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第9期】:十年,从2G到5G

本期小编:安强


2007年高考完,二舅把他用过的摩托罗拉E680手机送给了我。这是当时少有的触屏手机,二舅把触屏笔弄丢了,又用木头自己刻了一个,虽然稍有些不伦不类,可我拿着手机去上大学还是很拉风。毕竟,好多同学的手机都还是黑白屏。

过了一两年,国产手机品牌像辉腾梁上雨后的蘑菇一样纷纷露出了头,也是从那个时候知道了“山寨”这个词。男同学们把铃声音量调到最大,把来电铃声和闹铃都设置成自己喜欢的流行歌,再找一张不知道是谁的韩国女明星照片当手机桌面。

这个时候,2G手机网络也逐渐在学生间普及了。因为套餐里的网络包只有几十MB,我们都很小心翼翼地用着流量。除了看看新闻,大部分的流量大概都被用来满足网络社交需求了,比如和朋友在QQ上聊天。和高中、大学同学的社交主要是刷校内网,也就是后来的人人网,每次用手机看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访问人数能涨一涨。另外一个班干部必备的神器就是中国移动出的飞信,群发短信通知大大小小的事全靠它,不然每月的短信限额肯定不够用。“班干部通知事情肯定要用飞信”,这恐怕也是当时移动在新生入学营销期间招徕犹豫不决者的不二法宝了。我发现校内和飞信几乎是80后和90后的记忆专属,往前和往后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

大学生们刷2G网络的另一大场景,便是看NBA的文字直播。那是一个拥有巅峰时期的姚明和科比的年代。如果今天上午有火箭或者湖人的比赛,除了逃课的,课堂里大概还会有一半的男生在偷偷刷着直播。

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屏幕的触屏手机渐渐多了起来。以前用MP4才能看的电影可以在手机上看了,以前用照相机才能照出来的照片也可以勉强用手机照了。

2011年,我去北京读研,这时3G网络开始在学生中间普及了。速度是比2G提高了不少,看新闻也有了少量的图片,可包月的流量一下子跟不上,所以3G用起来还是得小心翼翼。

记得有一次我的软件在后台运行了几个小时,费了十几MB,让我又吃惊又生气:3G怎么这么费流量!课题组里的师姐语重心长地嘱咐我:“安呐,平时一定要把3G关掉!!”

那是一个人人欣羡苹果手机的年代。你要是拿着iPhone,再把3G流量打开,你就自带主角光环,比穿貂皮大衣都有面子。搞对象的小伙子给姑娘买上一个iPhone,也就可以算订婚礼物了。

2013年,还没好好地感受3G带来的科技进步,我就去了加拿大留学。第二天办了手机卡,我发现手机屏幕右上角的网络是LTE。从来没见过这个,我好奇地问同学这是2G还是3G。同学鄙视地看了我一眼,告诉我这是4G。

传说中的4G就是快,下载速度不比无线网低。除了地铁里手机没信号这一点不如北京以外,我瞬间感觉自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这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和周边生态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都被4G网络重新定义了。当我还停留在“我在加拿大享受4G,国内还是3G”的印象时,我发现事情渐渐有了变化。

比如说,我怕流量超限,很少用手机网络视频通话,可我发现国内的亲戚朋友都满不在乎,他们说每个月手机流量多得用不完。我在加拿大有好几张信用卡,结账方便又安全,出门很少带现金。我曾想国内什么时候才能进入信用卡社会。谁能想到,仅仅几年,国内连村里的小卖部都在用微信和支付宝首付款了。

加拿大也不是没有手机支付,可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能普及呢?后来科普看多了,我才知道,中国的4G基站数量占全球的一半还多,连人均(注意是人均)拥有量都是美国的几倍。4G网络的基建没有搞好,手机支付怎么能做起来?

在我2019年初博士毕业之前,我手机套餐里的流量都是每月650MB,套餐费税后大概是45加元(折合人民币约225元),基本不敢用手机流量看视频。

2020年末,也就是两个月前,我们从加拿大搬回了中国。一路上各种防疫手续都是通过微信小程序。我还注意到,除了少部分没有国内手机号的人需要用机场的Wi-Fi,其他人都是用自己的手机流量,这与几年前我刚出国时机场里的情景大不相同了。

到了隔离酒店,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朋友怎么点外卖——因为以前从来没点过,在加拿大也只点过披萨,跟国内的外卖不一样。想吃什么点什么,饭送来还是热的,而且连超市里的日用品都可以点。我又感觉自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等回了中旗,我发现家里的智能电视看1080P的电影都特别流畅,要知道我出国那年刚买回来的时候看480P的都经常卡得不行。而且家里装了两套宽带,想用哪个用哪个,跟不要钱似的。我多年来的印象反正是,如果什么科技在我们中旗这种小地方普及了,那全国的平均水平肯定还要高出不少。

我从加拿大带回来的三星S8手机也成了大家眼中的稀罕物,都说现在国内很少见三星了。当年拿在手里可以指点江山的苹果手机好像失去了当年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尊贵气质,变成了众多高端机型中的一种普通选择。现在的国产品牌好像也很难再和当年的“山寨”联系起来了。尽管有些品牌我的老乡们发音不太准,比如好多人把OPPO读成“欧炮”,但隔两三年换个一两千的手机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可以负担得起的事了。

我也准备买个手机,搞个双卡的,毕竟资费低,搞两个号没问题,而且还必须得是支持5G网络的。

2014年我在加拿大遇到一个去公派交流的通信专业的博士生,我问她研究方向是什么,她说是5G。我当时觉得全中国都在用3G,4G已经是最前沿的技术了,竟然已经有人开始研究5G了!谁能想到,仅仅过了六年,五眼联盟在激烈讨论要不要禁华为的同时,中国的5G基站已经有几十万了。

当时在刷火箭队的文字直播的我,会不会想到十年后我会用手机控制家里的加湿器呢?科技带来的变化震撼人心,而这种心灵上的冲击对中国千千万万个小镇人家来说显得更为剧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