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遗诏,某些方面,还是蛮谦虚的,对光绪,则太狠了
上午读了光绪皇帝的遗诏,下午又读慈禧太后的遗诏。咱觉得,光绪之遗诏,可谓字字泣血;而慈禧之遗诏呢,则还算是谦虚。
予以薄德,祗承文宗显皇帝册命,备位宫闱——这一句,讲的是她以秀女而成贵人再到嫔再到妃再到贵妃。一个“薄”字,虽为自谦,但亦公论。她之德,以如今之正统评价、主流观点,确实是真的有点薄啊。
迨穆宗毅皇帝冲年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同心抚视,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勤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同治皇帝1861年即位,时年不过五岁。太平天国之乱未平,东南半壁落于敌手,还要时时防着曾国藩等汉族督抚有不臣之心,当此纷乱之中,要说她能睡得好觉,还真是太看得起她的能力了。虽然她将“转危为安”的大功,从小皇帝及大臣及更多死于那场叛乱的官员将士那揽了过来,到底还是跟孝贞显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平分,没有独吞平定长毛之乱的不世之功。
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气体素强,尚可支持——此数句中,却只将她慈禧太后需要的,顺手拈来。之所以“不得不再行训政”,乃因光绪年幼,内外交困,非她慈禧太后,无以安定人心天下。接下来,就到了预备立宪之时——我们知道,光绪皇帝三十四年天子,也是想有所作为的,搞出了百日维新,虽只三月,且不管是否太过激进,难以施行,多少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慈禧太后,却只留头尾,将中间三十年,一笔勾销。其对光绪用心之狠,让外人都觉过份。
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曰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曰暇逸。本月二十一曰,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致弥留——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清朝已引进西医,但慈禧太后已经七十三岁,身体不行了,实在是正常得很。但说因为光绪皇帝驾崩,导致病势增剧,遂致弥留,则是笑话矣。莫说光绪先她而死,乃是她乐见。就算不是,两人之死,不过一日,一天之间,能让一个本来病还不至死的人,突然就不行了?当然,场面话,还是要讲的,大臣们,都还要假装相信。
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心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说起来,慈禧当政五十年,确实是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少有宁日,作为一个女人,她确实是承受得太多了。而她的历史遗产,就是新政,就是立宪——跟光绪的遗诏一样,他们都期盼着,立宪能立出个世界强国来呢。可惜啊可惜,太晚啦!民众想让你立之时,你不立,现在你想立,革命党和对你们早已失望的立宪派,都不答应啊。
丧服二十七曰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也许,当时之人,最希望听到的,就是这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