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胜在这4个做事逻辑

文 / Chris long(龙秀文)

YouCore私教导师

某IT集团原广州分公司总经理

前言

工作十六年以来,我受到过很多质疑:

我刚做项目经理时,经常被新客户质疑:“能否换个有经验的项目经理,这么年轻的小姑娘怎么可能做好项目?”

等开始带一百人以上的技术团队后,又有客户直接找老板:“不懂技术的女领导带队,调动得了这么一大帮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吗?”

再后来担任分公司总经理,因为我不懂全盘运营,又没有营销特长,公司开始动荡不安担忧未来,只有老板一个人看好我的潜力力挺。

可我每回也都扳回了局面:

做了两年项目经理后,我依然还像个小姑娘,可却经常是客户点名指定的项目经理人选。

我管了三年的技术团队,招募新人、提拔骨干、为集团培养的总监是各区域中最多的,还从新开拓的项目中沉淀出了行业领先产品。

我带的分公司,从0开始组建营销团队,开拓了两个行业的业务线;带领部门经理建立排兵布阵的统筹管理意识和掌握战略技能,一年后各职能部门即使离开我也自转得不错。

为什么哪怕拿到的是一手烂牌,我最后也能打成王炸呢?

归功于下面4个做事逻辑:

1、向外借力

2、聚焦当下

3、克服完美

4、逆风成长

01

向外借力

我刚工作时,我哥就给我洗脑:一定要多交比你厉害的朋友,学会借力,借助他们的经验会比你自己从零开始摸索节约很多时间,也少走弯路。

虽然觉得有点功利,但因为太崇拜我哥,所以我选择听话照做:只要碰上有讨论的场合,我都会去观察在讨论中比我厉害的人。

1)他为什么会这么思考和表达?

2)他有哪些适合现在的我学习的优点?

3)这些优点对应在我的工作上可以如何做呢?

这样的模仿效果出奇的好。

每次我加入一个新的项目组合时,大概花3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可以把重要客户、项目经理、项目组中核心成员一些能借鉴的工作方法学过来。

“向外借力”帮助我在职业生涯中没碰过天花板,因为不同时期的难题,在及时找高手解惑和助力,都及时消化了。

后来自己研究学习原理后,才知道原来我的这个行为,就是很好地利用了“专家和新手有区别“的原理,直接跳过了新手的很多认知盲区。

如何才能更好地向外借力呢?有3个步骤:

1)欣赏: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他人身上

新手常常底气不足,所以交流时会特别渴望得到认可,很容易忽略他人,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证明自己做得好上。

所以借力第一步是,放下自己的观点,专注去听别人的发言;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你才能发现他人的优点。

2)聚焦:根据工作需要学习

只要留意,你就会发现榜样身上好的方法其实非常多,要都拿来学吗?

不需要的。因为跟方法对比,你的时间和注意力才是最稀缺的。

你只需要聚焦当前的工作实际需要去学习。

比如,你看到同事表达有条有理、旁征博引,而你表达有些混乱,那你学习如何去提升表达逻辑就好了,没必要再去学习如何吸收知识。

3)迁移:在工作中练习

一旦从他人身上发现哪个方法有效,你就要持续找实际场景去练了。

因为只有你持续、深入地去练,方法才能够真正起到效果,最终内化成你的直觉反应。

以我自己为例,我以前的目标感很弱,说话做事总是陷在细节。

当我看到一位前辈以身示范分享过什么是成果导向思维后深受触动,在这之后的半年我都持续在工作和思考中,练自己的成果导向思维,包括下属跟我聊天,也引导他们用成果导向思维。

后来,接触我的人都会说我目标清晰、做事有规划。

02

聚焦当下

人都是有好大喜功的倾向的。

因此在现实中,我们很喜欢在头脑中规划未来:喜欢谈远大理想、喜欢定年度目标。

这本是件好事,因为有了美好的未来憧憬我们就更有爬起来追逐的动力了。

但不幸的是,我们同时又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远期的目标因为无法马上看到明显的成果,于是我们又开始陷入内疚自责:觉得自己不行,开始恐惧自己下一份工作可以做什么,甚至担心总是这样虚度下去会不会被淘汰。

但越是恐惧,就越是没有行动力。

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这种“空想未来——现实失落——质疑自我——光想不做”的死循环里打转。

而高手则不会陷入这样的循环,他们会让自己“聚焦当下——取得成果——更加积极——实现理想”。

这两种不同循环的关键就是能否做到“聚焦当下”,从“多想”转为“多做”。

其实这个方法也不复杂,你只要做到以下三步即可:

1)先做加法

允许空想,但你要找一个可以集中思考的时间,将大脑中想做的事情用白纸或者导图全部写出来,写得越多越好。

这样一来这样可以清空大脑中的想法,释放大脑压力;二来也可以避免做这件事时总惦记着另一件事有没有做。

2)再做减法

当想法全部列出来后,你可以用逻辑归类分成工作、生活等不同角色要做的事情。

然后将即使不做当前影响也不大的事一一划掉,最后只留下三件必须要做的重要的事。

3)聚焦要事

最后,你再从中挑一件事情,定好当前的目标、现状离目标有哪些差距,奔着差距全力以赴地去行动,直到把这件事情解决掉,你再接着做第二件事情。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你破除干扰,还可以借助做成一件事来增强效能感,有动力继续去挑战下一个目标。

03

克服完美

我以前做事总是想追求完美:

比如,给领导的汇报方案,我总想着要彻底琢磨透了再动手去写,结果往往是拖到最后一天还是觉得没有想透,于是只得拼凑赶工、草草交上去。

越难的工作,我在想上消耗的时间就越多,总觉得还不够好,迟迟不动手行动。

这样的习惯一度让我焦虑得不行,因为手头积累的工作越来越多,即使搭上周六日,也觉得天天都在赶工,完全没有放松的时间。

直到我开始破罐破摔,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了再说,没想到,以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做事,我的行动力反而一下子就上来了。

还以写汇报方案为例,我原先满脑子都是汇报结果很重要,所以很容易陷入对结果的忧虑中,迟迟不敢下笔。

但如果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就不一样了,因为对质量要求极低、甚至是没要求,所以我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动手。

比如我先只要求自己在25分钟的一个番茄钟内,什么文法、质量都不用管,就是将能写的都一股脑写出来。

这么粗制滥造的一稿出来后,我就发现我不仅不焦虑,而且我还发现了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于是我就再来第二遍的修改。

第二遍修改好了后,我发现我的心情更轻松了,在这种轻松状态下对第三遍的修改又有了更多想法。

以前焦虑得迟迟不敢动笔的汇报,不知不觉就做完了,而且质量比以前高了不少。

其实,我们做一件事情常常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更多的时候是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线。

所以在任务的启动阶段,我推荐你先克制住完美主义的倾向,抱着“烂开始”的心态先行动起来,你会发现结果就在迭代中不知不觉地更完美了。

04

逆风成长

在乐观状态或顺境下,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够将事情做得不错的。

但人跟人之间差距的拉开,往往不是发生在顺境之下,而是在各种挫折之中。

很多人一遇到挫折,就容易陷入负面情绪。

比如,我做普通员工时,领导批评时说重了两句,我就会持续放大委屈,陷在负面情绪中磨洋工:

一边是悲情戏的戏精主角:一会儿自我质疑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一会儿抱怨领导残酷无情、不值得追随。

一边是不断找放纵的机会,比如逛淘宝买买买寻求安慰;约朋友聊天八卦寻找短暂的快乐。

这种挫折下的表现其实是极其影响工作效率和个人成长的,不过虽然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走不出来。

直到我自己也做了那个被员工抱怨成“残酷无情、不值得追随”的领导后,才发现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情绪应对方式。

遇到挫折后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如果在负面情绪产生时,能够以“成果导向为中心”指导后续的选择,将会产生更有力的行动。

具体如何做呢?

你可以用下面几问来做自我教练,把情绪转化为行动:

第一问:此刻,我有什么不好的感受呢?

第二问:我不想要这个不好的感受,我想要什么呢?

第三问:围绕我想要的目标,我该如何做呢?

第四问:我现在要做的一小步是什么呢?

我就是经常用这个自我教练的方式,不断地激发自己思考当下的欲望,并将欲望跟工作目标关联起来,从而转化为当下可行的行动。

比如不被领导认可时,我感受到非常失落的情绪,其实想要的是被认可获得成就感。

这时候我会开始通过回忆自己做过有成就感的事情和好的方面,先完成自己对自己的认可,然后再去思考当下做哪件事情能够让自己重新找回成就感。

这时候成果导向思维就发挥作用了,很快会有了行动策略,而不是陷在自我哀怨的负向情绪中无法行动。

05

总结

有些人一直是普通人,而有些人成长为了高手,其中的区别其实并不大,主要就是一些核心做事逻辑的不同:

一般人喜欢高估自己,贬低他人;而高手喜欢向外借力,借鉴他人的优点快速提升自己。

一般人总想畅想未来,想得很多做得很少;而高手聚焦当下,做得很多想得很少。

一般人追求完美,迟迟不敢动手;而高手却能克服完美从烂开始,在迭代中成就完美。

一般人顺境中春风得意,逆境中垂头丧气;而高手哪怕逆风,也能继续前进。

如果你能在上面四个核心做事逻辑上有所改变,我不敢保证你一定能成长为别人眼中的高手,但我相信你的成长速度一定能翻上一倍、两倍、甚至是十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