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永恒的此在 倔强的坚强——评《风雨哈佛路》
永恒的此在 倔强的坚强——《风雨哈佛路》影评
如果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描述她母亲时,用的词语是:吸毒,酒鬼,瞎子,精神分裂症……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心会是怎样,她没有抱怨,也没有难过,因为她爱她的妈妈并依然相信她的妈妈是爱她的。这部电影拍得很理智,也很沉重。女主Liz的父母吸毒,爷爷乱伦。她逃课照顾妈妈,因为逃课过多被送到收容所。她渴望亲情,但妈妈只有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对她很好。最终,她的小小心愿随着艾滋病母亲的离世而破灭。然后她开始努力,她开始把别人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甚至是在餐厅洗盘子的时候都边洗边背书。随着她的不断努力,最终她用2年时间完成4年课程,进入哈佛,一步步开启她开挂的人生。
影片有几点让我触动很深:
第一,同样的生存成长环境 ,Liz的姐姐却没有太大的改变,有种认命的无奈,而Liz 的好朋友,一个同样不好家境出来的姑娘,一直都极度自卑,并认为好的学府怎么可能要她们这种人。最后只能是找个工作养活自己而已。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是在一个电影群里,大家聊起了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嘲笑这些个未断奶的成年人,动不动就把原生家庭挂在嘴边,觉得自己的不好都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最终,群里有人推荐了这个电影,想说明的是,即使是同样的家境,也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亲兄弟姐妹之间也是有差距的,这样的差距不是在于智商,也不在于情商,而在于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以及是否要解决问题的心态。因为抱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每个人的现状分为三个区域:核心部分是舒适区,这是大多数喜欢安于现状的人最喜欢呆的地方,往外一层是学习区,在这个区域,你是在认真学习知识,完成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有挑战但不至于让你不舒服。最后,也是最外圈则是恐慌区。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你能力的提升,一部分学习区也会慢慢地变为舒适区,而一部分恐慌区也会变成学习区。Liz 的成功除了她不懈的努力,也有她直面恐慌区的勇气。在我看来,恐慌区其实不一定是一些具体的内容,可能只是一个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为了接近这个目标,而把自己一步步从舒适区过渡,最终实现目标。但很多现代人,舒适区待久了,感觉就像柏拉图洞喻中的人们,即使不再被绳索绑住,也不愿意回头,去面对那个真实的世界,因为眼睛也许会痛,思维方式也许会被颠覆,世界可能不是自己心中的样子。甚至会责备那个要带他们出去的人,嘲笑他的无知。
第二点是关于学校社会对于Liz 的影响,缺课多就会被送到收容所。学校老师对于孩子真挚的关爱,告诉她一定要来上学,下次再不来我就报警,这不是威胁,是关心。再到Liz 的高中老师对她的鼓励,甚至是邻居阿姨对她说的话,“一定要上学”。她虽然缺少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但是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她学习的重要性,督促她去努力。这对于一个处于家庭破裂,父亲也进了收容所的未成年孩子来说,应该算是一种难得的鼓励和慰藉了。即使父母没有给她正常家庭该有的一切,但她依然爱她的父母,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接纳、理智、不抱怨。当她对他父亲说我爱你的时候,她父亲反而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失职。其实一个人的真正成长,不是对于痛苦的淡忘,也不是对于目标的追求,而是从自我反思开始的,因为反思自我是实现精神独立的必经之路,而真正的精神独立,才能塑造一颗坚韧而强大的内心。
第三点是关于人生选择。有句话说,没有脚的鸟才能拼命飞翔。当被记者问到你是怎么做到的,她的回答是,我怎么能做不到呢?的确,她根本没有选择,如果有,也只是选择不被困难打倒并拼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当被问到曾经的生活,指的是那些睡不醒吃不饱捡垃圾的日子,会不会觉得对不起自己,她的回答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任何敏感的安全感,都被我从身体中抛出,我必须,没有后退的路,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工作,并且看看会发生什么。”这一切都从Liz坚毅的眼神中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强大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她没有退路,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愿意复制父母的人生。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任何的挣扎都会是向上的,那些个活在内心深处的信念,足以支撑每个人走过生命中最暗淡的岁月,洗尽铅华,才能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向死而生”不是宿命,而是使命。此在,即永恒。
这个影片满满的励志,催人振奋。最后谈谈这个名字,风雨哈佛路吧,英文名字是 Homeless to Harvard,字面翻译为从无家可归到进入哈佛大学,英文的翻译有三个要求:信、达、雅。 看来我们国人眼中的无家可归等同于接受风雨的洗礼!so……如果下次我告诉你,我无家可归了,记得给我送把伞喔。
本次推送编辑 | 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