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之点与面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一般而言,古诗词的“点”切入,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典型人物切入。
例如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时,宋朝被北方金兵打败,丢掉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可是宋朝皇帝逃到长江南边,又在杭州造起宫殿,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再也不思报仇之事。这首诗通过切入楚霸王项羽这一典型的历史人物战败自杀而不苟活这一片断,责骂宋朝的胆小鬼皇帝和那些昏庸的大臣们。读来朴实无华,老孺皆懂,细品却义正词严,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既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也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典型环境切入。
比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前两句起笔就写了四种典型景物:“黄河”、“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第一句用“黄河远上”这一动景来抒写黄河水天相接的壮丽景象,把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第二句“孤城”与“万仞山”这大小高矮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相互映衬,把祖国西北山川的高峻浩荡、莽莽苍苍的壮观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里的静态、动态景象给人一种阳刚之气,豪迈之情。后两句写听与想——听到玉门关外凉州一带戍边士兵的笛声,想到守边将士的痛苦,从而指责以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阶层骄奢淫逸,不恤玉门关外将士的行为,予边关将士以深切同情。然而,这听与想仍是通过“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这些具体形象和典型景物来表达的。
典型事件切入。
再来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共恨,玉簪螺髻。薄目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南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起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的上阕,正如画中情景,准确描绘了江南清秋,写自己登高临远,触景生情,报国无门,纵然拍遍栏杆,也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紧迫心情。词的下阕,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多层次地叙述自己的思想和抱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明自己的理想是为祖国统一效力,不愿如西晋张翰(季鹰,张翰的字)那样,当西风吹来,就想起了家乡和莼菜鲈鱼而弃官南归,去享名士的清福。“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更不屑效法三国的许汜,只顾购置田地房产,而被有识之士所耻笑。“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明他愿意像东晋桓温,领兵北伐,收复失地,重振河山。只可惜南宋朝廷不予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禁不住挥洒英雄泪。
切入水平高明与否,在于作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体验和创作上的独具匠心之处。事实上,上述三种切入法往往又统一于首诗或一首词中。或交叉切入,或分层切入,各显身手,各呈异彩。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时,要能充分考虑到作品中“点”和“面”的不均衡性,并能体会出这一“点”所牵连到的“面”,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住作品的全貌。
本文转载于网络。
《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稿
《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