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今天开始看另外一个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新旧《唐书》上介绍得都很少,我们现在知道他是长安人,29岁中进士,官当得不大,最大的官是江宁丞,故人称其为“王江宁”。据说他不注意生活细节,被人批评,竟然就被贬到龙标(今湖南黔阳)。安史之乱爆发,他想回家,路经毫州,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58岁。为什么杀他?当时的书上都没说原因,元代辛文房编的《唐才子传》上说原因是闾丘晓妒嫉王昌龄的才能。唐代时王昌龄就有才名,称誉“诗家夫子王江宁”,就是说,在诗这领域,王昌龄地位就如孔子。后人又称王昌龄是“七绝圣手”,现存他的一百八十多首诗歌中,七绝就占七十多首,并且成就最高。因为这种热爱,人们大概很希望闾丘晓得到报应,故而在《新唐书》写了闾丘晓的结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王昌龄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诗歌理论家,他著有理论文章《诗格》,但今已不传,只能从别人的引用中知道他的一些思想,主要的是诗境论,强调心与物能水乳交融。他所讲的诗歌的作法,对我们写诗作文很有启发,首先立意,然后以意击境,作到“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而这时作者的心理状态“必须安神静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到了“言”的时候也要讲一些技巧,就是定势,这个势他一下子讲了十七势,最根本要按照所表达的意的需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咱们先从他的七绝开始学起。
从军行(其一)
作者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如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人夜夜来。”有时候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指边关或者关卡上的月亮。如孟浩然《凉州词》:“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韩偓《江南送别》:“关山月皎清风起,送别人归野渡空。”
海风,这个词在唐诗中常见,并不一定真的指海上的风。一般就是指风。比如,储光曦《九江早秋》:“海风吹乱木,岩磬落孤城。”任华《寄李白》:“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在九江肯定看不到海。
无那,无奈。
试翻译如下
秋风中,我独坐在烽火城西百尺高的戍楼上,天已黄昏。突然风中传来关山月的羌笛曲,很无奈万里之外的闺中离愁(我无法安慰)。
赏析
唱歌时,起句调太高一般歌者都接不住。写诗也一样,起句调高了,后面也往往接不住。但王昌龄太牛,总爱起句就起得极高调,后面的诗句以心击境,情感越来越浓烈。这首诗就是这样。
看起句,“烽火城西百尺楼”,想一下城西孤楼高耸入云,那是怎样的景象?即雄壮又显得苍凉孤独。如果再联想一下,刘备与许汜的对话。许汜抱怨陈登(字元龙)无待客之道,自个睡床上,却让许汜睡地上,刘备教训许汜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百尺楼,暗含着为国为民壮士之所居的意思,由这个也看到守边为国的情怀。接着,作者继续渲染这种悲壮感,黄昏已临,秋风吹来肃杀之气,战士却独自坚守在戍楼上。环境的空阔高远,时间上秋风黄昏,气氛的肃杀悲凉,点缀一战士的独坐,则悲怆孤独之味顿生,同时,慷慨豪迈之气顿生。
诗写到这里,高得不能再高了,该如何写下去呢?作者却别开生面,由外在的形象塑造转入内在的心灵激荡。第三句最为关键,“更吹羌笛关山月”,既是对外在的事物的叙述,也连接到了内心的波澜,是开启的闸门。故而,第四句便借前两句的高兀,通过第三句的开启的闸门,飞流直下三千尺,“无那金闺万里愁”,将爱妻子与守边关既对立又统一起来了。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