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双十一”购物节还能再辉煌吗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今年国庆假期刚过,关于国庆旅游和购物的数据就出来了:出游人数恢复到疫情前也就是2019年同期的70%。在国内新冠疫情有效防控的情况下,消费也快速恢复,这也让各大电商平台和品牌方对于今年的“双十一”有所期待。
地铁广告和电梯广告早已开始为“双十一”热身,今年的“双十一”从10月20日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双十一”之后的整整一个月,从购物日变成了购物季。
“11.11”和“6.18”作为国内电商购物的两个购物狂欢节,在经历了2019年的高峰之后,2020年已经出现回落的趋势,大步狂奔的“双十一”遭遇增长困境,聪明的平台在计算销售额的时候就从一天扩大到一个月。
作为工业品数字化平台的从业者,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探讨,个人认为“双十一”购物节将会走下神坛,辉煌不再。
电商狂欢,震惊世界的“双十一”
2003年的非典疫情让中国的电商开始快速发展,以淘宝为代表的阿里系发展迅速,打败了亚马逊、eBay等国际巨头。
2009年年中,为了进一步刺激线上销售,打造阿里自己的电商品牌,淘宝商城(天猫商城的前身)打造了11月11日的网上购物节,简称“双十一”。这场只是作为试水的网络促销,一开始只有27个品牌参与,但是一天的销售额超过5000万,远超阿里的预期。
选中11月11日这一天,是因为刚好处于十一黄金周和圣诞节之间的淡季,也被称为“光棍节”。2012年之后,每年的“双十一”已经成为各大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和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使得这一天成为电商促销的标志性事件。
看一下每年“双十一”当天的品牌参与数和销售额(GMV)就可以看出增长之快。
2010年,销售额9.36亿,参与品牌711家;
2011年,销售额33.6亿,参与品牌2200家;
2012年,销售额132亿,参与品牌10000家;
2013年,销售额352亿,参与品牌20000家;
到2019年,天猫“双十一””的销售额达到2684亿,参与品牌超过200000家。
再加上京东也参与到“双十一”活动,虽然销售额只有天猫的30%左右,但是2019年同样达到上千亿规模。
与“双十一”配套的物流企业也纷纷投入巨量资源支持,这都极大地带动了电商相关配套的投资增长。
“双十一”的成功,也让时任淘宝总裁的张勇,最终接替马云登顶成为阿里巴巴集团总裁,可以说成就了张勇职业生涯的成功。
“双十一”走下神坛,电商购物走向深水区
然而,随着中国消费品电商平台的发展,天猫、京东乃至2017年异军突起的拼多多,形成了三家独大的垄断局面,形成了“店大欺客”。
比如品牌方进入平台的投入成本越来越高,议价能力越来越弱,尤其是流量的过度倾斜和品牌资源的“贫富不均”,都让“双十一”对于卖家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比如占据全网销售额超过50%的天猫平台为例,平台抽佣比例从5%到20%不等,也就是说,不管品牌方在平台的销售额多少,平台都是稳赚不赔。
这里所说“双十一”购物节的辉煌不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中国电商的网络红利在减弱。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中国的上网人口已经超过9亿,到达人口瓶颈,另外中国线上交易的规模增长率在2018年之后稳步下降。
从2015年左右动辄30%以上的年增长,到2020年同期增长只有5%不到,远低于同期全世界线上销售额的25%的年增长率,简单讲就是中国的电商销售已经从粗放式的“不讲道理”的增长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另外,双十一对于商家促销力度的压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多处于市场腰部的品牌方甚至坦言:如果不参与,市场份额被蚕食;如果参与,卖多亏多,往往是赔钱赚吆喝。品牌营销的投入巨大,这些让品牌方被平台绑架和裹挟,加上网络流量红利的减少,必然带来线上销售额的疲软。
第二个原因,这两年异军突起的各种直播带货,比如头部的李佳琦、薇娅等大V主播,让打折和让利成为一年四季的常态,带货精准且有效,也让“双十一”的短期促销效果大打折扣,也让网络买家的心智更加成熟。
而“双十一”的复杂算法和“坑位”让大众不再心甘情愿埋单,造成消费者参与意愿下降甚至流失,这些都从主观客观上面削弱了“双十一”的吸引力。
最后,不管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各类带货平台走的路线越来越差异化和细分化,起到了消费者的分流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双十一”的目标消费者人群。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随着电商购物的进一步发展,典型特点就是消费者的细分化和需求的差异化,打个比方,儿童和学生的购物集中在六一和寒暑假之后的开学季;情人节和妇女节(也叫女神节)是情侣和女性的购物季,春节是吃喝消费和年货的购物季。
不同季节和年龄的购物需求都大不一样,这些在购物平台都是以标签化进行区分,依靠大数据和各大平台生态体系的消费者画像收集,可以非常精准地针对不同消费者推送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叫“千人千面”,或者说是“定制化”的购物推荐。
基于大数据的客户分析,可以帮助平台更加精准地找到目标消费者,提高电商消费的转化率,可以有效地帮助商家或者平台提升销售额和目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商品推荐可以用于”双十一”购物节的技术手段,但是更有效的是在11.11这一天之外的364天服务好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定制化和优秀的购物体验,会更加事半功倍,而不是逼着消费者去计算各种优惠券的使用方法,满多少送多少,甚至熬到下半夜抢着埋单或者请假这种反人类的购物体验。
最后
中国上网人数的增长、电子商务及其配套设施如物流、金融支付手段的大发展,促进了线上交易的繁荣发展,成就了天猫、拼多多和京东这三家头部平台的垄断地位,也成就了“双十一”、“6.18”这两个超级规模的网络购物促销节。
随着消费者心智的成熟,对于平台规则的抵触和厌烦,尤其是新的促销手段,比如直播购物的兴起,加上个性化和细分化市场的发展,”双十一”购物节的流量必然会被稀释,吸引力也会降低。
随着品牌方和商家对于赔本赚吆喝的品牌效应开始麻木和谨慎评估,尤其是随着政府对于垄断性平台店大欺客型的无底线的恶性竞争,给商家带来高额成本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相信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卖家都会寻找新的方式实现买方卖方的共赢。
当然,这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双十一”是否会光环不再,还需要市场和时间的验证。但是作为中国电商经济发展历史的标志性里程碑,“双十一”购物节大概率还是会继续办下去,只是之前作为唯GMV论的考核会弱化,因为不可持续也无法持续高开高走。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