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比《舌尖》火得更早,它才是下饭片的鼻祖

民以食为天,人活着就离不开吃。
据说人的一生中有15年的时间是在餐桌边度过,我们一辈子平均十万次在餐桌前坐下。
普普通通的一日三餐,不仅提供营养,品尝美食更是人生一大快乐。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领略了美食的魅力,不少人将这类影片视为下饭“神片”,吃饭的时候看更有食欲。
其实30多年前的日本NHK电视台,也曾拍摄过一部关于美食的下饭神片。
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关于食物、人类文明和全球史的作品——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

人間は何を食べてきたか 食と文明の世界像

类型: 纪录片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集数: 19
单集片长: 44

这是一部由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
主创团队耗费巨资拍摄,跑遍全球行走50000公里,去记录世界各地的人们吃什么、为何吃、怎么吃。
这部“舌尖上的世界”,以全球各种食物的起源为焦点,揭示食物与人类的关系。
全片有6集,主题分别是肉、面、乳制品、马铃薯、稻米。
豆瓣评分9.0,口碑颇佳。
与大多数美食片不同的是,《人类以何为食》没有香味扑鼻看着让人垂涎欲滴的各式菜色。
抛开华丽的辞藻和不实的滤镜,这部影片的画质和拍摄手法有着浓浓的年代感,是一部“返璞归真”的美食纪录片。
对于擅长烹饪的国人来说,片中的食物绝对谈不上秀色可餐。
一些古老民族的烹饪技法甚至更像黑暗料理。
但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食物,却是最原始的状态。
就像一个人卸下华丽的装饰,恢复原本的面貌,处处流露出拍摄者对食物朴素的感情。
现代人大概正是由于对食物缺乏这种感情才造成大量的浪费。
这部纪录片的神奇之处在于,每一个看完的人都会对食物升起敬畏之心。
当食物的意义回归到生存层面,比口感更重要的是耕种和贮藏。
通过简单的烹饪从而完成进食并达到最基本的果腹目的。
巧妙利用食材的每个部分不造成任何浪费,这就是我们人类祖先的生存之道。
例如德国香肠的传统制作手法,充分体现出对于食物的尊重——用尽每一部分而不浪费。
秉持着这条重要的原则,香肠的品种异常丰富。
在德国有超过1500种香肠,有着无法超越的加工技术。
由于德国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气温低,不适合种植作物。
而用杂草和森林里果实喂养的猪成了最好的食物来源,秋天将猪肉做成腌制品和香肠来保存,才可以度过食物紧缺的寒冬。
自古以来,猪肉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德国人的主食。
在德国,猪肉的每一部分都会被利用到:
猪皮会做成香肠的外皮,肥肉混合到香肠的中部,精肉切走后剩下的部分做成香肠。
而精瘦肉大部分会做成培根,除了眼珠和猪蹄以外,全部被使用。
和热爱猪肉的德国不同,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盛产小麦,
那里的人们以面包为主食,也创造出了各种吃法。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面包。
不过大多数农家使用的不是烤箱,而是古老的面包灶。
做法也很奇特,先用柴火把炉灶内烧热,等柴火烧尽再放入面团,用炉灶内的余热去烘烤成面包。
面包的花样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北欧作为主食的是从古代传下来的黑麦
面包。
而亚洲人赖以生存的主食,就是我们熟悉的米饭了。
世界上有106个产米国,大米供养着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
当泰国这样的大米输出国每年向世界出口着500万吨大米之时。
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赞比亚、马里这些国家还在温饱问题中挣扎。
为了探究人类和大米的关系,摄制组走访了泰国北部山岳地带居住的阿卡族村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