡二元对立明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鸿沟愈发加深。倘若因此自怨自艾而不加反思与行动,那衰败是必然的。乡村的发展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融合潮流的;媒介社会浪潮的袭击下,哪儿都不是一座孤岛。资本并不逼迫乡村,反倒是乡村拒绝融入资本。我认为,城市化并不是乡村衰败的源头,相反,它带来的是无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如吉安叔,他可以通过手机APP与在外打拼的女儿保持联系,了解建筑行情,了解沙土交易进而从中获利。在他不断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身上,同样流淌着有我国农民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血液。

此外,对于乡村文化的消失也是大部分人文学者在唱衰乡村时的一个担忧。但我看到的是现代媒介可以把这些传统文化转为数字化贮存的功能。近年来,每到宗族大祭或节日盛典,村民中总有自发使用相机、手持DV和电脑的媒介精英出现。他们不是外人,是地道的村里人。他们自觉地充当起村庄文化“记录者”的角色。中国乡村的记忆具有社会性,注重裙带的村民们长期居住在一起,频繁的人际交流使得他们的记忆既属于个人,更属于整个村落和集体。这些现代记录者的存在,就如同当年造纸术的发明,将成为整个村庄的历史见证者,更成为数字化的承担者,成为了阐释整个村庄的工具。部分学者对现代媒介的不信任,不得不令人视为是印刷文化对电子文化的偏见。

当然,若把媒介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工具,这种观点将不可避免地落如媒介环境学派中技术决定论的窠臼。人是媒介的使用者,要推动乡村的发展,仅凭手机是不够的。要真正解决乡村问题,我们既要保持一颗乐观心态,更要从人的权利觉醒与分配制度着手。要展开论述,那将会是个更大的工程了。

就在前年刚落成翻新的氏族宗祠的石壁上依旧刻着我们的祖籍:山东白马县(现河南境内)。几百年前,我的祖辈从北方,走出黄河流域,越过长江,来到了今天的珠江流域。迁移原因已不可考,只能从树根下闲聊的老人们那儿打听。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逃离故乡无外乎迫于战乱,也或许是闹饥荒。最后,我们这个家族在这片依山傍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李晖偈)

“记录故乡”征文

已发布作品的作者请联络社会学吧小V(微信号:vsociology),小V需要记录您的地址和联络方式,以便后面的寄书方便。

(0)

相关推荐

  • ​朗读:乡愁,是碎了一地的梦

    梦笑时光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人生总在舍得之间! 时光煮雨,一醉千年,红尘往事,已是过往云烟...... 60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乡愁,是碎了一地的梦 作者|陈维周  朗诵|洛胭 来源|木兰书香(I ...

  • 马明高 :凝视故乡

    作者:马明高 01 坐在了老家窑洞里暖暖的土炕上,我的心就踏实了. 今年,我决定在我老家的老院子里陪我的父母过一个春节. 我的父亲已经八十三岁了,我的母亲也已经七十二岁了.他们一直舍不得离开我家的老院 ...

  • 沉默的老井

    故乡的老井,就是村民的生命之泉,泉水的多少,安抚着人们的心. 查树轮可溯年岁,观牛齿可辨年龄,但老井模糊了青春与衰老的界限,井沿碧绿的青苔,井口光洁的青石,都是时光落下的印迹.老井到底是什么时候凿打而 ...

  • 福安山村回家路,何时硬化车能行?

    福安山村回家路,何时硬化车能行 作者:雷谢坤 我的故乡--福安市康厝乡金斗洋行政村池坵自然村,全村近200人口,清一色畲民.近年来,乡亲们盖起了不少新房,畲村有了新气象. 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村 ...

  • 云南沧源:小红糖带动大收益

    古法熬制红糖 又到一年甘蔗收成季,正是红糖熬制生产时,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莫村的佤山土司古法红糖厂又开始忙碌起来了.班莫村向来有种植甘蔗的传统,以前种植面积小,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 ...

  • 从数字乡村案例看乡村治理新经验

    202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国家乡村振兴局也正式挂牌,种种信号都表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大幕已 ...

  • 最感人的一个真实故事(含泪看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因为一次意外的走失,3岁女孩肖佳慧被人贩子拐走,由江西南昌教师家庭的娇娇女变成湖南衡南农村一对贫困农民的养女.直到17岁,她才终于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她用了6 ...

  • 从城市发展看乡村振兴

    五一期间,住到乡下,过了几天悠哉自在的日子,散步.爬山.看看闲书,本想给大脑放个假,但其中一本<城市的胜利>还是让我忍不住从城市发展看乡村振兴. 1.找准发展优势,打破内卷,给人机会 城市 ...

  • 民间故事:和尚看风水

    清朝末年,在太原有许多商家,其中不乏有很多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的老板能够让店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直红红火火,必有过人之处,按我们普通人的话说,这些老板是非常精明的. 其中一个老板姓谢,叫谢东,年龄有40 ...

  • 从2018年消费看乡村振兴与农业人口工业化的机会

    最终消费支出贡献了中国GDP近八成的增长率,但并不代表着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或成为促进消费的亮点.毫无疑问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贯 ...

  • 朱元璋的9个小故事:一看就停不下来

    文/唐俑 朱元璋画像 素材源自<皇明典故纪闻> <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明余继登撰,采实录及起居注中作者认为有关"治道"的材料摘抄编成,并附以己见,起自洪武 ...

  • 转:如果你一定要买股票,那送你四条原则 文/连岳 连叔: 您好! 一直看您的公众号,一直在学习,受益...

    文/连岳 连叔: 您好! 一直看您的公众号,一直在学习,受益匪浅,有时候还把您的文章推荐给儿子和侄女,希望他们从你的文章中汲取能量,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近有个小小的烦恼,我想跟您说说. 我们在省 ...

  • 听故事 品意象 看人生|阿龙的内外江湖

    孙新兰意象对话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魂,它回来,寻访它自己 听故事 品意象 看人生  阿  龙  的  内   外   江   湖 打拼了半辈子终至成功的阿龙,又陷入了新的迷茫...方向在哪里?来听 ...

  • 一个骨癌患者最后的心愿,为什么竟是一块小小的点心?背后的故事让我看哭了

    您也可以同时选择收听黑龙江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中国最美声音闻佳的音频广播 北方的二月,依然浸着严寒,还有风雪抽打着我们内心刚刚战胜的寒冬和对春天的期待. 春天似乎就在下一站,或者是明天.但是,二月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