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十四五”,矢志创新攀高峰
作者:赵玉洁
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C919首飞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回顾“十三五”规划实施5年来,我国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大批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创新成果,正加速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引擎。
长江黄河奔腾不息,神州大地物换星移,回溯“十三五”规划实施5年来,中国大地上奏响了一曲矢志创新、追求卓越的奋进交响曲。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近日介绍,过去5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的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过去五年,中国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新之谓盛德。成就与变革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就国际环境而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更为深刻地认识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地位、推动性作用、革命性影响,更为深刻地理解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格局演变的逻辑关系,必须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就国内环境而言,不论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不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提升中国现代化水平,科技创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当前,我们已经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启幕的历史节点上,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冲刺攻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争取在高性能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另一方面,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搞好优质服务、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把其中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魅力舞台。
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必须牢牢扭住创新驱动这个关键的“牛鼻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握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