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大赛#养生先养神 烟雨任平生

中医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老”字,鹤发童颜似乎是老中医的标配,其实很多名医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声名鹊起,济世活人。但益寿养生,未病先防确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中医养生大致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服食药物,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多是养生之用,“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虽然今天看起来这里边很多药物不宜服用甚至有毒,但古人却乐此不疲地以此炼丹服砂,籍此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景。现代许多人以枸杞,虫草,燕窝为保健佳品,祈寿延年之必备,大有古韵遗风。

第二种方法是服气导引,如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成型于南宋的八段锦,还有很多今天称为“气功”的东西。“气功”一词在近几十年才出现,它脱胎于古代的丹道之学,或称为仙道之学,古人用之修炼内丹,打通大小周天,最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以求成仙得道,白日飞升。今人摒弃这些虚幻的理论,用以修身养性,益寿延年,却也是很好的方法。

第三种是养神,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所谓“养生先养神,神安身自康”。这里“神”的概念比较宽泛,思想、认知、情绪都包括在内,中医理论很早就有思则气结、怒则伤肝的认识,八十年前兴起的心身医学专门研究心理因素同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近来流行一个词叫“鸭梨山大”,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作为应激源,通过影响人体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而引发多种疾病。诸如胃溃疡、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有心理应激的影子。

面对世事纷扰,羁旅炎凉,如何养神,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因素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同时要适应社会,“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样就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这并非是倡导人们去过那种心远地偏,不近车马之喧的生活,而是告诉我们要心随境转,不为我执所困。其指导思想滥觞于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易经。“易”的含义就是变,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停留不变的,想要生活一直保有某种状态是不可能的,不能变换角度看待问题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大凡人生烦恼焦虑和痛苦都来源于“事与愿违”四个字,“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关键是“愿”如何去对待。

一个人出门遇到瓢泼大雨,行到中途没有暂避之处,雨具也被拿走了,淋了个透心凉,狼狈不堪之时,听听他怎么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