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也不一定传完的:太极拳25种内劲。(收齐了)
太极拳学习和应用中强调丝毫不用拙力,
着重运用内劲。
内劲者何?
即通过盘架子与推手练成之活力。
力与劲不可截然划分,但有区别。
概括言之,
力方而劲圆,力滞而劲畅,
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
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
直力显而横力隐,虚力刚而实力柔。
通过太极武术练就之力为劲。
太极用劲,灵捷无形,手到劲发,
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
只在中敌之刹那发劲,疾如闪电,
一一发便收,效气凝神,毫不费力。
正确用劲为太极技击关键。
现将太极拳主要内劲分述如下:
1、沾粘劲:
为最必须之基本内劲,主守,即不丢之劲。沾粘即粘贴之意,把敌粘住之劲。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浮我随,敌沉我松。初练推手时,臂部知觉不灵,有如木棍,须由老师引领,俗称“喂劲”,如慈母之喂食,日久感觉渐趋灵敏,由手臂而肩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均能粘住敌身,仿佛婴孩之由接受喂食而能自动地精确进食一般。沾粘劲为入门初步,此劲未通,不足言任何其他之内劲。
2、 听劲:
此之云听,并非用耳,乃指以皮肤之触觉去感知敌劲。为此,非先掌握沾粘劲将敌紧紧吸住不可。能沾粘,才能听;能听,才能懂敌劲之变化。听劲之关键在于松腰腿,敛气凝神,做到松、柔、沉、静、稳,否则即无从准确听敌之劲。
3、懂劲:
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懂劲后,愈练愈精。”可见懂劲于技击之极端重要。听劲准确,才能懂劲。若不懂劲,易犯顶、偏、丢、抗等病;若似懂而非全懂,又易犯断、结、俯、仰等病。真正懂劲后,能量敌之劲,由尺而寸而分而毫,于是而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随敌变化,不着形相,无往不宜,与百家所称“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之意相同。
4、走劲:
沾粘劲讲究不丢,走劲则意在不顶,即走避敌力,不与相抗。(我感某一部位受力,该部位立即变虚。如遇偏重,则偏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务求泻去敌力,不稍抵抗,使对方处处落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即此。初时非遇大劲不走,是则尚有抵抗之意,非真正懂劲后之走劲。走劲之枢纽,与太极拳各种内劲之枢纽一样,全在腰腿稳实、动转灵活,故腰腿劲最关重要。
5、化劲:
不丢不顶,始能言化。化劲中须略含棚劲,机枢在腰而不在手、肩,否则与外家拳之挑格无异。其要点在我顺人背,须有往复褶叠和进退转换,使敌无由知我劲路,从而达到使对方处于背势的境地。不可化尽,化尽则我之沾粘劲易断;又不可过早或过迟,早则无所化,迟则敌劲已着,化亦无益。运用化劲最恰当的时机是敌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际。化之得势,发之才有力。随化随发,守即是攻,方得化之真谛,否则,徒化不发,何由胜敌?
6、引劲:
此劲在化、拿之间。敌不动,我用虚招将其劲引出,敌已动,我以沾粘劲引其就我之范围。《太极拳论》 云:“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敌向我攻来,我引之愈长,则发之愈得势。关键在于将敌劲化至将尽未尽,处于极度背势。又引劲非仅手引,仍以腰腿为主,方为,得力。
7、拿劲:
拿在发先,拿准确,发劲才能中的。所谓拿劲,即使敌劲中断而发“呆顿”。须动作轻灵,否则易为人觉而被化;重在拿敌之腕、肘,肩等活节。自身须保持重心稳定,与敌贴近才能实施拿劲,故有“拿人不过膝”之称。此与外家拳技法之与敌脱离见长者适相反。双手拿人,如秤之衡物,重则秤锤外移,轻则内移,务使高低轻重相等,勿失其衡。拿劲之枢纽亦在腰腿,注意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敛气凝神。艺高者拿敌,无论何处,一索即得,被拿者身不自主,随其所欲,即所谓“入笋”。
8、发劲:
为太极技击中攻敌之内劲,种类甚多,如藏劲、长劲、钻劲、寸劲、分劲、冷劲、断劲、抖跳劲等是。技击胜敌,非徒恃守,化敌之劲,难能手手化净,若不能发,则终必为敌所乘,此言掌握发劲之极端重要。功之深者,“ 出手见红”,意为出手使敌立仆,以免劳神费力。发劲须制敌之“根”。人之全身,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 人之上部,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 人之下部,腿为根,膝为枝,足为叶。拿人发人,先制其根,是“擒贼先擒王”的战略,取胜的关键。发劲必须审明机势方向、时间,三者不可缺一。机势,即我顺人背、对方重心偏离之顷。方向,即无论上下左右正隅,均须随敌背向发劲。时间,即对方旧劲已完、新劲未生之际,最为确当。三者俱全,发人如弹丸,无往不利。“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直达肢端。此时发者自觉并未用劲,而受者愈觉其力猛;反之,我愈觉用劲,受者反不觉其猛。其原因即同一发劲,前者畅达而后者有停滞。因此,发劲时须敛气凝神,坐腰松胯,如枪弹之出膛,气贴脊背,而贯之于肢体,目注对方,勿存疑虑之心,意欲发之于远。如此发劲,方得太极发劲之妙谛。
9、借劲:
为上剩之发劲,其特点为不烦引拿,只含少许化劲,随到随发,不假思索,乘人之势,借人之力,疾如闪电,敌来亦去,不来亦去,且敌力愈大,其受挫亦愈重。“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原则,于借劲中体现最显。功之深者,敌任何部位之劲均可借,我任何部位之劲均可发。借劲之发人务须腰腿一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以意气发之。借劲之时机尤为重要,须在敌劲将出而未全出,或将到而未全到的一刹那。过早则敌劲未出,无由假借;过迟则敌劲已着,借又何及?
10、开劲:
为化开、开展之劲,以诱敌深入;开达适当时机即发劲,否则已劲断而失其用。适当时机指我顺人背之际。运用开劲是欲取姑予、以退为进的战略。运劲重在腰腿,辅以手臂。若仅用手臂劲,是为硬开,呆而且钝,非太极之技法。
11、合劲:
与开劲相反,敌来则开,敌去即合。开为阳,合为阴,一明一阳之为道,是哲理于拳理之妙用。开劲方而合劲圆,有紧凑之意。须用腰腿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粘脊背,如是方能将周身之气,凝聚一处,发敌之焦点,而收无坚不摧之效。气合则凝,劲合则刚,合劲之用在此。
12、提劲:
提上拔高之劲,即用沾粘劲拔敌之根,使失重心。提之方法全在腰腿,非用手提,手提则重且笨,易被人觉。桩步须稳,丹田气松,上步进身,用腰腿劲向上沾握,于方向、距离、身法、步法,处处与对方凑合,方能奏效。提之得势,加以后引,则无论何劲,皆可发击。“引进落空合即出”,其意即此。
13、沉劲:
为极猛之发劲,如拍球然,为使球腾起,必先下拍,拍之愈急,腾之愈高,用以击敌,可使之腾空跃出。沉劲与重不同,其劲活而似松非松、似紧非紧。初学者对于沉、重、轻、浮最须辩清。双重为病,盖因填实而致气闭力呆;双沉不为病,以其活泼能变。双浮为病,因其飘渺;双轻不为病,因其自然轻灵。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则为病,盖因前者有着落,劲不出方圆,后者以其偏,故失去着落,劲亦失其方圆。半沉半浮失于不及,偏浮偏沉则又失于太过。半重偏重病在滞而不进,半轻偏轻病在灵而不圆,半沉向沉病在虚而不实,半浮偏浮病在芒而不圆。双轻不进于浮,是为轻灵;双沉不进于重,是为高虚:此二者为最佳。果能深体此意,则沉劲之妙用始得。
14、掤劲:
掤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无论左旋右转、前进后退,此劲均不可丢。此劲有如打足气之轮胎,浑元一气,不可太瘪,亦不可太足,瘪则无掤劲,太足则己之重心易失过。需用腰腿劲,前臂旋转滚动,使敌力转向斜方而不能攻入,此为防守。若欲发敌,须先往后向出而重心偏,再借其劲而掤之。掤之地点,以人活节或拗处为佳,盖使不易滑脱,掤至适当时机,亟须发劲进击,否则徒劳往返,虽掤何益?
15、捋劲:
是在不失掤劲基础上将敌劲后引及作横向运动,使敌重心前仆,跌向我身之后方。敌用挤劲攻我时,或敌防我发劲而致后跌、预使重心前倾时,我均可乘其势而引之捋之,则敌之攻势或计谋仍归于无用。捋之初,我之腰腿应略上升,捋至胸前,人背我顺之时,乃转动腰部而捋发之,顺应敌劲方向,略施旁提之力,方能手到功成。
16、挤劲:
以前臂挤击人身,有压迫之意,用补掤劲之不足,将敌挤住,使失运化余地。挤劲可用于敌捋我之时,须故意使彼捋足,然后我变挤挤之,挤劲才足。挤法之关键在于腿部前弓和腰部发劲,两者须同时进行,姿势须圆满,勿生棱角。
17、按劲:
单手或双手下按,并向己身后方牵引,是为按劲。其动作为一由前往后之立圆,手足相应,顺步顺势,使对方有双足离地之感,此时即向横斜方引劲。我须顶悬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腰松胯,收住尾闾,用腰腿之劲。按劲之施不可太速,太速则易被敌借劲;忌上身前仆,前仆则易被敌捋出。按劲中亦分长劲、截劲、沉劲等,要在学者熟练后而随机应用之。
18、采劲:
两手一劲前推、一劲后拉,或一上一下用劲,如采花摘果之态,是推手中擒拿法之基础。多施于敌之腕、肘部及敌重心前仆时。先下沉使对方有反抗之意,随即吃准力点,猛然采下,发劲干净利落。采人只采一边,方可使敌重心偏于一方;如采两边,则反被敌借劲而不失重心。采劲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是为至要。
19、挒劲:
用于我势背之时,与捋劲成相反方向。敌使我势背后仰,我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挒劲使己势转顺,敌势转背而后仰。其法以一手按敌臂,另手以手背反挒敌之领际,即可使之后仰倾跌。施挒劲时与敌距离须贴近,并须重用腰腿劲,方能奏效。我连消带打旋转挒出,敌亦随之旋转跌出。用时尤须防我之内门,以免敌之乘隙而入。
20、肘劲:
以肘击敌之劲,其势甚猛,用于与敌贴近,用手不得势之际,直攻敌心窝部。发此劲时最应与膝相合,用腰腿之劲加以意气,己身要正直,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收住,阴阳上下,虚实分清。若舍此要领,用之不得其法,则反被敌借势,切须慎之。
21、靠劲:
以躯体之某一部,用抖劲发放称靠劲。用于我之一臂被封,另臂不及援救之时,即顺理顺章地用靠法。用靠比用肘时与敌贴更近,故有“七寸靠”之名。靠法除肩靠外,胸、腹、背、胯、臀均可用靠法,应注意身法、步法,即肩与胯合,顺步须插入敌之裆内,成丁字形,方能得势;用肩靠人时,另手须护于施靠侧手臂肘弯处,以相策应,而防不测。
22、长劲:
为柔慢、伸长之劲,周身各部均可用之。于引拿之后,将已劲渐渐伸长,发于敌身焦点上,倘其后化至不能再化,势必腾出,如遇敌劲阻挠,则我之劲须绕曲渐进,勿丢勿顶,如用线穿一九曲珠,须随其弯曲,以功劲穿之。此劲常与下述之截劲相补充。先截后长,则敌先倒退后腾出;先长后截,则对方先腾出后倒退。这是因为,我先后所发之劲均蓄于敌身,先入后出,后入先出,犹如旋紧之弹簧,非至完全松弛不已。
23、截劲:
此为刚劲;与长劲一样,周身各部可发此劲。其运用之法,即在引人落空、将知而不能变化之际,我以此劲对其中心发之,发出时有弧线形、直线形两种,随势应用,亦以腰腿劲加意气发之。此劲势速而促,故被击之人跌势亦猛。
24、钻劲:
又名入劲,发时如钻之入木,旋转而出,其劲勇猛,可破敌之内功,伤其脏腑。多用指或拳发之,于触及敌皮肤时发出,须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全以意气发出。形意拳中崩拳之发劲,与此颇相似。
25、凌空劲:
此劲系精神作用,艺高者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但被发者必先明沾粘等劲,故闻哈声即生感觉而后退。日本武术中之“气合术”多采用此法,临敌时大喝一声,对敌手起镇慑作用。在太极技击中,哼哈二气之运用,有帮助蓄劲、吐劲之功用。若脱离精神、物质而言凌空击人,则事属玄虚,不合科学。
本篇所述,基于杨式太极。他派太极,技法各具特点,但原理基本相同,学者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故不赘述。
大道,
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