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空间

存储空间

如今,电脑成为了文字编辑的主要工具,在使用便利性提升的同时,依赖性日益彰显。前不久,自己在市政协办公场所处理文稿用的电脑,居然毫无先兆地崩溃了,怎么也打不开,请专业人士前来检视,得出的结论是:硬盘坏了!踌躇无奈,只得换台电脑。只是,电脑换了,原来硬盘里存储的文件资料如何取出来,又成了一个令人烦恼的大问题。须知,收集的资料和成稿的文档一旦丢失,对于整天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不啻于战场上丢失了已经占领的阵地,曾经的殚精竭虑化作一风吹。事后,多方请教了许多专家里手,都说没办法。科技日益昌明,却马失前蹄在不经意间,懊恼不已。当然,世间毕竟有高人,此事最终还是有了美好的结局。

老前辈们曾经谆谆教导,从事文史编研,重在资料积累。先前的积累方式是纸质形态的收集保存。我的一位老领导,就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以剪报的方式收集整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他的书房里永远堆积着一摞摞待整理的书报,晨昏夜午,一有闲暇就裁剪、归整、粘贴,分门别类,还认真地加以标注,并装订成册。这种存储方式,虽然有些落伍,但颇具质感,所保存的资料更是弥足珍贵。

现如今,资料存储形态不断更新,电脑的应用更使这种存储上升到了高大上的层面,人们可以即时保存,可以随时检索,可以应时启用。何况,为提升资料存储的安全性和容量,人们又创造出了“云空间”的概念,“云”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天上飞,体量无限,有容乃大,果然是收纳存储的好地方。

这次经历还引发起一些别样的思考。

譬如,存储应有方略。正如前面所说,自己这次遭遇的核心过失就在于过于大意,没有多做几处备份。“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筐里。”存储的载体、存储的地方多一些,“东方不亮西方亮”,就不至于傻不愣登地悲催。而且,这种“狡兔三窟”式的储存,还须时刻警钟长鸣,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测风云随时就会降临,猝不及防的打击,往往就在人们毫无防备之际陡然发难,未雨绸缪就是要踏准冥冥之中状况突发的那个时点,唯有时刻警醒惕守,才得岁月静好。

譬如,存储需要取舍。存储也是有讲究的,并非“拾到篮里就是菜”。虽说如今有了各种各样的存储载体,但容量再大,也有个限度。何况,什么东西都收纳进来,倘不加区分整理,将来检索起来也是个麻烦。常言道,“家有千间,唯少一间。”乱七八糟的东西日复一日堆积起来,再大空间也收藏不了。有人提出了一个“70%理论”,说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大堆社会活动,70%是无聊空虚的;一屋子衣物用品,70%是闲置没用的。这似乎也有些道理。据说精明的主妇收拾房间的窍门就是一个字——“扔!”所以说,需要存储,更需要经常性地清理存储,把好的留下,把不好地删除。尤其是年岁渐增,记忆的链条越来越长,步入老况,要给记忆的空间时不时来一番清理,留存那些美好的过往,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人与事,温润度日,诗意年华。

譬如,存储重在应用。说到底,日常保存是为了今后应用,如果为了存储而存储,就失去了存储的意义。一位文史界的智者曾跟我说,资料是好东西,但不归整、不研究、不使用,就是废物一堆。斯言明智。年轻人经常吐槽上了年纪的人,说他们老是喜欢什么东西都往家里搬,家里成了垃圾堆。于此,首先要充分理解老人们认知的由来,他们都是从贫困年代艰难地走过来的,惜物节俭的意念镂刻进了思想深处,总觉得许多物件或许今后会用得上。其次,要耐心引导,在物质提供越来越丰富、家居环境越来越讲究的今时今日,既要提倡节俭风尚,物尽其用,又要革除陋习,除旧布新,在丰厚的物质有所保障的前提下,享受丰美优裕的生活。

萧瑟冬风满,人间又一年。社会毕竟在进步,唯愿能够尽量跟上时代的节奏,过好平实的日子,收纳好人生的点点滴滴,桑榆晚霞,依然美好。

(图片系王磊兄拍摄)

2021年1月12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