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镇江会有“大爸爸巷”、“小爸爸巷”和“爸爸巷”的地名?
镇江有“爸爸巷”、“大爸爸巷”和“小爸爸巷”,整理了薛龙和、李赞扬等先生的资料,谈谈镇江老街巷的故事。。
“爸爸巷”是大西路邮局西边的一条巷子,“南至同鑫里,北至大西路,长304米,宽2-2.7米,原名支家巷。因巷内多为回民居住,后改称爸爸巷”。
“大爸爸巷”,东至剪子巷,西至解放路,长82米,宽2-3米。据《丹徒县志》记载:称大爸爸巷,因巷内回族居民较多,‘爸爸’系回族对长者的尊称”。
与之平行的“小爸爸巷”,“东至剪子巷,西至解放路,长74米,宽2米。据《丹徒县志》记载:称小爸爸巷。为区别大爸爸巷,故名”。
没想到镇江对爸爸这么的爱
(图片引自镇二八井)
01
这里的“爸爸”,应该念作“巴巴”,巴巴是阿拉伯语ﺑﺎﺑﺎ音译,原为对男性长者的尊称,一般放在人名的后面。
如《天方夜谭》里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里的“阿里”是主人公的名字,“巴巴”是对这位主人公的尊称。
随着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巴巴’这个词,影响到波斯、土耳其、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其词义也在扩大,宗教贤达、领袖、老师、监护人等等,甚至只为表示尊敬而已,都可称呼‘巴巴’”。
在中国,“巴巴”一词,在今天的回族用语中仍旧普遍保存,为了与其他民族称谓有所区别,传统的回族家庭一直沿用“巴巴”来称呼祖父,觉得十分亲切。
回族还喜欢将一些圣贤称为某某巴巴,例如,扬州解放桥附近有座“巴巴窑”,那是南宋来我国沿运河两岸传教,在扬州去世后安葬于此的普哈丁坟墓。
南京雨花区花神庙附近有清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的坟墓,穆斯林习惯称之为“巴巴坟”。
(图片引自镇二八井)
02
镇江是我国伊斯兰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
据史料记载,唐宋年间就有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前来贸易经商,他们落脚在哪里,就在当地修建了清真寺。
元代蒙古人西征胜利,东归时除了带回大批俘虏士兵,还有许多归附的商人、工匠、军士、学者等一同来到中原大地,他们被元政府分散到全国各地,史称“回回遍天下”。
这一时期,在镇江定居的穆斯林人口大增,《至顺镇江志》有详细记载。明清之际,回族在镇江已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穆斯林聚居区亦趋成熟。
明朝时候镇江有清真寺在仁安坊,后遭到战火焚毁,现在这座该寺已迁建于学府路。
历史上,镇江曾建有古润礼拜寺、山巷清真寺、苗家巷清真寺(毁于日寇)、牛皮坡清真寺(拆迁)和新河街回教堂(征收)等五座清真寺,在这些清真寺周边陆续形成了多个成片回族居住区,也有了许多因回族居住而命名的街巷。
(注:视频来源于镇江民生频道拍摄,在此说明并致谢)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爸爸巷”,在山巷广场的对面,大西路道边的一处小巷子,向里行走不到80米就能看到。“爸爸巷”设置为巷名始于何时并载入方志史籍,目前仅见《镇江指南》(1922年)有相当详细记载,但民间实际称呼它,肯定要远远早于此(大约形成于清中后期)。
在这个巷口不远处正是山巷清真寺。
(图片引自镇二八井)
(图片引自镇二八井)
(图片引自镇二八井)
(图片引自镇二八井)
(这白色的小孔很有讲究。古时候中国人惜字,文化人习惯将文字书信细心保存起来,而需要丢弃的写有字的纸张则会放入这种小孔洞,有人会将这些纸张取出送去焚字炉。现在这个小洞已经磨损,本来上面书写着四个字“敬惜字纸”。图片引自镇二八井)
03
关于“大爸爸巷”和“小爸爸巷”的来历,坊间相传:
明清之际,此地住有回族谈氏兄弟二人,他们勤劳经营,颇具资产,且乐善好施,睦族友邻,为世人称颂,后因人丁兴旺,遂分居剪子巷南北。
久之,周边百姓亲切地以大爸爸 、小爸爸冠以巷名,以垂扬他们美德。
这大户谈氏于清末迁居至范公桥附近,形成“谈家巷”,《镇江指南》有记载。
(注:视频来源于镇江民生频道拍摄,在此说明并致谢)
如今大爸爸巷这个地名还在,中山东路上还有这个标识。
位置就在现在的大市口广场北侧,是一条东西向的道路,西到解放路,东到剪子巷,隔着解放路与大八叉巷相对应。
小爸爸巷原先就位于第一楼街附近,随着第一楼街步行街建筑体的落成而消失。
04
镇江和穆斯林文化相关的还有一些巷子:
镇江有条“花华巷”:南至互济巷,北至宝塔路横街,长96米,宽1.5米。相传巷内住有回民花、华二姓,以姓氏得名。
在花华巷不远处还有一条巷子叫“宰牛坊”,在王家巷底,是以宰牛为业的回族居处地,1963年调整合并到电力路。
“三多巷”,南至曹家坡,北至杨家门,长114米,宽1.4—2米。相传原是回民杨、童、完三家的火巷,翻盖房屋时,协商将火巷打通,形成巷道,取名三多巷。
“书场巷”,东至清真寺街,西至山巷,长142米,宽1.2—2米。清代有童姓(回族,童基本,外号童大鼻子)在此开设扬州平话书场,故名。
京畿岭下原有“牛皮坡”,南至京畿岭,长148米,宽5米。该巷位于京畿路坡下,曾称礼寺巷。后因王姓在此开设牛皮坊,常在坡上晒牛皮,俗称牛皮坡。同治年间,江西九江镇总兵、安徽寿县人朱淮森(回族)为方便在镇江谋生的同乡,建造了牛皮坡清真寺,巷道始称“礼寺巷”,1949年前调整合称“牛皮坡”。
本文资料来源:京江晚报2018年 “爸爸巷”背后的史实(薛龙和 著)
镇江民生频道拍摄《镇江老街巷》
李赞扬先生寻常巷陌一书等
岁月更替,沧海桑田。
镇江古老文化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已不多见。
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遍布镇江大街小巷的街名、地名,
却像是一部活的史笺,
承载着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接续着镇江千百年情感传承。。。。
(这篇文章建议发给镇江的爸爸们看看,肯定有他们的话题,记得留言给我)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