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守望者

文:郑灿超  聂传安


袁隆平去世,举国哀悼。

十余亿人都在怀念,但怀念的方式有所不相同。

一班郑灿超同学当时写有一文,以自己所读过的诗词表达深情。

他文章题目是《稻田守望者》。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他的名字。(强调重要性)

那天,中国的一颗巨星陨落。“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大损失。袁爷爷一生都没有离开稻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超级杂交水稻,是让中国人吃饱饭的重要人物。(其实此文写于袁隆平爷爷去世当天)

想着遍布大江南北的杂交稻,我马上想到一个问题:古时候的水稻又长得怎么样呢?和我们的杂交水稻有得一比吗?(这个问题马上把文章由简单的怀念到深层次的追思)

我想和袁爷爷一起随着古诗词回去看看……(神奇之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词)

袁爷爷快仔细闻一闻,是不是有那熟悉的稻香味?看这些稻花,开得多好啊!尽管还没有到丰收的季节,但人们就早已联想到丰收的场面。可见,这里的人对自己种稻谷的技术相当有把握嘛!远处有一位诗人,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袁爷爷看到这样的稻田,心里一定很开心吧?(稻香蛙声,丰年美景)

宋朝人,丰衣足食,真好!(祖先活得好,我们就开心)

“鹅湖山下稻梁肥。”(这是唐朝王驾的《社日》诗句)

回到唐朝,稻田也是一样茂盛啊!您看,一个“肥”字足以突出秋天丰收的景象。人们穿梭在稻海中,尽情地收割着。只是不知道亩产到底是多少,一亩地到底可以养活多少人?(灿超一眼就看到“肥”字,可见语感不错)

走完了宋朝和唐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怎么能忽略呢?“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替贾宝玉写过一首五律,名曰《杏帘在望》,不知袁爷爷可曾听闻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家酒店,看看窗外的稻田长得怎么样:(这孩子居然关注到这首诗,了不起)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哇!不仅稻田不错,韭菜也得不错。窗外似乎被分成了三块。一块金色,一块绿色,还有蔚蓝色。稻田纵横十里,稻花香钻进我们的鼻子里。有了稻香,意味着就有好的收成,有了好的收成,人民就有了好生活!(窗外的三块鲜艳的颜色,是灿超的独特感觉)

前朝的农业已经很不错,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更是厉害。现在我们吃着米饭,应该多想想袁爷爷,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追的一颗光芒耀眼的星。(回到开头,让首尾呼应)

走过稻田,总能看见袁爷爷的身影……(深深的纪念)

前面说过,怀念袁爷爷的形式千千万万,但灿超这种以与“水稻”相关诗词为载体的方式绝少。

这可见灿超的用心,也可见他的知识储备的丰富。

三首诗,由宋到唐,再由唐回清,也见他的心思之细。

由宋至唐,正是回溯历史;而把清放在最后,却是因为清离我们更近,更方便比较,也顺势回到现代。

这真是点滴之间见思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