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往事:镇江在60年前是怎么搞“养猪大战略”的?目标每一亩地一头猪!

最近猪肉价格上涨了,很多网友都说因为猪价上涨承受的压力很大,国际市场难以满足中国突然出现的供给缺口。

今天分享给大家一张60年前的老报纸,当年镇江市如何举办大会,向全市人民发出战斗号召:大干一百天,力争生猪翻一番。最后解决镇江老百姓吃肉难的问题。

为什么镇江养猪大生产?镇江罐头食品厂所生产的肴肉罐头,每出口一吨,就可以换回七吨钢材,十吨冻猪肉就可换回一部拖拉机。镇江人为了发展,嗷嗷的猛养猪!!

01

这张报纸是1959年11月17日《镇江日报》的报纸,头条就是“大干一百天,力争生猪翻一番。”

当时镇江市委还通过晚上的广播大会(当时很多户人家虽然没有电视,但都装了室内广播,每月1毛钱),向全市人民发出了战斗号召。

当时的镇江市委书记处书记闫斌说,1949年的时候,全市仅养猪15981头,平均每人仅有0.04头,每40亩土地才有一头猪。

到了1958年,全市就有了72836头猪,平均每人0.2头,每8亩半土地有一头猪。

实现人民公社化之后,发展更迅速了,1959年10月统计全市已经有了83318头猪,平均每户养猪0.78头,每人0.22头,每8亩土地就一头猪。建国到1959年十年时间,发展很快。

最后,闫书记号召要奋力养猪,全市要一亩地养一头猪。

版画:以猪养田,肥足粮丰。

书记算了一笔账:养猪能积肥。一头猪一年能积大量的肥料,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的有机肥料工厂,一头猪一年可以继续优质肥八千斤到一万斤,如果实现了一亩地一头猪,水稻亩产就可以超过千斤,小麦达到六、七百斤。

镇江有句农谚: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

02

社论,更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

镇江的老农说:“猪是庄稼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头猪每年积制80至100担粪肥,可肥三亩田。大量养猪就可以大大节省积肥所化去的劳力,降低成本,猪粪所含的氮磷鉀的成分比人类还多,是一种肥效很高的有机质肥料,对于改良土壤,培养地力能起很大作用。

猪肉及其制成品,也是我国要的出口物资之一。镇江罐头食品厂所生产的肴肉罐头,每出口一吨,就可以换回七吨钢材,十吨冻猪肉就可换回一部拖拉机。因此,大量养猪保征有較多数量的出口,换回各种工业生产設备,特别是农业机械能,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实現。

客观需要和主观感望都要求我們高速度地发展养猪事业。但是,目前有些同志的决心还不大,存在着困难情绪。不是說苗猪、猪舍无法解决,就是餅飼料、劳力有困难。在本市高速度地发展养猪事业有没有可能呢?有,肯定有的,我們是具备許多有利条件的。

全市現有九千多头能繁殖的母猪,如果以平均每头每窩生八头小猪計算,这就可以产苗猪七万多头。至于这个事情,只要认真其彻 “穷养猪”的精神,千方百计土方上马。

03

报纸上还出现了几个典型:

荣炳公社的南庄大队,像抓粮食一样的抓养猪。做得有声有色,有事搞饲料田,又是搞水草饲料、山芋藤和其他野生青饲料,一下子就高了几万多斤。

丁岗公社的纪庒大队因陋就简,大搞土猪成舍,土法上马,多快好省。

江心公社直接发出口号,“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大干特干、大战一百天,确保生猪翻一番,苦战半年,誓夺万头猪”。大搞集体养猪,力争发展到平均每人一头猪到一头半猪。

当时的公社还发了很多家家养猪的宣传画给大家,真是操碎了心。

曾经生活的真实记录,看到老报纸里的那些镇江的事,那些地名,是否也拨动了你记忆里的那根弦,唤起你内心深处的情感。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么,或者听爷奶父母说过这样的事情?

那个年代的镇江,

鲜有现在的攀比和虚荣;

乡里乡亲,城上城下

最大的追求就是吃得更好,不饿肚子,

平凡和美地过日子。

如此简单纯粹!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