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例话(45)对联中的换序与置换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15期)

对联创作中的换序与置换手法,都是借助“换”的技巧来达到机智幽默的修辞效果。

一、对联中的“换序”

换序又叫换位,即为了修辞方面的某种需要,故意将联语中的某些组字顺序调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竟然还有官员大吃大喝,当时就流传这样一副用换序手法创作的对联: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上下联一共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社会现实。其中的“吃紧”与“紧吃”便是通过换序手段来展现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

对联中的换序手法,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又有不同的使用技巧,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形。

1、从换序词语的上下联位置来看,可有如下三种情形:

第一种:一联单换。即上下联中只有一联用到换序手法,例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只是上联用了换序手法,其中的“梅黄节”本为黄梅季节之意,之所以将“梅”字换到“黄”字之前,其目的就是为使“梅”跟“李”相对,“黄”跟“白”相对。

第二种:各联自换。即上下联都用到换序手法,例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据传这上联是清代官员兼文人彭孙遹,于1790年重九日随乾隆巡行热河时,驻跸万松岭所拟的出句,其中“十八公”即扣应万松岭之“松”,而“十八”恰好又是由“八十”换序而成。下联为纪晓岚所对,前面的“九重”也在相应位置换序为“重九”。

第三种:两联互换。即换序手法看似在上下两联之间进行。其特点是:上下两联都用了某几个词语,但在相同位置上,上联用甲的地方下联则用乙,上联用乙的地方下联则用甲,刚好相反,看起来好像是两联互相换序。例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儿时骑在父亲肩上去上学,一日答塾师的戏谑出句“子将父作马”所作的对句。下联的“父”与“子”似可看作是上联的“子”与“父”的换序。

2、从换序词语的上下文位置来看,可有如下三种情形:

第一种:紧挨着的两个字在联中语序互相对调。例如:

本日果然亡日本,

皇天竟不佑天皇。

全联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之日的喜悦心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嘲讽与藐视。其中,“本”和“日”、“皇”和“天”,在联中各自互相对调位置,变为“日本”与“天皇”,如此倒置换序,既奇巧又机智。

第二种:间隔着的两个词组在联中语序互相对调。例如:

异姓胜同胞,笑他人同胞异姓;

三分归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

此联为云南石屏的关帝庙联。上联是说三国时蜀国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他们虽是三姓却情同手足,胜似同胞;而魏国的曹丕、曹植是亲兄弟,却煮豆燃萁,虽是同胞,却如同异姓。下联“三分归一统”指魏蜀吴最终“三国归晋”,成了一统天下;“一统三分”是指东汉末年汉室衰败,一统天下竟然分成了魏蜀吴三国。联中,“异姓”与“同胞”、“三分”与“一统”,两组词分别运用了换序手法,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应。

第三种:联中一个词组的组成成分以不同语序组合。例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来年去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据说这副对联为清代联家钟耘舫所题,其中上下联前四节分别由“过苦年”和“读好书”中的三个字变换各种语序而成,读来频出新意。

3、从换序词语的修辞作用来看,可有如下三种情形:

第一种:为了联中对仗的需要而换序。例如此前举的“梅黄”对“李白”一例,又如:

艳色天下重,

秋声海上来。

1924年,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由上海乘船赴北京演出,肖公远题赠此联。程砚秋原名程艳秋,故上下联之首分嵌“艳”、“秋”二字;程以演青衣旦角著称,故联语暗含“艳色”与“秋声”之意。下联为求与上联的“天下”对仗,则采用换序手段,将“上海”换序为“海上”,这同时也与其乘船走海路相关。

第二种:为了表达事物之间的呼应关联而换序。例如: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

此联为清代名臣孙家鼐自题门联。孙家鼐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并历任工部、礼部、吏部、户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难怪他敢如此夸海口。上联“门生天子”在下联中换序为“天子门生”,口气之大令人咋舌。

第三种:为了使语句跌宕变幻妙趣横生而换序。例如:

红藕生红莲,藕红导演红莲寺;(金受申出句)

香墨写香菱,墨香巧撰香菱词。(张郁庭对句)

藕红为剧作大师兼脸谱大师翁偶红的笔名,1938年,当翁偶红推出剧作《红莲寺》之际,友人金受申便凑兴打趣,他将此自拟上联在《京报》发表,亦向社会征求下联。翁偶红得知后也在《京报》上刊登启事:拟对入选下联的前三名作者,奖以自绘的脸谱扇面相谢。不久,征联有了结果,翁之友人谜坛大家张郁庭的下联对句一举夺魁。其下联写的是前辈剧作家陈墨香事,《香菱》为陈墨香的剧作。这样一来,上联中“藕红”与“红藕”换序,下联中“墨香”与“香墨”换序,果真意巧趣浓。

二、对联中的“置换”

联语中的置换法,即把个别字的偏旁加以置换或者把个别字词互相对调的一种制联方法。例如:

(1)书生与宁王朱宸濠联对:

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囯(国);

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明武宗时期的皇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不可一世,有一位书生因为文墨之事得罪了他,被关入大牢。不久,宁王在自家府中挖一水池,看到工匠在地面取土挖坑再注水的场景,宁王便随口吟出了这个含有置换手法的下联出句,将“地”字的“土”旁取下换成“氵”,使之变成“池”字。这一出句一时竟无人能对,后来被囚于大牢中的书生对出了这个上联对句。书生的对句所运用的置换手法跟宁王的出句堪称绝配:因为在当时“囯”或“国”都是“國”字的异体字,那么“囚”字出来一个“人”,再进去一个“王”,不正是“囯”(國)吗?这令宁王大喜,遂释放了书生。

(2)道衍与燕王朱棣联对: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冰)。

明朝皇帝朱棣在北平作燕王的时候,结识了叫道衍(又叫姚广孝)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有我帮着您,能让您戴上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自己现在是王,“王”字上再戴个“白”帽子,那不就是“皇”字吗!这和尚是想帮着自己当皇帝呀,朱棣很高兴,就把道衍留了下来。冬季的一天,燕王坐在屋里想心事,忽然看见了屋外房檐下的冰柱子,便随口念了这一下联出句。“冰”字原本是写作“氷”的,“水”字加一个“点儿”不就是个“冰”字吗?表面上是说,天气寒冷,只要有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可是自个儿这个“王”如何能变成“皇”呢?道衍猜透了燕王的心事,便回复了“国乱民愁”这个上联对句,意谓您这个做“王”的,要挺身而出,为民作主,别拿不定主意了,赶紧起来干吧。

(3)孙中山遗言置换联: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曾留有如下遗言,成为一副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在海内外的各追悼会上,这副对联都十分醒目,令悼念者牢记心中。然而当时也有一些自称“总理信徒”的人,借公务之机行营私之实,假革命之名捞个人之利。于是有愤愤不平者运用置换手法略改中山先生遗联以嘲讽之:

同志尚未成功,

革命仍须努力。

这是说那些“同志”的私囊还未装满,国民革命要继续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而从对联手法来看,这一改联相对于原作来说,也可视为一副置换联。

(0)

相关推荐

  • 一副对联,怎么区分上下联?一篇文章让你搞明白

    对联,也叫对偶句,是我们汉语言中,最独特的一种文化形式. 它以工整的对仗.抑扬顿挫的声调.言简意赅的内容,把我们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千百年来,在汉文化圈中,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 ...

  • 如果上联是:周日,那下联可以怎么对呢

    岀联"周日"既是特定的一日即星期天,也可看成周和日两个量词的组合.我对"午时"午时为特定时晨:11:00至13:00两个小时的时间.,午和时都可代表两个量词.上 ...

  • 对联例话(49):对联中的古今对与绝对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23期) 对联中的古今对和绝对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说的相类似的联语现象. 所谓"古今对",其实就是前人的某个绝妙出句在当时未能得 ...

  • 对联例话(47):对联中的缺隐、续填与借改

    (47) 对联中的缺隐.续填与借改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19期) 缺隐.续填与借改,这三种手法在对联中的应用,都是为了达意的某种需要,致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 ...

  • 对联例话(46):对联中的摹状、拟声与绘色

    这是本公众号的第1581篇原创文章 本文约2850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 对联例话 (46) 对联中的摹状.拟声与绘色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17期) 摹状.拟声与绘色 ...

  • 对联例话(44):对联中的方位与数字

    本文约4600字,阅读约需要9分钟 对联例话 (44) 对联中的方位与数字 朱英贵 (本文部分内容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13期) 南对北,东对西,前后对高低,此为方位对:一对二,百 ...

  • 对联例话(43)对联中的用典与列品

    朱英贵 (本文部分内容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11期) 典故一词,一般是指在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创作对联也可以运用典故,这种手法就叫"用典". ...

  • 对联例话(42)对联中的婉曲与制谜

    对联例话 (42) 对联中的婉曲与制谜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9期) 对联创作中的婉曲与制谜这两种手法,都是出于故意隐讳真意的动机来制作巧联与趣联.为了使对联能表达某 ...

  • 对联例话(41)对联中的同音与绕口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7期) 对联创作中的同音手法与绕口手法,都是利用文字音同音近的特点来制作巧联与趣联,其实"同音"是手段,"绕口&q ...

  • 对联例话(40)对联中的虚字与联绵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5期) 对联创作中的虚字手法与联绵手法,都是讲究虚实相生的制联方法,用这两种方法创作的对联可以分别称为"虚字对"和" ...

  • 对联例话(39)对联中的同旁与集句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20年第3期) <荀子·劝学篇>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联创作中的同旁手法与集句手法,都是假借外在的有利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