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霜降:注意保暖防寒,宜平补
据中医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记载:“寒露霜降二节。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天空的压力,压入地面下者亦多。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时的露,但觉得凉,此时的露,便觉得寒。再过半日,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更多。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便成霜。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内的感觉,特别明显。东南方亦感觉秋后屋内有热气。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便已温了。人身亦下部增温也。”
此说明,霜降以后就是立冬,所以霜降节气以后,预示着天气进一步变冷,即将进入寒冬季节,尤其是早晚气温变化增大。而人体亦会顺应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阳气逐渐收敛潜藏,以顺应秋收之性,为冬天的潜藏做好准备。如果调摄不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就会复发。
霜降节气养生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养生仍然要顺应秋季的阴阳变化规律,自然界的阳气进一步收敛、闭藏,此时地面上的阳热已降至土中,将沉入水中,以适应冬季的封藏。所以饮食起居也要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霜降节气,随着天地间的阳气收敛入于地中,阳气入地则可固护阴精;阴精得阳,则生发有根,以应万物复始之用。谚语“十月无霜,碓头无糠”,意思是霜降时节如无霜,必然天地阳气不收,到春时无阳可升,谷物不长,收成必差。故同理,此时养生,需助阳气之敛藏,同时适当温润补益身体,可借金气肃降之大势,将阳热一并潜入体内,则可固护肾精,温煦肾水,待来年春木的生发。
防寒保暖,预防旧病复发
霜降过后是立冬,秋燥已去,天气渐冷。气候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虚邪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尤其老年人,体质弱、基础疾病多的病人,如慢阻肺、冠心病、慢性心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防寒保暖,这也是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原因。
健运脾胃,培土生金,以助阳气潜藏
经典中医理论认为“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两阳合明降于土”,意思是说阳气的潜藏需要依靠脾胃的正常运转。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轴,就好比车轮子的中轴,中轴旋转,方可实现左升右降的气机周流;同样,肺金肃降,将人体气机从右侧潜降,就像是车轮的轮圈,轮圈转动,完成气机肃降,所以在霜降节气加强健运脾胃,可以帮助阳气的潜藏。
从五行而论,脾胃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健运脾胃,可增强肺气,亦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同时肺气增强了,肺主皮毛,则抵御外邪的能力亦可增强,由此可见,健运脾胃非常重要。
进补需防温燥太过,注意秋冬养阴
虽然燥是秋季的主气,燥令伤肺,但自霜降以后,秋燥渐去,冬寒渐至,此时饮食养生可根据个人体质的寒热不同,适当进食温热之品以防寒,但亦不可过早过多的进补温燥之品,需要温燥与凉润相结合。因为中医强调“秋冬养阴”,秋冬季节的天地阳气以收敛、潜藏为主,养生要顺应敛藏之性。如果过于温燥,温燥升散则会影响人体阳气的潜藏,甚者会导致“冬不藏精,春必温病”。
总之,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防寒,饮食调养方面,宜平补,特别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以顺应秋冬季收敛、潜藏的规律。
经穴养生建议
霜降,开始降霜。意味着秋季将向冬季过渡,露水凝结成霜。此节气中老年人易出现怕冷、咳嗽、痰稀、咽干、口唇干燥、鼻塞这些凉燥伤肺的表现。以润燥健脾胃为养生原则。
常用保健艾灸穴位建议:大椎、肺俞、肾俞、关元、神阙、涌泉、印堂。
每个穴位以15分钟为宜,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取穴方法:
🔷大椎:正坐低头,颈部最高的点(第七颈椎)下方凹陷处就是大椎穴。
简易取穴法: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往上凹陷处就是大椎穴。
🔷 肺俞:正坐或俯卧姿势,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2指宽)。
简易取穴法:大椎往下数两个椎棘突,再旁开2指宽。
🔷 肾俞: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2横指宽)。
简易取穴法:双手自然叉腰,拇指在背后方向,四指位于腹部方向,大拇指尖处即为本穴。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4指宽)。
🔷神阙:位于脐正中。
🔷涌泉:在足底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 印堂:两眉中间为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