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缓急”说家访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家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分析研究孩子的状况,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欲使家访取得最佳效果,家访也要注意方法,在此,笔者试用“轻重缓急”几个词概括家访时要注意的问题。
“轻”——营造轻松和谐的家访氛围
家访的“轻”,是指班主任要保持轻松的心态,创造和谐的家访氛围,以获得最佳的家访效果。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生活的有效途径,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将它作为常规工作之一,而非惩罚犯错误学生“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学生、家长对家访的认同。在与家长交流时,教师不可居高临下地训斥、埋怨,而应与家长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心平气和地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家访氛围。同时班主任应把自己的爱公平无私地洒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部分学生、家长对家访的抵触情绪,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
“重”——思想上高度重视家访
家访的“重”,是指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家访,不应该把家访当作单纯的任务或缺乏实效性的“情况汇报”,甚至是教育的“责任移交”,而应在思想上重视,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家访。
首先,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成功的家访首先要得到家长的信任,因此家访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比如,此次家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家访前,班主任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亲友情况、家长的文化水平等,做到心中有数;班主任还要对所访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抓住要点,取得家长信任,提高家访实效。
其次,要注意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访时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确定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式,并且在谈话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同时还要注意斟酌语言,措词要有分寸,千万不可因失言导致失礼,不但造成家访的失败,而且导致家长与教师的矛盾冲突。
第三,家访之后要持续关注教育效果。每次家访后,班主任应向家长或学生了解其对家访的态度和感觉,进行总结、反思,并认真准备后续教育工作。同时,应注意及时将学生的变化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也能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共同促进学生进步,使家访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缓”——克服急躁情绪
家访的“缓”,是指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家访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达到教育、转变学生的目的,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克服急躁情绪。
家访是走进学生生活和心灵世界的过程。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无论是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有些教师把家访当作“整治”犯错误学生的“特效药”,指望通过一次家访就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既不切实际,又不负责任。“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教育需要耐心。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每一位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
教师要理智地看待家访过程中的“得”与“失”,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气馁。在实际家访过程中,笔者尝试了一种“分解任务式”的家访,将家访的目标分解为认识学生家庭(包括认识学生家庭住址、认识家长和了解学习环境)、了解家庭教育、进行教育沟通、协力解决问题等不同层次的目标。家访从最简单的认识学生家庭开始,再逐步进行了解、沟通、交流,直至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急”——及时抓住教育时机
家访的“急”,指的是家访应及时,要善于抓住家访的最佳时机。
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每接一个新班,班主任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家庭进行“普访”,大致了解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如遇特殊问题,则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
如遇到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后进生稍有进步、学生遇到困难、学生出现异常表现或有不良苗头等情况,班主任都应该及时家访。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时机家访,即使后来再补上,效果也往往并不理想。觉察到学生身上有某些毛病而不及时家访,等到已经很严重的时候才去找家长,商量解决办法,这对学生是很不利的:一是没有达到“重病预防,有病早治”的目的;二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很可能失去了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