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就是痰迷心窍!分享一张方子,化痰浊,治抑郁,建议收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心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和你聊聊,抑郁症的话题。

你见过抑郁症患者吗?

我,见过的。

我还记得,那是我从前所住的一个小区里。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少年模样的人,每逢华灯初上之际,就自己一个人站在路灯下,低头不语。

从六点钟左右,一直站到夜里十点多。

他的家,就在小区内。有邻居问,为啥在这里站着,怎么不回家?他只是回答,不爱回去,随后就不再作声。

看他的样子,表情淡漠,眼神迷离,似乎满腹心事。

这个人,我觉得,就有抑郁倾向。

这样的人怎么办?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在这里说四个字:痰迷心窍。

没错,就是痰迷心窍,让他们变成这个样子。

我再给你说个典型的案例吧。

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的高徒,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季儒老前辈,曾经医治这么一个患者。

他是一个小男孩,当时才16岁。

16岁,正值人生花季,同时也是情绪波动、思想冲突激烈的时候。

这个孩子,因为和父亲关系不和,诸事不如意,于是就长期闷闷不乐。

结果有这么一次,他和父亲吵架以后,忽然就变得不言不语,表情呆滞,答无所问。没事儿的时候,他就一个人面墙而立,呆呆地站在那里。

一开始,父亲以为这是儿子在做无声地反抗,所以没太在意。

但后来,父亲发现,这孩子似乎不太对劲儿,面墙而立的现象持续了好久,而且其大脑的呆滞,精神的漠然,完全不可能用赌气来解释。

这个父亲,也是懂得一点医术的。但是经过他的几次调理,发现根本无效。

于是,他带着孩子,来找王季儒老师。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滑,舌苔白腻。

这时候,王师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生龙齿、生牡蛎各25克,天竺黄、矾郁金、菖蒲、清半夏、陈皮、枳实、旋覆花、代赭石、胆南星各10克,茯苓、竹茹各12克,朱砂1.5克(冲服)。

另外,取礞石滚痰丸两剂,布包同煎。

结果如何?患者连服5剂,精神状态就恢复如常了。面墙而立、表情呆滞的现象消失。这时候原方去掉礞石滚痰丸,再服三剂善后。

这是王季儒老师早年的验案之一。就诊时间,应该是1972年的10月5日。

好了。现在,我给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前面我说过,抑郁症,很多时候,源于痰迷心窍。

你看这个患者,脉象弦滑,舌苔白腻,这显然是有痰浊啊。

痰浊,无处不到。它一旦上蒙心窍,我们就容易出现神志问题。其中,就包括抑郁症。

那么,这个痰浊是怎么产生的呢?

原因之一,在于肝郁。

肝,为生痰之枢啊。肝主湿邪,主气的通畅运行。肝郁,则气滞。气有输布津液的作用。气滞,津液不得输布,于是化为痰浊。所以说,肝郁生痰,从古至今就是医家们重视的事情。

而上文这医案里的患者,恰属于肝郁生痰。16岁的年纪,本来就情绪不稳定。再加上和父亲关系不和,长期抑郁寡欢,于是就形成了肝郁气滞。从这个角度来说,医案里的父亲,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肯定是要疏肝解郁,化痰开窍。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王师的配伍:

生龙齿、生牡蛎各25克,天竺黄、矾郁金、菖蒲、清半夏、陈皮、枳实、旋覆花、代赭石、胆南星各10克,茯苓、竹茹各12克,朱砂1.5克(冲服)。

这里头,郁金、枳实用于疏肝行气。龙齿牡蛎,用于重镇安神。天竺黄、菖蒲、半夏、陈皮、胆南星、竹茹,用于清化痰热而开窍醒神。朱砂、茯苓,养心安神、清心镇惊。

痰浊蒙心,我们要把这股邪气降下来。所以,用旋覆花、代赭石降逆理气化痰。

这就是基本意图。

可以说,这张验方,很好地体现了,中医开窍化痰,治疗抑郁症的思路,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借鉴的。

实际上,抑郁症,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不算特别多见。但是,严重的抑郁倾向,是多见的。对此,我们要充分重视肝郁气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患者主要表现,就是情志抑郁,少腹或胸胁胀满疼痛,爱叹气,咽喉有异物感,妇女乳房作痛,月经不调。脉,偏弦。舌苔偏薄白。若肝郁脾虚,则容易舌苔白腻,消化不良,浑身乏力。这样的人,用柴胡疏肝散或者逍遥散化裁,都是适合的。

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阻断肝郁生痰,痰迷心窍这个病机的发展,以免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从现实临床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希望你能认识到。

另外,就专业读者来说,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肝郁气滞、痰迷心窍这个事儿。有些人,甚至是肝郁化火,痰热交结,引动肝风而形成狂症。总之,见到此类人,我们应该第一时间想到“肝”、“痰”、“郁”三个字。这是作为中医人的基本功。

好了。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