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韵部查询
诗词中的韵部是指什么?
古代韵书中把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归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如东、 同、中、虫、崇、嵩、戎、弓、融、雄、冯、风、充、隆等字,在中古时的韵 文中,可以一起押韵。
宋代所编的韵书《广韵》就把它们归在一起,合为一个 韵部,称为“东部”。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
词韵不像诗韵要求那样严格,在科 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廷颁布或者认可的,故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落 韵、出韵。
而词则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需唱之上口、听之 顺耳,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均可通押。
如清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一书将古韵分为19部,每部都详 细介绍了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如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其中三江中有 江、缸、窗、邦、双、泷、庞、撞、扛等字,七阳中有阳、扬、杨、洋、羊、 徉、芳、妨、望、茫、肠、浪、丧等字,这些字是可以放在一起押韵的。
值得一提的是,依我们现在看来是同韵母的,中古音却分为了若干韵 部,中古音有些韵部所收的韵字是不同韵母的,现在却收在了一个韵部中,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可以通押的字以我们现代汉语音韵的角度来看是同 韵的,但实际上却是有区别的,比如,“东”与“冬”,前者的韵母为ong, 后者为ong, “删” en、“寒” an、“咸” em、“衔” am, “侵” yem、 “覃” ang、 “真” yen。
这些韵部之间在韵头、韵腹和韵尾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相混,在同一韵部里有些韵字,我们现在看是不同韵的,但在中古它 们却是同韵的。
如四支收有“垂”、“悲”、“为”、“吹”等字,当时它们 同“支”是同韵母的,十灰中收有“来”、“台”、“开”、“才”等字,又 收有“雷”、“杯”、“回”、“梅”等字,当时它们的韵母同是ai。
这种现 象是因为声韵变化造成的,但我们应明白,中古音韵部之分不是随意的,而是 有音韵学依据的,因此必须严守韵部。
诗词里的“韵部”是什么?
韵,包括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与韵母和韵部有区别。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包括声调,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
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
编辑本段内容韵这个概念来自于诗歌。
自有诗歌起,就有韵的事实,但是上古并无韵的概念,因此,顾炎武称“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以下也”。
也就是说,上古有押韵的事实和现象,但是人们并未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因而也没有指称这一现象的术语。
后代的文人逐渐注意到诗歌韵文同声押韵形成韵律美的音韵现象,才逐渐出现了韵的概念。
押韵的意思,是句子中相对应位置的字,收声相同,称为押韵。
所谓收声相同,就是说字的音节末尾的部分相同。
汉字的一个音节由声母、介音(也就是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部分组成,(刘复称之为“头颈腹尾神”五分),那么五部分中哪些部分相同就算作“收声相同”?这可以从古人的用韵实际中归纳出来。
从诗歌押韵可以看出,收声相同就是指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称为押韵。
其中,宋词和元曲的用韵,还可以不同声调通押,因此可以看出“韵腹加韵尾”是押韵的基本单位,为了便于称呼,就把音节中韵腹加韵尾的部分称为“韵基”。
韵书所谓韵,就是押韵的韵。
韵基相同是同韵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韵文对押韵要求不同,有的仅要求韵基相同,有的不仅要韵基相同,而且要求声调相同。
因此,不同的韵书韵的概念也有不同,如《切韵》系韵书是区别声调的,他的韵,是韵基、声调相同的字。
《中原音韵》是不区别声调的,他的韵仅是韵基相同的字。
因此辨别古书中“韵”的概念,须视情况而定。
韵部是比较晚起的一个概念,在清代古音学出现之前,韵书和音韵学只称“韵”而不称“韵部”。
所谓韵与韵部,实际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汉字之间具有韵基相同的关系,就叫“韵”;具有同韵关系的一组字,就形成一个“韵部”。
在清代以前,无论韵还是韵部,都可以叫做“韵”。
从清儒开始,一般韵基相同的一组字,就称为“韵部”,而“韵”则专指韵基、声调相同编辑本段韵部韵部,与汉语音节的声部相对,特指狭义上的韵母,由汉语音节的韵基和韵调构成。
韵基(普通话)包括:a\o\e\ai\ei\ao\ou\an\en\ang\eng\er\i\u\v;其中:e读作“鹅”或“也”尾韵,v读作“鱼”。
韵调(普通话)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五种。
诗词里的“韵部”是什么?
一、 韵部概念: 写诗须押韵,古汉语第二册《诗经》中对韵进行了分类归纳,《古汉语》对韵有一个通论,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对古韵部的简单知识作了介绍。
诗词以中古韵部为主,但联系上古韵部,《诗经》用韵用的是上古韵。
通过读《诗经》可以了解到韵从古到今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叫做历史音变。
在今天保存古代语音面貌较多的是广东话、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还有赣方言以及吴方言,但是到了北方方言已经看不到太多的古代语音面貌了。
历史音变是语音随着历史的变化,并且是非常有规律的。
一般认为音韵学是比较难学的,在以前还号称是绝学,而实际上语音变化的规律性是最强的、最严整的。
二、历史音变划分: 一般把历史音变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在时间上是这样划分的: 1、上古:先秦--晋(先秦、两汉、魏、晋)。
将上古的时间划分到晋,是因为到了晋,中国出现了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使得之后的北方语音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因此把上古的最后分水岭划到晋。
2、中古:南北朝--宋。
中古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唐、宋,跟上古相比,有比较大的出入。
3、近代:元、明、清。
宋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就是元(即蒙古)的入主,这次发生变化后,那时的作品现在已经基本都能读懂。
4、现代:二十一世纪以来。
三、诗词韵部的区别: 诗词的韵部也有区别,例如:上古《诗经》的韵,中古唐诗宋词的韵以及近代元曲的韵差别都很大,元曲即元大都音系和今天已经差不多。
举例说明: 例一:《关雎》(《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很明显是押韵了,但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在现在看来根本没有押韵,但在上古却是押韵的,都押一个-k尾的入声韵。
例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唐诗):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中的衰有两个音,即:shuai,cui。
在这里好多人都自作聪明的把这个字读作cui ,而实际上应该读作shuai ,是"回"的读音改变了,"回"在古代念huai 。
例三:杜牧的《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中的"斜"读作xie ,那个时候可以押韵,但现在已经不能够去押韵了,这是古韵的变化。
以上三例第一例为上古韵,其余两个为中古韵。
四、和韵有关的知识: 1、押韵 诗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押韵,而由于历史音变,曾经押韵的诗如今读来已经不押韵了,所以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以免出现一些问题。
2、韵的分类: 韵头、韵腹、韵尾。
但有的韵母是头、腹、尾兼具;有的是有头、腹;有的是有腹、尾;有的只有腹。
押韵是可以不计韵头的,例如: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麻是-α 村庄儿女各当家。
家是-iα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瓜是-α 从中可看到押韵是不计韵头的。
3、韵脚 押韵的字叫韵脚。
诗句的押韵落在最后一个字上,《诗经》里面的韵有的没有落在脚上,《诗经》有一种现象,有的时候句末的一个字是虚词、虚字,这时考虑韵要抛开虚字,往前数,虚字之前的那个字才是韵字,所以《诗经》中会有韵脚是倒数第二个字的情况。
例如: 《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这里面"之"不是押韵的,"采"、"有"在上古是押韵的,"掇"与"捋","袺"与"襭"在现在还是押韵的。
4、韵根据韵尾辅音可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无辅音韵尾的韵,音节读下来收在元音上。
阳声韵:有辅音韵尾。
(-m、-n、-η)即鼻音韵尾,现在只有-n、-η两种,但在中古还有-m尾,并且今天的广东话还有-m尾,现在普通话中-m到-n中了。
入声韵: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韵,但在广东话中有,辅音韵尾为(-p、-t、-k)即塞音韵尾,所有的入声韵在今天的普通话里都读阴声韵,就是脱落了,消失了。
古汉语中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关系,这种关系叫做对转关系,也就是韵腹相同的时候,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会有变化,实际上是语言内部的一种调节,例如:改革(同源字),两个字语音相近、相同,意思可能相关,叫做同源,同源就可能有对转的现象,改和革,改-α革-αt意思可以对转,是阴和入的对转。
再有,不伦不类,伦-类-t,是阳和入的对转。
宽-an阔-at,是阳入。
形声字,难、傩是阳声韵和阴声韵的对转;先、洗,先是阳声韵,洗是一个阴声韵;椎、准,椎是阴声韵,准是阳声韵。
同时他们可以押韵。
如果是阳和入对转应该是-m/-p、-n/-t、-η/-k.这种对转主要是发音他们的发音部位相同。
五、上古韵部 古代汉语第二册540页,通论十五,将《诗经》的韵律情况归类如下表:序号阴声韵序号入声韵序号阳声韵1之部2职部? -k3蒸部-η4幽部 -u5觉部- uk6冬部- uη7宵部 -o8药部-ok11东部-cη9侯部-c10屋部-ck??14阳部-aη12鱼部-a?13锋部-ak17耕部-eη15支部-e16锡部-ek20真部-αη1...
请问诗词韵部
传统习惯,是用前者。
用新韵当然也无不可,不过个人以为,所谓的“中华新韵”所分各韵部宽严不均,还不如直接用汉语拼音来押韵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词韵,个人赞同还是依词林正韵,因个别词牌要专用入声韵,比如《满江红》、《秦楼月》等。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里,已没有入声发音。
而中华新韵从各韵部平上去中,又单独抽出原来的仄声字,显得不伦不类。
...
韵、韵母、韵部有什么区别?押韵指的是押什么?与十三辙有什么联系...
1、“韵”有多个义项:①一个音节的收音即韵母,如题中的韵部、押韵,还有叠韵、韵脚、韵尾等。
②好听的声音,如琴韵悠扬、松声竹韵。
③情趣,如风韵、韵味、韵致。
④气派,风度。
“韵母”是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每个韵母都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有。
余不细述。
“韵部”是韵书中把同韵的字收归一起成为一部。
如《广韵》分韵为206部。
因此,三者的相同之处是都与韵母有关,“韵”的含义中包括了韵母,“韵部”有时又称为“韵”。
它们的区别之处是含义的范围不同:“韵”的含义较广,如上所述;“韵母”仅指一个音节线性序列中除声母以外的部分;“韵部”是同韵字的群体。
2、押韵指的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即用韵部相同或相通的字。
“押韵”亦作“压韵”。
诗歌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而且能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3、“十三辙”也叫“十三道辙”。
明清以来许多北方戏曲和曲艺如皮黄、鼓词等用韵的十三个韵部,一般指中东、江阳、衣期、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发花、乜邪、遥条、由求等十三韵部。
我在本栏目中回答“诗词声律”时,已经探讨了《广韵》至《中原音韵》的发展概况。
自清代以来,有过一些反映近代语音系统的韵书。
在近代韵书及其韵部体系中,以民间形成的“十三辙”比较科学。
秦似根据“十三辙”编著了《现代诗韵》,归纳为十三部:一花部,二歌部,三些部,四姑部,五衣部(包括衣韵、居韵),六开部,七飞部,八高部,九收部,十山部(包括山韵、天韵),十一根部,十二方部,十三东部(包括东韵、声韵)。
现代诗韵和词韵与旧体诗词的韵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语音的变化,以及由繁杂到简明。
我们写诗填词,依照《现代诗韵》十三部即可。
怎样查古诗的押韵
需要用韵书。
古诗创作年代不同,用韵可能略有差别,但《平水韵》基本都能涵盖。
网上下载《平水韵》即可。
书中将不同韵部的字,分平仄、韵部名称排列。
使用它查韵,可以在原诗中找出韵脚字,再去对照。
律诗和绝句,都分首句入韵、不入韵两类。
不入韵的,凡是双句最后一个字都是韵脚字,入韵的,第一句最后一个也是韵脚字。
以《春晓》举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中,一、三、四句结尾的晓、鸟、少,都是仄声韵脚字。
在《平水韵》中,会发现它们都在“上声十七筱”部。
于是,就知道这首诗是仄声韵,“十七筱”韵。
如果自己写诗,用同样的方法,将韵脚字限制在同一个韵部(通押的包括相通韵部)。
现在,有些网站以韵书为数据库,开发了自动检测软件,也很好用。
可以搜“诗词检测”,不过有的网站必须注册后才能使用。
...
怎样查古诗的押韵
古代诗词押韵常识一、诗词押韵的一般规则押韵,也称协韵或叶韵。
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同(按:说“相应”为好)位置上重复出现。
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字,自然称为韵脚。
第一个韵脚的出现,称为起韵。
古代诗韵是怎样押韵的呢?在隋唐以前,是从当时口语的近似音中选择韵脚字。
在隋唐以后,出现了韵书,便从韵书规定的同韵中选择韵脚字。
韵书的出现以至定型,是几经修改的。
现在所说的古代诗韵,指的是来水韵。
金代的王文郁合并《广韵》、《集韵》中的旧韵为一百零七韵,刘渊将其刻成韵书印行,因为王、刘的籍贯都是平水(今山西省绛县),所以称为平水韵。
到了元末,阴时夫在平水韵的基础上,考定诗韵为一百零六韵,为后人所沿用。
清代及其以后通行的《佩文诗韵》,也是这一百零六韵。
词韵和诗韵有些区别。
在南宋以前,还没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词韵;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参照诗韵制定词韵,也是几经修改,到清代,戈载作《词林正韵》,定词韵为十九部。
词韵的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声韵,十五部至十九部为入声韵。
词韵的每一部,是几个诗韵的合并。
如词韵第一部,便是平声东、冬韵,上声董、肿韵,去声送、宋韵的合并;词韵第十五部,便是入声屋、沃韵的合并。
因而,词韵比诗韵要宽。
也就是说,填词比写诗,在选择韵脚字方面的余地要大些。
和韵,写诗填词时,数人相唱和,后者用前者的韵,称为和韵。
和韵的情况有三:第一,是用原韵,而不必用原字,称为依韵;第二,是用原韵也用原字,并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称为次韵;第三,是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先后次序不同,称为用韵。
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用一个韵,称为限韵。
限韵的情况有二:第一,是限韵不限字;第二,是限韵也限字,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叠韵,用自己作过的诗词的原韵,再作一首或几首,称一叠或几叠。
二、近体诗、古体诗和词的押韵(一)近体诗1、一般只押平声韵2、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偶句的句末。
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韵的。
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4、必须在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
只有首句起韵的可用邻韵(只有首句起韵的才允许在首句用一个邻韵字)。
5、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二)古体诗1、可用平声,也可以用上、去、入声。
2、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鲍照以前的七言古诗都是一句一押韵的。
一句一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
3、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如王维的《桃源行》,全诗32句,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
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韵,五至十句用入声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用入声十四缉韵,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删韵,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声十七霰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韵。
4、可以从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用本韵。
同近体诗);也可以从相邻的两个或几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通韵。
近体诗除首句起韵的特例之外,不存在这种情况)。
5、在通韵方面,不仅同声中的邻韵相通,而且声之间也可通韵。
声之间通韵的,上、去声通押的为多。
6、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三)词1、押韵有密有稀⑴一句一押韵的。
如“长相思”⑵两句一押韵的(较常见)如“卜算子”等。
其中也有首句起韵的。
如“玉楼春”⑶在两句一押韵间杂着一句一押韵或间杂着天、四句一押韵。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韵的。
这在长调节器中较多见2、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可以换韵3、换韵的几种情况⑴相随式。
如“菩萨蛮”,第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⑵回环式。
如“钗头凤”、“惜分钗”现韵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乙韵。
⑶怀抱式。
如“定风波”。
词的上片首尾为甲韵,中间为乙韵。
⑷两韵或几韵相换,但以一韵为主。
如“相见欢”、“定风波”。
“定风波”有甲乙丙三韵相换,以甲韵为主,韵脚步字最多(丙韵字最少)并且词不达意的首尾都为甲韵4、有的用本韵,有的通韵通韵方面的几种情况:⑴不同部的韵通用⑵同部不同声的韵通用 ①有一些是随便通用不同声的韵,平、上、去、入四种声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声通押为常见。
②有的词则明确规定,平声要和上、去、入通押。
如“西江月”、“换巢鸾凤”。
5、有的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