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哥是谁?他话说闽江,还说想登临闽都的红雨楼,约吗?看红雨去?

这位,就是传说中的山哥吗?

请翻到文末,看看山哥何许人也

红雨楼,究竟在哪里?走,我们看看去

天一登临望红雨

作者:林山

本文转载自福州市作协出版的《榕树》第一期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5d3420102vr6u.html

乙未仲夏,慕名来访天一阁。

这是我很向往的藏书楼。那“天一生水”之说,让人产生非常多的联想。

因为喜欢看书,也就爱屋及乌,喜欢与书有关的所在。比如著书的书房、印书的书坊、售书的书店、淘书的地摊、读书的学堂、藏书的楼阁……

天一阁,说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步入这历经沧桑的藏书宝地,领略古典园林式的建筑,特别是踏着阁中旧木楼梯,登上“宝书楼”,看着原来书卷满楹,如今空空如也的藏书橱,真的是感慨不已。

福州历代“盛产”藏书家,因此,也建有许多藏书楼。当年,福州的许多藏书家是全国著名的,像明代福州的红雨楼就与天一阁齐名。

红雨楼是徐熥、徐(火勃)兄弟的藏书楼,遗址在福州鼓楼观巷南端,紧靠于山北麓。当时徐家宅院占地三四亩。宅南建有红雨楼,楼旁边种了几十株桃树,阳春三月,“桃之夭夭”后,落红片片,如天飘红雨。红雨楼主人徐氏兄弟,都是广闻博学、诗词俱佳、精于考证的,属于明代全国著名的学者。

红雨楼是标志性建筑,实际上徐家在这里建的是一个藏书楼群,这在我国藏书楼历史上是比较特别的。红雨楼东南有绿玉斋,是徐熥于万历十七年(1589)创建的。徐熥说:“山中树木虽富,唯竹最繁,扶疏掩映,窗扉不扃,枕簟皆绿,天籁自鸣,故名绿玉斋。”绿玉斋内藏国内罕见的图书数千卷。绿玉斋东边有宛羽楼,是好友曹学佺资助营建的。红雨楼之西有清晖阁,也是藏书楼。二徐的藏书处,当年计有藏书七万多卷,堪与天一阁比肩。明以后的百年间,藏书楼逐渐破落荒芜。绿玉斋改为观音堂,宛羽楼、清晖阁改为民居,而红雨楼则仅留遗迹尚可供游人凭吊怀想。

陈氏五楼

在福州乌龙江北岸的螺洲,有著名的“陈氏五楼”,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1848—1935)在老家建的。其中有赐书楼、沧趣楼,是清末著名的藏书楼,被誉为福建的“天一阁”。它是珍藏藏书的藏书楼,如皇室秘藏书、民间秘本藏书、藏书家藏书、名人藏书、流失海外的藏书……有绝世孤本、私家秘本、曾经的禁书、珍稀手抄本、精美罕见的绣像本、石印本和流失海外已久的古代孤本等上万册。

想想看,福州与宁波是有特殊缘分的。福州是明朝朝廷唯一指定与琉球通航的港口。而宁波自宋至明,一直被朝廷指定为中国与日本、高丽通航的唯一港口。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福州与宁波同在。所以,福州和宁波的藏书佳话也是珠联璧合。

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是宁波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寒儒之家,受饱读诗书的叔父影响,自小酷爱读书。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1549年,44岁的范钦,被提拔到福州,任福建提刑按察使。过两年又兼任福建乡试监试官。到1553年升任云南右布政使,前后在福州生活了五年。

范钦55岁回乡归隐,开建藏书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天一阁”。后来,清乾隆皇帝下诏在国内建造七座藏书阁,都要求仿照“天一阁”的规格设计建设。

范钦为官多年,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范钦藏书喜好独特,就是重视收藏当代人的著作,所以他的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像《军令》《营规》《大阅录》《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之类的官书,是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不容易见到,见到也不会去收藏。

如果说,范钦的藏书能够独步海内,是他具有过人的天赋,倒不如说他最可贵的秉性,在于对书籍的孜孜以求,和藏书的执着。遇到想收藏的书籍,就去求赠,或者购买。买不到就去借,借书要还,就抄下来。眼光独到啊,特别是那些不被当时藏家所重视的地方志等,物以稀为贵,日后自然成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例如,汀州自唐代开元二十四年(736)建州以来,至清末1100多年间,据说共有8次修志。因时间久远,旧志大多散佚。后来的研究者在“天一阁”所藏书目中发现有“明代嘉靖《汀州府志》”的记载,喜出望外。明代嘉靖版的《汀州府志》多半就是范钦在任职福建期间收藏的。

范钦喜欢读书、收书和藏书。天一阁共有藏书七万余册,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设法不惜重金去寻找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天一阁的藏书能保存至今,与范氏家族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和各项防范措施密不可分。

为了保护藏书,他订立了严格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族规。当然,时光流逝,又有天灾人祸,精心保存的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1949年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回头看看福州,南宋郑元英就创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巢经楼”。辛弃疾的《归朝欢·寄题三山郑元英巢经楼》词序说:“楼之侧有尚友斋,欲借书者就斋中取读,书不借出。”我国古代私人藏书楼众多,但不公开让人阅读,大大限制了求学者的需求。郑元英在福州修建巢经楼和尚友斋,开中国公共图书馆之先河。

红雨楼的藏书家徐(火勃),活了80多岁,一生辛勤著作,大力搜罗图书。到晚年,积书7万多卷。他晚年编写的《红雨楼书目》《红雨楼题跋》等名闻全国。20世纪50年代末期,北京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徐千里来福州讲学。他认为红雨楼所藏珍贵书目,超过宁波天一阁,主要是书目的类别更多,更丰富。现在福建省图书馆善本室尚可看到不少钤有红雨楼印章的图书。

同样是藏书7万卷的大手笔,也是福州人的清光绪年间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在主持浙江学政时,看到杭州旧有藏书楼因战乱,藏书都流失了,就筹款扩建藏书楼,并购书7万卷入藏,允许士民借阅。张亨嘉后来受聘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也就是校长。

张亨嘉的藏书为用,也有以红玉楼为代表的福州藏书精神的传承。徐(火勃)主张“传布为藏”,即收藏图书是为了流传给更多的人阅读。红雨楼藏书吸引不少国内专家学者来阅览。远来借读的人,很多就直接住在徐家,免费食宿。时间久了,难以为继,最后只好典当东西来应付,被人戏称为“穷孟尝”。

距天一阁不远,在宁波月湖烟屿洲,有徐时栋的“烟雨楼”。他说:“愿后人不以藏书为务,而以读书为急,此余心也。不然,邺架曹仓,仍饲蠹鱼,亦何裨乎!”表明其为读书而藏书的理念,与红雨楼藏书主旨不约而同。

拜访天一阁回来,就遐想:哪一天能够登临闽都的红雨楼?

作者简介:

编者小记:原来,山哥就是福州著名地方史学者林山老师呀。他想登临红雨楼,原来是遐想,哈,小编搞错了。但是,约他走访福州各处名胜景点,相信他是最好的文史导游。

山哥学问渊博,作文如行云流水。他平时为人也特别开朗豁达,喜欢和朋友开玩笑,许多事情都能在他的幽默风趣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被朋友亲切地叫作“山哥”。

只要山哥来了,笑声就来了,福州故事也跟着来了。听他说福州历史故事,特别有趣。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信你去听《闽都大讲坛》,跟他学文化吧。

山哥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喜欢收藏。收藏什么呢?

他周末常到处淘书、淘各种有趣的宝贝。都是什么宝贝呢?一张破纸,一个什么小玩意,都是大家不注意的。但是他慧眼识珠,能迅速发现这些宝贝后面的来历和故事,然后廉价收购回家,还要给宝贝拍照、记录,最后发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他的淘宝心得,引发许多福州人的兴趣,纷纷来他博客看宝。不信吗?你到他博客看看哦。

博客名字:山雨流芳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32158752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