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平山/杨祥云
文/杨祥云
登天平山
秋风飒爽,枫红稻香。时令已至霜降,九月初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乘车来到姑苏古城西南14公里太湖之滨,登游天平山。
天平山南连灵岩山,西北通华山、天池山,北接寒山岭和观音山,占地77公顷。这里是太湖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也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南京栖霞山,长沙岳麓山)之一,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
适逢天平山第27届红枫节,到这里的游客如潮水般地前狂涌来,兴致勃勃地上山观枫赏叶。
进入公园大门,通过百米长的走道,见到这里上、左、右三面挂满了成行的红、黄、蓝彩色风车。它们在风儿吹拂下飞速哗啦啦地旋转,好像热情拍手迎接客人们的来临。
踏上乾隆御道,路面宽阔平坦。想当年,乾隆江南游巡时,由此道从姑苏枫桥京杭大运河边五马并驱,经寒山岭,过童梓门直达天平山。那时御道用砖铺成人字形,寓意帝王乾隆处于苍天之下、万人之上。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御道,已经改修过了。
经过十景塘。这十景塘原天平山庄主人范允临于庄前开凿。此塘一分为二:大为荷花池,面积约五亩,盛夏在这里可观叶赏花;小为玩花池,五颜六色的鲜花朵朵露着笑脸。大堤相隔,池上驾桥,红栏曲折。走在婉转的凌波曲桥,看到此处山水相映,萌发悠悠睿思。大自然会赐给人们美,人们还可以创造更多美。
走进高义园,看到牌坊上面蟠龙金匾“高义园”是乾隆辛未年(公元1751年)第一次临幸天平山,因感佩范仲淹德行御赐。牌坊左右有一副醒目对联:"想子美高飘水萍云在,意尧天旷致月到风来。"当年乾隆还在御书楼上休息,听苏州评弹艺人来弹唱,乐为逍遥。
进入岁寒堂,见到巜木渎小志》记有:宋范仲淹命岁塞堂前二松为君子树,赋诗云:"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天矫勾庭户,双龙思霹雳,岂无桃李婆,贱皱非正色。岂无桂兰芬,贵此有清德,万物怨换落,独如寿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有声若江湖,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树,对之每前席,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堂前原有两棵松树,范仲淹誉为君子树,故取"岁寒”为堂名。原为范仲淹祠堂,后称范参议公祠,为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祠堂。今天这里辟为苏州干部学院教育基地,党和政府倡导人民公仆要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博大胸怀。
登天平路,过了龙门,拾级而上,经一线天、飞来石、望枫台。一线天,路窄仅容一人宽,山势峭峻,岩石奇险。
原来这山形成于一亿三千六百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山峰为长岩花冈石组成。当地壳隆起为山时,地层的一部或数部上下错位或扭曲。它的断层倾斜幅度较大,近于垂直。
经亿万年风雨冻曝,风化剥落,残有坚挺耸立,仿佛万笏朝天。站在望枫台上,观赏东南山麓红枫,叶呈三角,植树较高大,粗壮挺拔,主干高达十层楼房,两三人才能合抱。近年来,又栽种2000多棵,与古枫林形成一片,时至深秋,交相辉映,景致更为壮美。10月下旬,枫叶从青变黄,从黄变橙,从橙变紫,从紫变红,堪称"五色枫”。这时的火红枫叶,像蝴蝶展翅,随风飘舞;似珊珊灼海,红霞万丈。
再经中白云亭、卓笔峰、照湖镜,至山顶。
白云亭,留下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云泉》壮丽诗篇:"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是的,白云泉泉水清澈而晶莹,山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十分闲散自在。山腰的清水淙淙潺流,自由奔鸿,从容自得,毫无牵绊。
登上山顶,山顶正平。其实,这正是这座海拔201米天平山的名归实至。上百游人环顾四周,绿地林立,延绵群山,浩瀚太湖,绘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江南山水书卷。这里生机勃勃,瑰丽壮观。
为此,欣然赋词一首以歌之。
水调歌头.登天平山
秋爽山天平,欲攀此峰顶。应是吴中高第,胜誉江南境。适遇红枫节点,乘兴重阳赏景,今日得幸运。极目勖力劲,举足步上前。
飞来石,白云亭,镜湖面。远望古枫,一片火红叶染天。泉水白云弥旷,清澈淙淙甘冽,好个渺漂园。名岳蕴怀中,卷舒无绊牵。
经典回眸(点击链接可阅读)
千年运河一直奔腾着她青春活力的浪花,《运河儿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天文章:
1、聚会/曹芸
2、登天平山/杨祥云
3、咏秋七绝赏析/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