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江湖】兰州的国宝重器-甘肃省博物馆所藏《淳化阁帖》碑刻

《淳化阁帖》,我国书法史上的丰碑,是中国最早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然,帖成不久,即毁于火。因此,留下的名家刻本(摹本)弥足珍贵。

2003年秋,上海博物馆斥450万美元巨资从美籍犹太人收藏家安思远处购得宋刻《淳化阁帖》残卷(第六、七、八卷),曾在国内引起轰动,这还是北宋初刻的《淳化阁帖》残本。故宫博物院藏有南宋拓本,即《懋勤殿本》全10卷,系南宋翻刻国子监本。贴上国子监本钤'乾隆御览之宝'、'懋勤殿鉴定章'等印。白纸挖镶剪方裱本,麻纸乌墨拓,每页尺寸纵25.1cm,横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完整难得。这都是稀世之珍,国宝重器级别。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祖帖本》全10卷,明翻刻本。

而远在甘肃兰州,也有著名的《淳化阁帖》明刻本,不仅有帖,更有全十卷明石刻碑林,相较之台北的珍藏,更为珍惜。此碑林拓本名为《肃府本》,同样是我国书法历史上,文物文化流传中的瑰丽大宝。

兰州《肃府本》明刻碑林保存流传已有500年岁月。原因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庶十四子朱瑛,也就是明朝藩王中第一代肃王。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十四子朱楧为王,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肃王,明建文元年(1399年)朱楧迁府于兰县(兰州市城关区)。以元代、明初署衙所在地为主并加以扩展(东至会馆巷,西至城隍庙,南至张掖路,北至滨河路),即今甘肃省政府驻地。自明清至今日,肃王府一直是甘肃军政最高首府(今日为甘肃省省政府所在地)。

​明始,朱元璋命朱瑛镇守西北,并赐其一部宋刻《淳化阁帖》。肃王将其珍藏于肃王内府,秘不外传,代代交接。万历四十三年,朱元璋八世孙肃宪王朱绅尧命姑苏人温如玉、南康人张应昌将阁帖摹刻上石,书碑未成,肃宪王朱绅尧薨。嫡长子明嗣王朱识軦(鋐)继承乃父遗志,先后历时七年乃成,称“兰州淳化阁帖”。肃府本《淳化碑帖》用一百四十四块富平石刻成,收藏于肃王府东书院遵训阁内,被视为珍宝。彼时世人有评:传神逼真,与原贴丝毫不爽,冠绝他刻。

兰州碑林镇馆之宝:肃本淳化阁帖

兰州碑林镇馆之宝:肃本淳化阁帖

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的农民军攻克兰州,朱识軦(鋐)投降后不知所终(据传被杀)。肃府本《淳化阁帖》数方碑石被毁,还有部分散落民间。但大多数被沉入王府内井中,得以保存。

清顺治十一年,洮岷道官陈倬到任之初,目睹阁帖残破之惨状,即组织人工财力将残损阁帖竭力补刻整齐。

兰州碑林镇馆之宝:肃本淳化阁帖

清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举兵叛清,十四年二月攻陷兰州,又将阁帖碑石作马槽,致有“马房光怪,枥马皆惊”之说。三月,清军征伐叛军进取兰州,叛军欲将阁帖碑刻当做炮架,移置城防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这时兰州知州徐某获悉,急忙赶到王府,冒死力救,叛军才未作军用,然而部分刻石仍难逃噩运而遭遇破坏。

兰州碑林镇馆之宝:肃本淳化阁帖

清中晚期左宗棠平甘后,重新修检,并送兰州儒学府(后为志果中学,解放后改为兰州二中)。

光绪末年,兰州籍翰林刘尔炘将王府阁帖移至兰州府文庙尊经阁保存,并新刻木板释文四十块,以臻完备。

1938年,日本轰炸机轰炸兰州城,炸毁藏室前窗,幸未波及石刻。保护阁帖,将石碑埋入大成殿南面院子下。

1944年,掘出,又移碑帖藏于官园丰黎仓内的地窖之中。

抗战胜利后,重新安置在文庙尊经阁深檐之下。

历经沧桑,在今天,由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得以悉心保管,并且让世人一睹我泱泱大国文化之精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