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8312-1937—1945,23张老照片简介抗战时期中日两国常用的14款轻机枪

在我国抗战史的小说、散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中,捷克式轻机枪是出镜率最高的步兵支援武器。实际上,截止到1939年,中国军队手中一共拥有37272挺捷克式轻机枪。毫不夸张地说,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捷克式轻机枪撑起了整个抗战,为中国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捷克式轻机枪全称勃诺国营兵工厂26型轻机枪,简称捷克ZB轻机枪。1926年量产,次年传入中国,后被大沽造船所仿制成功,但质量却不甚乐观。为获取关键技术,1934年中国向捷克一次性采购了5000挺机枪,并希望捷克提供武器图纸,但捷克却以订单少为由拒绝了。无奈,中方只好派技术人员前往捷克监造。回国后,中方技术人员绘测出全套图纸并交给巩县兵工厂仿制。图为正在用捷克式轻机枪演习的中国士兵。

遗憾的是,中方还是未能造出合格的产品。不过中方并未罢休,经过反复磋商,中捷两国遂于1936达成在华设厂的协议。可惜,七七事变爆发后,此事搁浅。即便如此,中国还是利用了之前积累的技术经验仿造了大量的捷克式轻机枪。如51厂在1942—1945三年内一共生产了14920挺。图为1942年3月,18军陈城部185师士兵正在用捷克式轻机枪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德械第88师谢晋元部死守四行仓库,其部装备的27挺捷克式轻机枪在持续两天的战斗中共击退了日军数十次疯狂的进攻,给日军士兵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摧残。图为手持捷克式轻机枪的中国军队。注:中方也曾对捷克式机枪做过改进,由于工业基础太差,加之经常受到日军干扰,故而一直未能成功。

加拿大布伦轻机枪,1930年由捷克研制,1935年被英国购买版权后改进,1937年开始生产。抗战爆发后,在美国的租借法案的援助下,中国开始向加拿大订购了第一批布伦轻机枪,共计18135挺。1943年,中国为了增强重庆守备部队的实力,再次向加拿大订购18900挺机枪。因为中国轻重武器多采用7.92mm口径子弹,故而中方遂要求加拿大改进工艺。

武器制造完成后,却因滇缅公路中断而无法运入中国。虽然有驼峰航线运输,但直到1945年才运入1117挺。于是,此部机枪便先期配给了中国驻印远征军。图为正在训练归来的驻印军士兵,前二名士兵扛着的即是布伦轻机枪。

瑞士启拉利KE7轻机枪(7.92mm)。截止到1938年,中国一共购买了3025挺启拉利机枪和44550个弹匣。

图为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手持启拉利KE7轻机枪追击日军。

英国刘易斯M1914轻机枪(7.7mm)。抗战前,中国四川军阀刘湘曾购入了3000挺。

法国哈其开斯M1922轻机枪(7.92)。抗战爆发前,中国已经购入2600余挺。而后,又陆续购入1900挺。

图为1937年11月太原保卫战期间,正在使用哈其开斯轻机枪做防空准备的中国士兵。

法国昌查德M1915轻机枪,1906年由法国研制,1915年开始生产,截止到1927年停产一共生产了26万挺,是世界上最早量产的轻机枪之一。此枪不仅供弹性极差,而且只能连续射击300发。同时,此枪枪管还十分难以更换。故而中国引进后,仅仿制了100余挺便停止了生产。

丹麦麦德森轻重两用机枪(7.92mm),清末时就曾被中国仿制。抗战爆发后,中国订购了3300挺。

芬兰拉蒂M26轻机枪(7.62mm,7.7mm,7.92mm),1927年开始装备芬兰军队。此枪机匣极易进灰尘,故而故障率颇高,加上全枪重量大,火力持续性低,不仅不被芬兰军方喜欢,此枪的对外销量也一直很差。后来,为能得到德国、英国等欧洲列强的订单,芬兰遂提供了三种口径的样枪,却仍无人购买。好在,中国曾一次性订购了30000挺。但最后因日本阻挠,只有1200挺交给中国。

比利时勃朗宁BAR自动步枪(轻机枪,7.92mm),在一战中为美国军队使用。虽说是自动步枪,但该枪却常被当做轻机枪使用。1933年,中国一次性采购了5000挺。1937年,中国又采购了9148挺。抗战爆发后,中国再次采购了8000挺。

图为1943年常德战役期间,中国军队手持勃朗宁自动步枪与日军激战。

苏联马克沁—托卡列夫M1925轻机枪(7.62mm),苏联工程师在水冷式子马克沁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截止到1927年,苏联一共生产了2450挺。1937年8月,为了牵制日军北上,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截止到1939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400挺他们在1927年就淘汰的M1925轻机枪。

1939年,中国军队使用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抗击日寇。

苏联杰格佳寥夫DP27轻机枪(7.62mm),1928年开始装备苏军,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轻机枪之一。和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一样,DP27轻机枪也是苏联援华武器之一。从1938年起,苏联给中国提供了5600挺。

大正(1922年)十一式轻机枪(6.5mm),是侵华日军步兵前期的主要轻机枪,是日军的第一款制式轻机枪,因其枪托被设计成向右弯曲的样子,故被人称为歪把子。因该枪弹斗暴露在外,使得沙尘极易落入,故机枪很容易出现故障。截止到1941年,该枪生产了29000挺后被九六式轻机枪取代。

苏军收缴的日军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针对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暴露的实战不足,日军技术人员综合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的优点设计出了一款新的轻机枪——九六式轻机枪(前期口径6.5mm,后期口径改为7.7mm,因此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引起了严重弹药供应问题)。此枪可快速更换枪管,防尘性能十分出色。截止到二战结束,一共生产了41000挺。

九九式轻机枪,以九六式为蓝本研发,供弹口径7.7mm,截止到二战结束一共生产了53000挺。综上可见,因为工业差距,中方使用的轻机枪基本以采购为主,其机枪需要的子弹口径分为三种,这无疑给后勤部门的弹药供应出了难题。反观日军,虽然其采用的子弹口径是威力较小的6.5mm,但机枪和步枪口径一致。此外,日军喜欢查漏补缺,将武器不断升级,而中方因先天因素则逊色很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