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笔记:作为石家庄母亲河的滹沱河
梁东方
记得九十年代的某一年,洪水爆发,长期干涸的滹沱河里突然恢复了大河滔滔的流水风貌。很多人都从城里跑到河边来看水,站在滹沱河大桥上,或者跑到滹沱河两岸的野地里,就那么看着汹涌的河水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不知道害怕,反而充满了某种不可言喻的欣喜。
河道里居然有水,有一条奔流不止的大河横亘在人们眼前,这样的景象对于本地人来说实在是久违了,实在是太新奇了。他们也许从来没有经历过滹沱河有正常的流水的景象,但是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对于傍水而居的原始以及,都有对母亲河天然的依恋。
很多外地的、别的省份的朋友,说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滹沱河来,仅有的隐约印象都来自过去的小说中对于滹沱河只言片语的描写。那样关于滹沱河自然风貌的描写之中往往穿插着战争年代的风云,穿插着在物质贫瘠和斗争惨烈的境况下冀中儿女的搏击与牺牲。
滹沱河在这一代人中的记忆中,还有上一辈在文本中记述的战争风云笼罩下的滔滔大河;但实际上,后来滹沱河上游水库彻底切断了下游的径流,使包括石家庄在内的流域内城市气候都发生严重改变,准确说是干旱化、沙漠化的恶化倾向日趋严重。
地表径流的干涸就使得持续抽取地下水成为唯一的取水用水方式,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或者说是最大的几个地下水漏斗之一。其余几个最大,也几乎都在华北地区,也都与河流断流以后超量开采地下水有关。
滹沱河断流以后,河道里的积累了成千上万年的河沙被作为建筑材料大量开采取用,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坑塘;这些大坑很自然地又成了垃圾场……这两种对于本地来说无异于环境意义上的自杀行为,持续了很多年才最终被制止,但是造成的破坏和损害要想去除已经绝非易事。
石家庄作为一个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拥有两个重要的自然地理资源;一个是虽然被开山取矿炸得千疮百孔但是大势上还依然巍峨的太行山,它横亘西天一脉,实际上是整个城市的背景,是只要没有雾霾便可以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遥望一下的常看常新的风景;另一个,便是这已经干涸了的滹沱河。
本来石家庄作为并非自然发育的城市,就不是一个自然选择的大量人口聚居地,就缺少大的自然地理支撑,如果再失去了这两个最重要的地理大象,这个城市确实就再也没有了依托。河流于人类聚居地的诸多福祉自不待言,给滹沱河重新注水和停止开山取矿一样,都是环境改善的必然之举。
后来采取的平整河道,铺设防渗层,建橡胶坝,蓄水做成河流形状的水池的修复方式,虽然对于地下水的补充无能为力,但是至少在外在的形式上将过去的河流的某些气象重现了出来。
经过多年的整治,虽然水库以下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河段依旧保持着干涸的沙漠状态,但是滹沱河经过市区段,也就是中华大街桥开始的以东河段,已经可以说基本上是恢复了河面景观。
骑车慢慢地在改造过的滹沱河两岸行走。还是能有那种在一条真实的大河边上所可能有的壮观的感受的。虽然水不是流动的,但是水面的宽阔程度却并不虚妄,水面上阳光的反射与水草的倒影都逼真而令人愉悦,极大的安抚着从城里的水泥缝隙里与尘埃笼罩中奔出来的人心。人类毁灭了一条真实的河,现在又努力恢复出那条河,其间的滋味是苦涩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值得庆幸的。
在一个干旱的城市里,在一个总是被狭窄和拥挤压抑着的并非出之天然而仅仅是因为铁路交通的十字路口而形成的人类聚集地,这样的大河边上的舒畅和开阔是至为难得的享受。这几乎已经是天然选择的聚居地的一种自然特征了,事实上滹沱河边的正定古城就是这种选择的灿烂结果。
在滹沱河北岸正定附近的滨河小路是紧挨着水面的,水面与小路之间有一道稀疏的芦苇,似乎不是培育出来的,而像是野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公路的另一侧,靠近林带的一侧,都是人工精心培育的花花草草,体现着人造自然的精致和整齐。
应该说,滹沱河北岸的这种小公路与水面之间的关系方式,已经是很充分地模拟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邻水而行,没有隔膜,没有阻碍,一望无际,还有顺着河水与公路的自然弯曲的几何线。置身其中,不像是在旅游点或者人造景观中那样处处都“人化”得不自然,而像是在原始的自然里。
因为不是周末,又接近黄昏时分了,所以河边的人很少。偶尔有一两个老人,一两对男女。更多的是扛着农具过河去干活的农民下班回家的身影。在最东边的高速公路桥下的沙滩景区部分,那种平缓的沙滩慢慢地倾斜到河水里去的景观,有点像那拥有著名的沙滩的海边,一个挨一个的不无简陋的换衣服的棚子,就是当地人开的收费点儿。
可惜白露已过,几乎没有“游人”了。岸边上还有未及修整的地方,垃圾和沟壑赫然坦露着,让准备在这里脱衣下水的人不由得就先生出一种不洁的恐惧与厌恶来。好在不仅是做生意的人普遍粗糙,连下水游玩的人也并不细致,对这种一瞥之下一闪而过的不良感觉立刻就在自己头脑里进行了躲闪式的过滤,排除掉了,让自己的目光只冲着浩瀚的水面,就可以了。
目光所对的河水中间有很大的孤岛,岛上有小路有亭子,吸引着岸边的人租了船上去看个究竟——而租船是上岸的唯一途径,这就又为岸边上的租船生意创造了一个好条件。大约正是考虑到这这种“条件”的难得,就一连在河中造了两座这样的岛。使河的两岸有了四个发船的点儿……
河道在最东端十分令人诧异地合了拢,一点都不遮掩地告诉人们这一段河就此告一段落。再向东,已经被采沙卖沙挖成了大坑的河道,有的已经有了水,有的则还在做整理河底与河岸的施工,未来还要继续向东延续,一直到本市的市区界。这倒使人们希望市区的界能更远一点,再远一点。
无论如何,能有这一段河岸可容人散步总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有一个让人逃避喧嚣又不必非在城市公园里的狭小之中的广阔所在,一个目力所及仿佛是无边无际的地方,这在一个人长期的生活场景里,实在是极其重要的有利条件之一。
上面的情景,是以前某一次的河边之行的记录。现在,滹沱河绿道在向东延伸,已经延伸到已经划入市区界的藁城。现在从头至尾,东西绵延几十公里。这样的运动路径、审美风光,按说已经是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的伟大工程了。不过按照大地美学的原则来说,还嫌不够;对比欧洲那种沿着一条真实的河,可以从源头一直到大海,可以穿越一个又一个国家的无边无际的审美格式来说,这实在还只是井底之蛙式的小世界里的小景致而已。欧洲那样的审美的运动路径与地理形胜相始终的自行车道,应该就是发展的方向吧。当然,如果上游能有充足的来水,能够补充地下水,让地表地底都因为滹沱河的修复而受益,那才是最终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