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音乐会起鸡皮疙瘩
为什么听音乐会起鸡皮疙瘩
找到蓝字出现鸡皮疙瘩
很多人听音乐的时候会起鸡皮疙瘩,这是走脑、走心还是走肾产生的呢?
01
听音乐起鸡皮疙瘩的原理
当你欣赏你最喜欢的音乐时,它不仅会影响你的情绪——你的大脑也会随着你所听的音乐而发生变化。
整个过程中,某些生理反应会被触发——心率加快,瞳孔变大,体温升高,大脑中的小脑活动增加。最后,多巴胺被释放到你的血液中,引起你全身有那么一些些的的刺痛感。
研究表明,高达50%的人在听音乐时会起鸡皮疙瘩,这些反应被称为战栗(frissons,由激动、恐惧或喜悦引起的颤抖),这种纯粹由于审美带来的颤抖,有时也被称为“皮肤性高潮” 。或许可以理解,为何有些粉总是想睡乐队的人了吧。
鸡皮疙瘩的产生,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走脑、走肾、走心,不排除有时候三管齐下。
走脑
音乐可以刺激大脑中的奖励中心,将多巴胺传递到纹状体——这是受成瘾,奖励和动机激活的前脑的一部分。就像性、食物和药物能刺激我们的大脑一样,音乐可以释放那些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也使我们回头再来寻求刺激物——音乐。
当你听自己喜欢的歌曲时,多巴胺水平会增加,随着音乐的进行,多巴胺水平还会不断升高,尤其是在歌曲达到高潮之前。而人类大脑喜欢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你在听到歌曲中最喜欢的部分之前,多巴胺水平就会升高。
这种预测功能是进化赐予人类的礼物。想象一下,一位尼安特小伙看到一只剑齿虎(小E对史前动物出现时期不懂,仅作举例),他没预知到危险,乐滋滋的去摸老虎屁股,结果会怎么样?他会死掉,他的基因不会被遗传下来。活到现在的人类,正常情况下都能区别生死危险。我们的大脑喜欢预测,总在有意无意的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包括音乐,当你最终听到歌曲中最喜欢的部分时,大脑的奖赏中心就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等待时间越长,多巴胺将更多地释放到血液中,这意味着你会颤抖的更厉害。
我们期待和等待我们知道的和弦变化。当它们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将其视为一种奖励,多巴胺就会释放出来。“我怎么这么聪明!就知道是这样!”
需要知道的是,多巴胺并不是在音乐达到高峰时释放,而是在音乐前几分钟,也就是研究人员所说的“预期阶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作曲家会添加意想不到的和弦变化,并避免重复出现,直到歌曲结束。毕竟,我们等待我们认可的模式的时间越长,当它再次出现时,感觉就越强烈。所以有人总是说听歌上头。
有点像是,花样要够多,前戏得做足。
走肾
任何强烈的反应都会引发肾上腺素的分泌,音乐也可以。
得克萨斯州A&M医学院神经科学和实验疗法负责人William Griffith教授说,这基本上是战斗或逃避反应的一种表现。这是我们身体对所感知到的威胁的一种自动反应,它受到植物神经系统的控制。
当人类意识到威胁时(通常是使我们感到恐惧或震惊的某种威胁),生化反应始于杏仁核,杏仁核被认为是负责决策的部分。它得决定是战斗还是逃跑,还是装死。
这又触发了下丘脑,大脑的另一部分控制着垂体激素的释放。 然后,腺体分泌一种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物质。肾上腺位于肾脏上方,然后释放称为肾上腺素的激素。肾上腺素对身体有多种影响,比如血压升高,并抑制消化系统(你不能一边逃跑,一边吃烧烤吧?)它还会扩张瞳孔,并尽可能多地向肌肉分配血液,这样肌肉才有力量去战斗或逃跑。
有些音乐能引发人们的恐惧感,导致肾上腺激素会释放,并在你的身体中奔跑。鸡皮疙瘩是身体对此的生物学反应。(详参见什么鬼系列恐怖之声)
还有一点也很有趣,动物也会起鸡皮疙瘩(下文详解),就是毛发竖立的样子,那样会让它们在战斗中看起来体积更庞大一些,起到威慑对手的作用。人类现在虽然身上的毛发不再那么茂盛,但从始祖那遗传下来的这部分功能依旧发挥作用。当你听音乐起鸡皮疙瘩时,枕边人看你或许雄伟了几分呢。
走心
情感与歌曲产生了共振,所迸发的能量也是鸡皮疙瘩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走心的共情能力。这通常是因为歌曲里的内容,有一些与个人真实生活事件有重合或者有关联,当歌曲引发你回忆起这些事件的感受时,有可能会产生鸡皮疙瘩。而且,其速度,是超过你的意识速度的。
心本身不会产生鸡皮疙瘩,但心中想到的事件会影响到鸡皮疙瘩的出现渠道。如果是开心惊喜的感觉走脑部的奖励机制,恐惧、害怕就是走肾上腺素这条通道。
02
什么样的音乐会触发鸡皮疙瘩
上文提到了听音乐产生鸡皮疙瘩的原理,那么什么样的音乐会更容易让人起鸡皮疙瘩呢?
新乐器突然进入
尤其是声音比较独特的乐器,手风琴,口琴,风笛,小号等,新乐器是预料之外的声音,给大脑带来惊喜,引发奖励机制。
我们可以在最近的乐队的夏天中感受到,Carsick Cars 演唱《噢!乖》这首歌的时候,请来了有着”京城第一号“之称的文老师帮忙。小号的进入就是新乐器的突然进入。带来的大脑惊喜感非常强烈,小E起了鸡皮疙瘩,我想还会有其他人也会吧。
但是在选择乐器上也要慎重,还是要听起来和谐些的,你可不想在安静的民谣旋律上来一顿唢呐吧。
在这个改编版本中,小号的进入为歌曲注入了灵魂。如果创作的伙伴想利用乐器制造鸡皮疙瘩的效果,一定要注意整体的和谐性和乐器的独特感,而且要注意,如果你提前为后面乐器的出现做了铺垫,那么这种惊喜感会大打折扣,惊喜感越足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高低音的突然转变
很多歌曲里很常见。一段持续的高音后,迅速的低音产生的落差会带来这种愉悦感。同样低音进行时,突然的高音转变带来的刺激也会带来这钟愉悦感。
比如龚琳娜老师的《忐忑》,可能你不觉得它好听,但是在听的时候可能会有鸡皮疙瘩。这就是由于高音低音的落差带来的愉悦感。也许你有着现代的思维和审美,但你的大脑其实还是原始人的。
当然不只是高低音的变化,强弱的变化也会产生落差,带来愉悦感。杨宗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歌手节目上的表现真的惊呆了众人,他在演唱歌曲《流浪记》的时候就使用了这种强弱的变化,同时也配合高低音的变化。让听者的鸡皮疙瘩一阵接着一阵。
杨宗纬喜欢制造这种落差的意境,他总是强化高音然后通过顺时的静止直接深情的略带哭腔的低音。越强的落差感,会带来越强的鸡皮疙瘩。
从高到低:1.持续的不变高音长音后渐弱,然后弱起下面第一句
2.连续爬升的高音后的弱起下一句
从低到高:1,突然升高八度的转变
2,急速爬升
音乐形式的突然转变
单一风格的音乐中突然出现其他元素音乐,并且转变的风格与原来风格的反差较大,也会引起大脑惊喜的奖励机制。
我们听到过很多混搭的歌曲,比如 《love the way you lie 》,前面是蕾哈娜的抒情演唱,使你沉浸其中,完全无法预料到后面燃烧的姆爷。所以当姆爷有力量的声音出现时,整个音乐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带来了惊喜的元素,这会带来鸡皮疙瘩。
共情
音乐背后常常有一些故事。在听音乐前提前了解到歌曲背后或者暖心、伤感、动人的故事。即便歌曲本身没有大的惊喜,但在你提前了解的故事渲染下也会让你产生鸡皮疙瘩,这是人的联想功能带来的。
当初小E听到歌曲《身后》时,意外了解了背后的小灯泡的故事。(之前的文章 身后 我们都以不同方式寄给爱中有详细说明)当了解小灯泡的故事后再去听这首歌就会有鸡皮疙瘩的感觉,在共情能力的基础上,歌曲可能是起鸡皮疙瘩的诱因和催化剂。
纯人声阿卡贝拉
和声带来对灵魂的冲击主要与进化有关,我们祖先最早的交流方式就是彼此呼喊互相应和。这与现代人声和声带来的效果与感觉非常相似,当有这样的声音出现时,就会激起人类远古时代的记忆。产生共鸣,制造鸡皮疙瘩。
让小E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的《黄河谣》,如同来自远古的呼唤。
03
其他鸡皮疙瘩相关
1. 神经科学家Jaak Panksepp 发现,悲伤的音乐比快乐的音乐更容易引起战栗感。 他解释说,悲伤的歌曲可以激发我们祖先与亲人分离时经历的古老的痛苦反应。这种东西被写在基因之中,因此,当出现一首使我们感到忧郁或怀旧的歌曲时,这种进化的本能就开始浮现。
2. 一遍又一遍的听一首歌时,我们会逐渐失去愉悦感和惊喜感。因此重复多遍的歌曲可能不会再出现鸡皮疙瘩。
3. 动物也会有鸡皮疙瘩,研究人员认为,我们可能继承了从祖先那继承了起鸡皮疙瘩的能力,因为它是其他动物也有的特征。当动物的体温降低时,其毛发就会升高,从而使更多的热量靠近皮肤。动物有时还会使用此技巧,使自己在受到威胁时看起来体积更庞大。比如猫在遇到威胁时,发出嘶嘶声站立起来。
4.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听到刺激的音乐起鸡皮疙瘩。大五人格理论将人类性格分为外向性、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和开放性这五类。在这之中,只有开放经验与听音乐的战栗体验有关联。开放性强的人富有创造力,对各种主题充满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想法,最经常听音乐时会感到战栗。
参考文献:
https://www.mentalfloss.com/article/51745/why-does-music-give-us-chills
https://www.cmuse.org/why-do-we-get-goose-bumps-when-listening-to-music/
https://www.insider.com/why-goosebumps-song-music-2016-12
https://www.powerofpositivity.com/get-goosebumps-listening-music-brain/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researchers-look-what-happens-brain-when-music-causes-chills-180959481/
往期精彩文章
1
2
3
4
5
你听音乐会起鸡皮疙瘩吗?
请轰炸我们的评论区,小E陪你奋战到深夜
附赠AIWAYMA
你“在看”吗,点下面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