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把赵括换成李牧,这场战争是否会赢呢!
首先,长平之战,不是败于赵括或者说某一位将领,而是败于粮草后勤,以及战机,赵国强在骑射骑兵,擅长奇袭突袭机动力远胜秦军。但却选择固守,白白消耗了粮草辎重。而且秦国要打的灭国之战,赵国这边认识不足,以为坚守不出,秦军就会退兵,不费兵力就可得到上党。结果秦军不断集结,赵国也不断支援前线的情况下,用国力拖垮了赵国,逼得赵国只能寻求决战急于击退秦军,但秦军早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赵军直接中了秦军设好的圈套。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如果从上帝视角来说,赵国其实有三种选择方案。
第一种,赵国方面如果一直采用廉颇主张坚守,赵国国力慢慢耗下去必然不足以支撑与秦军对峙,那么必败,只能放弃对峙撤军,那么秦军会势如破竹蚕食赵国国土。赵国也一定是损兵折将 ,割地求和。但不至于被打成残废。第二种,就是历史中的廉颇前期坚守,后期赵军后勤难以为继时,主动出击,寻求决战击退秦军。结果就是中了秦军圈套,坑杀几十万赵军。赵国被打成了残废。第三种,就是赵国从战争一开始就采用赵括的建议主动出击!
而不是坚守,发挥赵军的机动性,趁秦军前线部队尚未集结完毕的情况下,举重兵,不断强袭秦军先头部队,这样的好处有二点,一是比历史上白白消耗国力坚守不出,省去了后期粮草不济的问题,二是秦军尚未举全国军力来战,痛打先头部队争取打消秦军进兵念头,另一方面组织部队类似于赵武灵王从北部南下奇袭咸阳的战略,逼秦军分兵防御,不能全力攻赵。如此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也比被坑杀几十万军队,元气大伤的结果要强。前期主战,胜则击退秦军,就算不能胜,也可削其锋芒,在做坚守。
比前期坚守后期被迫决战,概率上还是有很大的胜率的!廉颇选择的是坚守不出,秦军远道而来攻不下城寨就会自己离开,有商鞅变法后秦国只有两种人,军人和农民,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而赵国身处偏远,经济不如秦,想打赢必须出奇兵,速战速决,你和他打消耗战,国力是支撑不了的,廉颇的这个坚守不出的想法一开始就错了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出色的将领,根据史册记载来看,李牧的确有过不俗的战绩,能不能打赢不知道,但是应该可以打平。
长平之战最后时刻秦国还在不断增兵,赵国可根本没动静,政治上面秦国上下一气,赵国是战是和还在争论,赵国国君也没下定决心,国力上秦国也比赵国强,军队战力这个可能不分伯仲,毕竟赵国也很强,还有秦国派的可是杀神白起,而赵国在长平之战结束后才知道是武安君白起的手笔,赵君要早知道白起会来,根本不会打这一仗,白起在当时威慑力就相当于核武器,赵君当时就是知道武安君白起不出战才决定战的。
其次这场仗根本不是换不换将的问题,而是两国国君、两国政治、两国外交、两国国力、两国军力等等的综合力量的较量,任何一个方面出错都不行。而赵国几乎在这些方面全部被秦国碾压了,外交被秦国轻易骗过其他五国,使得五国不会支援,国君两位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一个老谋深算,一个刚出道,赵君早早的就派人来秦国议和,让五国琢磨不透,失去五国增援,秦君早就意识到这是关乎国运的一战,把长平临近地区几州的轻壮年全搬战场上了,赵国可没意识到,一年后邯郸保卫战还召集了十万呢。
综上,虽然秦国产粮比赵国多,但是进攻需要的人也多,还是在别人家门口作战,后勤压力也更大。所以所以单纯国力消耗比拼上赵国不见得有严重的劣势。现在再看李牧本人,擅长防守。所谓的擅长防守不是只会防守,而是别人打不动你。防守反击,一击致命。再看秦国那一方,换激进的赵括后白起上了。为何白起一开始不上?很可能白起对廉颇防守的局面也犯难。而换来防守的是李牧,白起会来吗?不来继续王龁领兵的话,会不会被李牧提前绝杀?廉颇对阵秦军的时候损失不小,换了李牧损失谁大谁小还不一定呢。还要注意一点,李牧不是站在耗尽国力基础上立功的,李牧是能站在国力的视角上看问题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