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可耻但有用:新春特别篇》:逃离“自我怀疑”并不可耻,共系家庭关系才真有用|怀孕|产假|生育|孕妇

  

  「从家庭到职场,女性在怀孕过程中经历的自我怀疑,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观念或者结构制度带来的“被动怀疑”,女性本没有错,错的是这些不合理的习俗和规定

  >>>

  由新垣结衣主演的日本恋爱喜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新春特别篇》于1月2日播出。该剧一经播出,就收获了大量好评,截至目前,《特别篇》豆瓣评分为8.5分。

  《特别篇》主要讲述了男女主角结婚后的生活,把重点放在了女主开始怀孕,直到生下孩子,夫妻共同克服困难的全过程。

  虽然整体剧情还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轻松喜剧模式,但剧中女主角怀孕期间遇到的问题却非常有代表性:是否要随夫性更改自己的姓、休产假可能导致的工资降低、因为孕期生理不适导致的心理焦虑、全权负责生孩子整个过程的责任压力……

  

豆瓣评分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系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总能在恋爱喜剧的背后,捕捉到有关两性的现实问题,并且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对这些社会话题展开讨论,让观众边“吃糖”边思考。

  顺水推舟,我们也对《特别篇》中讨论的“孕期女性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个看似只与孕妇有关,其实牵涉家庭、社会的深刻问题进行一番讨论,期待能够在讨论中看到《特别篇》喜剧外表下的现实意义。

  “自我怀疑”的孕期女性:从家庭到职场的自我价值“被剥夺”

  当我们把恋爱喜剧的框架剥离出来时,会发现《特别篇》里面关于孕期女性心理变化的探讨异常深刻。因为它指向了这样一个话题——孕期的女性是否会经常性地自我怀疑?而这些怀疑又是从哪来的?真的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吗?

  在《特别篇》里,女主角怀孕后和丈夫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要随夫姓”

  “随夫姓”是日本明治时代开始兴起的一种传统,最早是为了学习西方夫姓制才确立的制度,即女性结婚后要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丈夫的姓氏。《特别篇》质疑了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并且从更生活化的角度提出了改姓涉及驾照、银行卡信息更改等一系列麻烦琐事,而这些劳动成本,似乎只由妻子一人承担。

  

剧照

  除了给生活带来不便,夫姓制最大的问题是对妻子自我身份的剥夺与驯化。理论上来说,现代婚姻的一大特点就是自由恋爱,自愿结婚,然而被冠以传统之名的夫姓制,实际却强制执行着对女性姓名权的剥夺,这种行为会带来这样的后果:妻子的自我身份认知会跟随改姓仪式进行改变,而这种改变暗含“将妻子纳为丈夫所有物”的所有权宣誓。

  夫姓制的核心逻辑,其实是通过对“姓”的更改,把妻子自我的一部分让渡给丈夫,作为“被接纳”的一方,妻子在家庭关系中很容易产生“依附”“投靠”的心理,原本自我认知中的“自己”,会逐渐被替换为“作为妻子的自己”。

  但如果说夫姓制还只是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不那么明显”的自我怀疑,那么《特别篇》展现出的关于产假的讨论,体现的就是工作制度对女性自我劳动价值的质疑与剥削了。

  

剧照

  《特别篇》里,女主角刚向上司提交休产假的请示,其同事立马表示“那她的工作要谁来负责?”而女主角立马走过去弯腰道歉。可怀孕生子为什么是一件需要道歉的事情呢?“因为怀孕无法工作,所以对不起其他工作的人”这种逻辑的背后是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贬低和怀疑。

  在职场中,女性的劳动价值往往不得不与自己的生育能力发生捆绑。就像现实生活里,女性在面试时经常会收到“是否有生育打算”的问题……《特别篇》里也有关于“有的部门排队生孩子”、“产后工资降低”等现实问题的反映。

  而对女性劳动价值的怀疑,本质上还是对女性在职场上的“排她”,就像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说的那样,女性怀孕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相反产假还会带来劳动力的损失,她们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会受到“合情合理”的质疑。

  

剧照

  从家庭到职场,女性在怀孕过程中经历的自我怀疑,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观念或者结构制度带来的“被动怀疑”,而这种被动怀疑就来源于以夫姓制、歧视性工作制度为代表的“价值剥夺”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女性的价值被量化为具体的概念,比如剧中男主角的上级就认为女性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发生“劣化”,这种以年龄为价值指标去衡量女性的例子现实中也并不少见。

  年龄、外表、姓氏、生育能力……每一个所谓的“指标”都在对女性的劳动价值进行剥夺。这些量化指标形成的过程实质就是物化女性的过程,当女性成为被物化的“产品”时,她们作为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自然会受到矮化,怀孕的女性更会因为劳动价值的进一步削弱而失去话语权。

  女性本没有错,错的是这些不合理的习俗和规定,以及一系列“衡量指标”长期以来对女性劳动价值的剥夺。

  

剧照

  2

  生理痛苦导致心理问题,“矫情”背后的产前抑郁

  如果说《逃避可耻但有用》的传统基调一直是欢快轻松,那么在《特别篇》里展现的关于女主角怀孕后,身体出现的各类不适就显得相对沉重,甚至有些残酷了。

  例如女主角出现孕吐反应后,对任何气味都表现得极其敏感,就连闻到“快递的味道”都会立马呕吐,而且这种不适还是间歇性的,孕吐期间的女主角连水都喝不进去。

  再比如女主角在出现妊娠反应时,身体上的恶心、胃灼热、尿频、尿失禁等生理上的痛苦……这还是电视剧从现实中选取的部分妊娠不良反应,怀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痛苦或许还不止这些

  

剧照

  身体上的痛苦,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负担,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产前抑郁”。相比近年来大受关注的“产后抑郁”,产前抑郁在搜索引擎上的数量只是后者的七分之一,可产前抑郁带给孕妇的伤害依然严重,贯穿怀孕整个过程,是一种必须受到重视的心理疾病。

  在知乎关于“产前抑郁症”的相关问题中,不少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都表示患抑郁症期间,自己易怒、爱哭,情绪得不到控制,甚至产生极端的消极念头。

  在这些回答里,关于“没人理解自己情绪”的观点是最多的,有网友表示:“家人都说我矫情,老人更是觉得不就是怀孕吗?老一辈以前哪有这么麻烦……”

  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窥见,一些孕妇在怀孕过程中非但得不到理解,还会被扣上“矫情”的帽子,但怀孕导致的体内激素变化本就因人而异,一些家庭传统观念里“不该这么矫情”、“都这么过来的”想法,其实是对孕妇心理的简单化处理,这种说法一方面并不能帮助其排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把孕妇引向更深一层的自我怀疑,构建出一个不断恶性循环的负面情绪场。

  

知乎用户发言

  在相关研究中,产前抑郁症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始终脱离不开自我怀疑: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不够健康,妊娠反应会不会影响宝宝;怀疑孕期丈夫忠诚度是否会下降,是否完全理解不了自己;怀疑自己是否会和社会脱节太久,产后无法恢复工作……无数的怀疑很容易占据脑袋,孕妇需要克服的负面情绪远比旁观者想象得多。

  就如同《特别篇》中女主角表示,自己展现出来的有活力只是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其实身心都非常痛苦……

  心理问题从来就宜疏不宜堵,就像剧中女主并没有患上抑郁症,而是在丈夫与朋友的关心下不断展现出积极的一面。这种关心,不是用几句“再忍忍”搪塞过去的敷衍,是丈夫长期以来言行一致地为孕期妻子着想,言语中抚慰妻子孕期的辛劳,行动上又主动承担一切家务。

  可这些要求其实本就是男性身为丈夫应该履行的责任……

  

剧照

  3

  陪伴不是推诿责任,孕期更需“共同努力”

  在剧中女主角刚刚怀孕时,男主角以一种做好一切准备的姿态,毅然对妻子表示:“我会尽全力做好你的后盾!”

  然而,如此“爷们儿”的高觉悟表态却得到了女主角的否定和不满:“我可是第一次生孩子,什么都不懂很是不安,而我居然得一个人学习,然后给你下命令吗?我们应该共同成长,一起做父母。”

  的确,尽管男主角的说法听上去很有气势,但“做后盾”的说法,潜台词不就是“你先上,你不行了再说”吗?而在现实中,孕妇产生自我怀疑甚至产前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来自于这种对怀孕“全权负责”的巨大压力

  

剧照

  无论是婚姻还是怀孕,这些事情本就需要在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意愿下才能完成。然而现实却是,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把怀孕归类于女性的固有职责之上。这种不自觉其实就是对男性在妻子孕期“丈夫角色”的长期缺位导致的。

  正如剧中男主角和上级申请休产假时,上级表示“男的陪着歇产假,一个星期就够了”一样。在许多人眼中,“产假”就是独属于女性的,和男性没有关系。但孕期的女性本就身体状况不稳定,情感上更是需要有人共同交流倾诉,休产假怎么会和本应主动承担丈夫义务的男性没有关系呢?

  男性陪伴身份的缺位、女性生育压力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压力的转移。其实不分性别,每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认同,大多来源于对劳动价值的维系。而在现代社会长期以来“加班文化”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只有不断工作,才能保证自己的劳动价值,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难以腾出空间去扮演家庭角色。

  

剧照

  在休产假得不到批准的情节中,男主角愤怒表示:有问题的不是男人休产假,而是不能请假这件事本身就不合理。并发动自己的好朋友,态度坚决地向上级争取产假。这种对自己家庭角色扮演空间的争取,其实就是男主角对“共同成长”的理解。

  《特别篇》除了对以怀孕为主线的剧情进行深刻挖掘,其实还讨论了单身主义、LGBTQ群体的自我认同等结婚以外的问题,虽然剧中提出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但这些做法更多的是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角,起抛砖引玉之用。

  正如标题《逃避可耻但有用》一样,剧中的角色其实也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面对这些社会难题也踌躇不前,只想逃避,但短暂的逃避后,角色们依然在努力想办法克服苦难,例如女主角在孕期痛苦时依然乐观地想要过好新年;男主角发现上级歧视女性时与他据理力争……

  

剧照

  《特别篇》传递出了这样一种价值观,不管是结婚、单身还是多元性取向,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地生活下去,暂时的逃避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不论男女,与他人缔结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绝非怀疑自己。

  这种以热爱生活为核心的自如态度,或许正是《特别篇》虽时刻讨论社会问题,却不落消极悲观的秘诀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