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而学,壮而行,一生受益的三字经/曹俊山
在我早年的日记本、笔记本和一些书籍的扉页上,大多写着几句话:“幼而学,壮而行”,“人不学,不如物”。这是《三字经》里的语句。说实话,在我小时候,想读几本书,是个非常难的事儿,生活在僻远的大山里,只知道耕牧,与羊、牛们为伴的山里人,根系中可依靠的只是脚下的土地。
7岁,偶然发现了父亲珍藏的一本《三字经》,我如获至宝。这本书每句话用四种字体书写,许多字我不认识,许多话我也不太懂。
然而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对《三字经》那些字句,我不断背诵、揣摩。有许多启悟,也常有“突破藩篱”的欣喜。从充满个性的文字中,捕捉到博大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那简约的语句,好似瞬间缓解了我心灵的饥渴,让我原本贫瘠的心田,像刚开垦的土地,瞬间走进春天。
“幼而学,壮而行”,“人不学,不如物”。此后我读了许多书,《千家诗》、《三国演义》、《水浒传》、《民国演义》、《朝花夕拾》、《叶赛宁诗选》《茶花女》等等。被书香滋养过的人,心的疆域会扩展,心智更加聪敏,砥砺奋发,自强之心弥坚。
翻开过去的笔记本,摘录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等等。读书使我对人生的思考有了弥补和矫正。
18岁,没有考上大学,我开始跟母亲下地干农活。那十几亩的莜麦,都要一镰一镰去割。割倒后还要扎成一捆一捆,再一捆捆码放成一排一排,晾晒几天后背回场里。
苦和累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字经》,“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虽满面尘埃,内心却充实。那些文字就像农家人的鸡鸭、牛羊和土地,能够分担生活的重量。
19岁,我离开村庄去参军,泪眼朦胧中的故乡越来越远。而充满生机的军营让初来乍到的我,内心紧张焦虑和兴奋。到部队后,我被分配在侦察连,从第二天开始,就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侦察连,全训单位,每天从起床开始到晚上钻被窝休息,全天候训练。五公里越野、射击、攀登、军体、摩托车操作、开车、游泳、捕俘拳和捕俘刀等等。那苦,苦不堪言;那累,累得精疲力尽。那时候,真的没时间喊苦,喊累。
20岁,我在学习班学习了三门课程《西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和《药理学》。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刚开始学习有点吃力。用“头悬梁,锥剌骨"鼓励自己。在此后的学习中,我时时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果然我的考试成绩每次在班里都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几年,我渐渐地不再有“一惊一乍”的娇气,平添了军人的锐气和沉稳。
拣一些空余时间,找一个自己的角落,我断断续续参加了文学写作、会计、全科医师、平衡针炙、肛肠科、放射科和中医等进修学习。这样的日子,是充实的。
镂刻进我记忆中的一本《三字经》,对我的影响,似乎,很多年以后才有了答案,它已经转化成生活对我一点一滴的馈赠。
作者简介:曹俊山,山西原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雁门诗社、鹿鸣诗社、山西诗人诗社社员。经常在报刊、网络发表诗歌及散文,多篇散文及诗歌在全国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