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
聆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
文/梓楹
贝多芬的音乐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钢琴奏鸣曲《悲怆》。大河汹涌而来,却被山阻遇,雄鹰初羽山岗,却被雨打落,白发因乱世三千,茅屋为秋风所破;乐人失聪,志士失意,国土失色。
然而,在这之上,仍有一颗颗不屈的灵魂在飞翔呐喊,背负苍天,俯吻大地。大爱如闪电,苍凉里,一次次划过、划过……悲怆里,有的是悲壮,有的是壮美。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悲怆》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该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
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该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该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也是充满祈祷的一首抒情性歌曲。该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曲形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在月皎波澄的夜晚。聆听《悲怆》,仿佛耳边一阵充满悲怆情绪在微风忽起忽伏;一种坚定向前的力量随琴声扬扬洒洒地呈现,有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感觉。聆听这琴声,所有美好的时光,都缓缓流淌起来。又像是在过尽千帆之后,岁月把心迹澄清;在身隔沧海之时,沉淀所有的波澜壮阔。
聆听到第二乐章是极为优雅。悠悠的琴声,每一个音符下,都埋藏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相遇的甜蜜、孤单的苦涩,都是美妙的回忆。缤纷、透明,令人玄感沉醉的情调,音乐,让你梦回初恋、梦回家园、梦回那生命的朝露,在琴音的怀抱中甘甜休憩——纯美的琴声、诉尽无限的遐思,能唤回你对那些曾经的美好回忆;琴声如天籁,奏出心中最柔软的歌谣;又如涧溪,婉婉蜒蜒、百折千回;它诠释着我们内心的波澜起伏和心路历程;琴声如泉水,行云流水般从指间倾泻而下,配合着我们心的律动,静默地溶入血液里。这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阐释浪漫情怀,给我们纯净浸心的音乐享受,无声的情绪旋律让语言失去颜色,这是让灵魂倾听的音乐!
听完乐曲,你会问,这就是《悲怆》吗?这就是我更想探究的问题了,这首既气势磅礴、但又温柔如水的钢琴奏鸣曲,为何以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标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