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创立图表式家谱范例

欧阳修

苏洵(上)与欧阳修(下)创立的家谱有区别。

七律诗《夜宿中书东阁》。

欧阳玄墨迹。

《欧阳氏谱图序》手稿。

《欧阳修自书诗文稿卷》(局部)

本报记者 商 越

手记

重温“欧母教子”

本报记者 商 越

从欧阳修身上,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是一位满怀慈爱仁心、淡泊自守的母亲,在她的熏陶培养下,欧阳修养成终生勤奋、刻苦治学、宽厚谦和、体恤民情、廉洁奉公等优良品格,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是刻骨铭心的,忠孝节义已根深蒂固地成为其人格追求。

欧阳修不但在政治上官至高位(副宰相),在文化上也是宋代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追踪欧阳修的人生轨迹,他一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的卓越品格和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离不开中国“四大贤母”之一、欧母的家风家教。

欧阳修4岁丧父,寡母郑氏立志守节抚养儿女。由于生活拮据买不起纸笔,郑氏便以芦荻当笔,在地上写字,教授给欧阳修。《宋史·欧阳修传》载:“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这就是传诵古今的“欧母画荻”的故事。没钱供儿子上私塾,郑氏便向邻居和亲友家借书给儿子读,遇到好书还要求儿子抄录下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欧阳修的文学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除了教授文化知识,欧母还常常以其父欧阳观为官处世的故事启迪儿子。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回忆起母亲的话犹在耳边:“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她还经常提醒儿子,要做仁爱宽厚之人:“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即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但重在有一颗仁爱之心。

当欧阳修被贬谪到夷陵(今湖北宜昌)生活困顿时,母亲郑氏依然谈笑自若。她对欧阳修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作为一位单亲寡母,郑氏多年来一贯勤俭持家,“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老母从家道中落以后,就以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常提醒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所以俭约一些,才能度过那可能要遭受的艰难。

在此家教基础上,欧阳修总结出欧阳氏16字祖训:“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欧阳修之母也因此与战国孟子之母、东晋陶侃之母、北宋岳飞之母一起,被后人称为中国“四大贤母”,欧母以学、以德教子的方法,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提示TISHI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展出一件一级藏品——欧阳修行书《欧阳氏谱图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谱牒学家欧阳修为宗族编修的家谱所写的序言手稿。从圈圈点点、多处删改增补的手迹中,我们能够发现欧阳修存真求实的严谨作风。在重修欧阳氏族谱过程中,他引入编修史籍的经验,创立了图表式家谱基本范例,还总结出十六字祖训:“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激励后世子孙,成为后世修家谱的范本。

宋真宗下诏要求官员修家谱

“辽博欧阳修行书《欧阳氏谱图序》有三重价值,它既是一幅书法作品,又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谱牒学的重要史料,非常珍贵。”辽宁省博物馆典藏部馆员张书慧向记者介绍,《欧阳氏谱图序》传世一共有3个版本:一是欧阳修《居士外集》中,收有欧阳修1059年写的版本;二是1069年,欧阳修在山东青州做官时,整理修订了《欧阳氏谱图序》;第三个版本为辽博藏本。经过比对,辽博收藏的版本有423字,跟上述两篇序文不同,说明手稿后来有过较大修改,应该比前两个版本更早,推断写作时间应在至和二年(1055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之间。

这件手迹上有多处圈圈点点、删改增补,是最直观的原始资料,从中可以揣摩欧阳修写作和订正时的想法,也能窥见欧阳修对文章推敲修改的习惯。此手稿书法,受颜真卿的影响明显,通篇随意轻松,流畅自由,毫无故作之意。

欧阳修为什么要修家谱呢?张书慧讲道,中国的家谱(学名谱牒)产生极早,商代就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汉代逐渐增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仕途、择偶婚配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尊卑,因此修家谱之风盛行。

宋代,是中国家谱的重要转型时期。因为经历唐末五代社会大动乱后,这些足以“耀官阀”“矜品第”的谱牒散亡殆尽,“官有簿状,家有谱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正如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序》中所说:“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

随着科举制度进一步实施,宋代之后的家谱已由从前以选官和婚姻为目的,转到尊祖收族的教化功能。针对这一社会现实,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天禧五年(1021年),宋真宗在《敕文武群臣修家谱诏》中,对文武百官明确提出修家谱的要求:“……尔在朝文武百官,亦必各有原委,其各述祖宗本末,以进朕省览,以知我朝人物之盛。”

宋真宗认为,“源之深者,流必长;叶之沃者,光必华。秩秩昭穆,则知祖宗之有自;绳绳世系,实衍谱牒于无穷。”对源远流长、聚骨肉、系身心的家谱非常赞赏,因此下诏要求官员“各述祖宗本末,以进朕省览”,以便了解本朝“人物之盛”。皇帝的修家谱诏书推动了文武百官、文人学士积极参与修谱活动,加之欧阳修、苏洵等人投身其中,带动了宋代私修家谱的风气。由此中国谱牒发展由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官修谱牒和私修家谱并重,发展到宋代呈现出官修公谱废绝和私修家谱兴盛的趋势。

耗时16年考订家谱

欧阳修编撰家谱是从皇佑五年(1053年)开始的。张书慧介绍,这一年,47岁的欧阳修护送母亲的灵柩南下,归葬老家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在吉州葬母丁忧守制期间,欧阳修编写了《欧阳氏谱图》初稿。经历唐末五代的战乱,欧阳修发现欧阳氏的家谱已经残缺不全,“大抵文字残缺,其言又不纯雅”,于是他在家族亲属中收集保存的部分家谱,重新考订。《欧阳氏谱图序》中记载:“当皇佑、至和之间,以其家之旧谱问于族人,各得其所藏诸本,以考正其同异……”

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也记载了修家谱的前后经过。可以说欧阳修是遍查家族旧谱、墓志铭、相关古籍史料,包括记载南朝陈朝史的《陈书》、唐代谱牒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等,还请教了家族老人,又咨询了北宋史学家吕夏卿,考证家族历史、人物非常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最终编写完成《欧阳氏谱图》。

熙宁二年(1069年),63岁的欧阳修在山东青州知州任上,又重新修订了《欧阳氏谱图》。因次年是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952年—1010年)去世60周年,欧阳修特意做了一篇纪念父母的墓表《泷冈阡表》(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树立在父母坟墓前面,这块碑石背后,就镌刻着重新修订的《欧阳氏谱图》。可以说,《欧阳氏谱图》凝聚了欧阳修前后16年的心血。

欧阳修认为编修族谱的目的,一是要使族人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和祖辈传承的历史,得以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二是要使家族子孙知道自己先祖传承下来的遗德精神和祖训教诲。

编写完《欧阳氏谱图》后,欧阳修在其序文中特意总结了欧阳氏祖训:“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即为人处世要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他希望祖训能够传承给后人,后世也能够遵从祖训,使家族未来能够发扬光大。由此,“尊祖收族”“教化后人”也成为后世家谱编撰的主导思想。

首创图表式家谱

张书慧说,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和宋祁奉诏编修《新唐书》,后又自修《五代史记》。在编《新唐书》时,欧阳修设置了《宰相》《方镇》《宗室世系》《宰相世系》4个图表,揭示唐代宰相、宗室升降进退和藩镇势力消长的进程。在《宰相世系》中,他还首创了引谱入史的做法,引用大量的私家宗谱资料,记述宰相369人,世系98族。

参考司马迁《史记·表》和郑玄《诗谱》的编撰模式,欧阳修创制了私家修谱模式和法则:“上自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

在此基础上,编撰家谱时,欧阳修创立了用列表方式来表示世系传承的谱图法。他修家谱的体例完整而系统,包括谱图序、谱图、传记、谱例、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为后世修家谱提供了参考,成为元明以后中国家谱的基本范例。

张书慧解释说,欧阳修创立的欧阳氏家谱,特点是以表格图式呈现,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为五世至九世,第三图为九世至十三世,以此类推,这种方法记载家族历史源流,以时代为经、人物为纬,每一世都附记子数,并按长幼顺序于下一世分别列出,使整个家族传承脉络、亲疏关系一目了然。此外,每张图表由右向左排列,每个世代人名左侧可记述生平功绩、婚姻、寿数、葬所等,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那么,《欧阳氏谱图》及序文是怎么传下来的呢?与南宋丞相周必大有很大关系。周必大年龄比欧阳修小119岁,但同为吉州庐陵人,他工文辞、擅书法,两人还拥有同样的谥号“文忠”。因敬慕欧阳修的为人,周必大主持整理出版了欧阳修的文集《欧阳文忠公集》。

在收集整理欧阳修文稿之时,周必大得到了这份仅存一页的《欧阳氏谱图序》手稿,还有一首欧阳修书《夜宿中书东阁》七律诗,他将两段墨迹一起精心装裱,并写了3篇解释性题记,在每篇题跋的下方,盖上南宋九叠朱文官印“中书省印”,形成《欧阳修自书诗文稿卷》。他还将完整的《欧阳氏谱图》并序收录到《欧阳文忠公集》中,随着文集流传下来。

欧阳修历仕三朝、官至参知政事,又是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因此,他创立的家谱模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后世家族修谱效仿的范例。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在《跋李氏谱》中指出:“族谱仿于欧阳,继之者不一而足。”在《欧阳氏谱图序》卷后题跋中,元代文学家、欧阳修后人欧阳玄也坦陈:“今大夫士家谱,无能踰其法者。” (辽博供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