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董岳峰:【东湖游记】(散文)

东湖游记

文/董岳峰

众所周知,闻名遐迩的杭州西湖是苏轼所修的,若干年前我曾游览过。在宝鸡凤翔的东湖也是苏东坡所修的,与西湖同样的风格,只不过没有西湖出名。这个东湖和西湖也挺有趣的,同样为苏东坡所修建,而实际上西湖在东,东湖在西。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怀着对东湖的好奇和神往的心情,与友人驱车去了一趟东湖,领略了东湖的人文风光。

东湖,位于凤翔县城东南隅,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有诗云:“闻音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嘉佑七年(1062),于政务之暇,倡导官民疏浚扩池,作游之所,建“君子”、“宛在”二亭。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延用至今,是北方不可多得的江南式园林。苏轼在修凤翔东20年后,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两湖南北遥遥相望,因而东湖与西湖被称为“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走近东湖,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雄姿飒爽的石雕狮,蹲峙两旁,右似点首迎宾,左如威镇守门。进入大门,入主行道,道旁雪松,黄洋、红叶栎相互映衬,格外醒目。

首先从园内的石碑介绍中我了解到:东湖距今已有940余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占地约20公顷,其中水面12公顷,有古建筑30多处。凤翔东湖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见长,藏有苏轼的梅、兰、竹、菊手迹石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一百五十余通,诗文书画、亭廊阁壁,给人以古朴典雅,恢宏壮阔,博大精深之感。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东湖是陕西省首批批准的风景名胜区。

在管理员的建议下,我们重点游览了几个景点。沿着湖面,绕着湖水缓缓步行,浏览各处景观,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看看小亭风光,浏览一下历史记载……

首先我们拜谒了苏公祠。苏文忠公祠位于凤翔东湖北岸,是一座翠竹掩映的小院,始建于明代,是为了缅怀苏轼而修建的,历经各朝代修葺,成就今天的面貌。走进苏公祠,迎门矗立一影壁,上绘有苏东坡带领百姓修建东湖时的场景,镌刻着苏东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论》,其文开宗明义,直指积弊,一句“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就将先生心忧天下,情怀黎首朗朗胸襟坦陈于日月光华之下。“苏文忠公祠”四周蓊蓊郁郁地长着苍翠挺直的竹子,迎合了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嗜好和高洁品质。其建筑风格古朴大雅,进深两院,挑梁画栋,东西两阁房分别陈设历代文人、伟人撰写的怀念苏公的诗词以及珍藏的苏公“梅、兰、竹、菊”墨宝。正殿规模挺大,中间树立苏东坡汉白玉座像一座,三面墙壁以展板的形式介绍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其政治上大起大落,东奔西走,还有近现代对苏东坡研究的成果。苏东坡在凤翔为官三年,正是其出仕初期,血气方刚抱负远大,为当地老百姓也留下不少很实在的政绩,面前的东湖就是流传千年的社会民生工程,更有其大量的文章诗篇,也出自此地,为先秦之古雍州,当今之凤翔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接着我们来到了下一个景观就是“喜雨亭”。“喜雨亭”为苏东坡所修,原址凤翔府内,后搬到凤翔东湖。为什么要用“喜雨”两字作为亭的名字,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关中地区的春旱由来已久。宋嘉祐七年春,又逢大旱,作为府判官的苏东坡,按当时的习惯,必须代替太守四出求雨,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则无麦,平日不雨则无禾的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虑。正在这时,老天忽然降下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象。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这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而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喜雨亭迁入东湖之后,成为游湖的必览之胜,必看之景。看来古代人民以农为业,对雨水的渴求是多么的心切,不然黎民百姓就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到了苏轼那颗至今还在跳动的忧民之心。我想这样的人做官绝不会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将救灾款项变为自己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试问当今那些贪官污吏们,你们敢和苏轼相比吗?

东湖更有特点的自然景观当属湖岸的古柳。“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被称为“凤翔三绝”。作为三绝之首的东湖柳,不仅因绿绦拂堤、湖光掩映而得名,更因历代名人雅士曾在东湖植柳、咏柳而闻名。

首开东湖植柳之风的是苏轼。《凤翔县志》记载,“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次年,于政事之暇,倡导官民,相度地形,藉‘古饮凤池’扩广疏浚。源引城西北凤凰泉流注入池。建亭修桥,种莲植柳,改名东湖。”现在,人们游览东湖时,可以在不系舟的西南侧看到一块石碑,上书“东坡植柳处”,相传即为苏轼当年植柳之地。

在湖心的君子亭畔,还有一株数人才能合抱的古柳,为清代“中兴名将”左宗棠亲手栽植。清光绪年间,左宗棠奉慈禧太后之命抵御沙俄,远征凯旋途经凤翔府,于东湖湖畔栽种柳树数株,以应“新栽杨柳三千里”之句。至今唯此株尚存,后人称之为“左公柳”。

另一棵有名的古柳是位于东岸的“林公柳”。清道光年间,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压力,将“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流放新疆伊犁。林则徐赴伊犁途中,在东湖内亲手植柳数株。经过历史的云烟,至今也只存一株在岸边挺立,树干粗壮遒劲,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风雨沧桑。

东湖柳临湖照影,顾盼生姿,更兼有名人植柳的佳话,因此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名流雅士来此赏柳咏柳,留下了许多不朽诗作。北宋文学家张舜民在《东湖春日》中有“秋千对起花阴乱,蹴鞠孤高柳带斜”。明代的天文学家邢云路在《东湖二首》中有“岸柳含衣绿,晴波射酒黄”、明代进士王麒在《东湖柳浪》中,更是通篇吟咏东湖柳。清康熙年间,礼部主事、著名诗人王士祯奉康熙皇帝之命到陕西祭告西岳华山和西镇吴山。他抵达凤翔后两次游览东湖,写下了《雨中武真庵督学召集东湖》和《再集东湖拜东坡先生祠》两首诗。其中分别有“游鲦争唼雨,垂柳欲生烟”和“凉风散古柳,微雨洒清池”的诗句,足见其对东湖柳的倾慕和喜爱。明代浙江巡抚张鹏翮、陕西参政姚孟昱和清末关中大儒牛兆濂等名士也都在游览东湖后留下了咏柳的诗句。历代的名士贤达循着苏轼的足迹来到东湖植柳咏柳,而东湖的柳树也因为众多名士的栽植和吟咏更加绿意盎然,名传千古。有道是“西湖水,东湖柳”。又见东湖手植柳,缅怀当年栽树人。当年历代名人在凤翔县东湖栽下青青柳树,如今这些柳树已绿成荫,成了东湖的一道风景

不知不觉,我们登上了东湖景点的最高处“一览亭”,站在亭上,徐徐清风迎面而来。远眺,秦岭山脉的主峰太白山隐约可见;近观,凤翔新貌饱览无遗;俯瞧,东湖全景尽收眼底;南边呈‘亚’字造形的小湖中心异石林立,旁边鲜花盛开的花圃,各种景观造型尽现了这座北方园林典型的幽雅意境。

囿于时间之限,我们对东湖只是有侧重点地游览了,其它地方仅仅是浮光掠影,难免有遗珠之憾。但是,这为我以后重游旧地埋下伏笔,有悬念才会有向往。

走出东湖大门,我才蓦然发现,对面有一大型文化广场——苏轼文化休闲广场,中央有大型雕塑苏轼的“酹江月”。雕塑取意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其长10.1米,高3.2米,它的材质为玻璃钢,青铜喷饰,采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雕塑而成。雕塑的主体人物苏轼依靠在青山翠绿之中沐浴着日月的光辉,胡须与浪花相融一体,放眼大江东去,一幅胸怀古今、心系苍生、若有所思的神态。雕塑背面,分别雕刻着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修渠引水、秉公执法修建东湖等典故。睹物思人,感慨良久,我不禁对这位古代伟大的诗人肃然起敬,这样的情系黎民不忘初心的清官难道不值得我们怀念吗?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董岳峰,男,陕西武功县人,中共党员,语文教师,钟爱文学,闲暇时喜游览人文胜迹,业余时爱掭笔抒写胸怀。曾多次以“秦夫” “五岳草”或“千里草”的笔名在国内多家文学刊物和网络上发表诗文。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 问:边士刚

顾  问:鹏   鸣 段恭让 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邓汉章

     路 庆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王如萍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谭文群 刘旭平

     秋日私语 大漠孤雁

本期责任编辑:方天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