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井上哲玄:活出当下

活出当下

《信心铭玄旨》(洪文亮医师著)代序

井上哲玄

(日本曹洞宗龙泉寺住持)

每一个人都确实地活出当下,无疑的每个人都是如此。

   所谓当下,没有前后。没有前后的当下活动,不存在一物。这样的情形,就是真正地活于当下的我们之真相。

 如此一切没有前后的、没有自他的、直通的活动,即是人与物的本性。这么和平安静的生活,存在于何处呢?存在于非人为的造作,亦即我们称为「道」的地方。

那么,让我们借用各位所具备的六根来谈谈它吧。眼映色,耳闻声,鼻闻香,舌尝味,身体感觉热寒,这就是所谓的五官,再加上意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六官或六根。

 六根中无论哪一根,都只是那个时候那样的动、活动。眼与物,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体与触觉等等称作器官的道具,与环境有必然性的动。心的动也是一样,虽然不知,只是出现、消失,消失、出现着,不是任何人所造作的,只是必然的那个时候的动,全然非人为的动。那被认为没有什么的、太过当然的动,就是当下各位的样子。一切就只是这样,没有别的。那是问题、不安、矛盾都不可能发生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会有问题、不安和矛盾呢?好好地想想看。眼映物,耳闻声,鼻闻香,舌尝味,身体的触觉,一个个浮上心头之念,不论哪一种,在那个时候的那个样子,都只是其自身而已。但是,并不因此就结束了。因为放不下那些事,又把它提上来,虽然提上来了,但是生活中大部分的事,在那个时刻的那个活动虽然已经结束,然而却还是提上来一部分挂念的事。但是所提上来的事,早已经没有了!以人的念提上来,只是想着它一直存在而已。但是事实与人的念全然无关。所谓实相即是无相,人的念就是实际生活的残渣,只能知道自己在幻中如何打交道的情形。

所谓念,念在动的时候,念是没有自性的,只是有而无而已。就只是那样的动,我们称之为无念。

所谓无念,不是要去消除思念。为了自我的方便而使用念是错误的。按照公的活动自体(无我的动)那样的动,我们称之无念。念上加念,会成为私的活动,这样就会产生不安和问题,引起苦恼与矛盾。所谓人的念的生活就是那样一回事。有一首道歌那么写着:「任由心的想法来苦了身子,啊!我的心呀!」

那么我现在在各位的面前拿出扇子给各位看。「已经没有了」,(一边说着一边放在各位看不到的桌子下面。)一听到「扇子在哪里啊?」各位一定会回答「在桌子下面。」再问「那是刚才看到的东西现在没有了吗?」会回答「是啊!」,「所以现在没有了吧?」会斜着头回答「是。」真的是现在没有了。真的现在没有这件事,却无法领受。

眼睛和物的互动在哪里?不是真正的活于当下,而是过着思考的生活的证据,即再于执着扇子而追寻它这一点上。已经没有的东西,一直想着还有,以思想来看事物,就没有办法了解真相了!就是有那么一回事。任从眼睛的动,是绝对不会骗人的。让眼睛提出答案就可以。因为是各位自己的状况,所以请各位好好地看看。

又如果问到「这是什么颜色?」会有很多种回答吧!但是眼睛什么都不说。眼睛只是照实看,不会说红色或是朱色这样的话,只是照实看着。因此,眼睛看的时候,谁也没有困难。我请你回答颜色时,就不是如实的那个样子了,而是动起头脑思考着。用头脑思考、想象时,就会把那个东西的实际的样子,以自己到今天为止所学到的知识,找出比较接近实际样子的话来回答,但是无法正确说清楚那个颜色的实际样子。所以由别人的意见,心会动摇烦恼起来。我们只是用眼睛看时,因为只是照实的看,不会有辛苦、错误。能够看与其颜色一点都没有差错的颜色,然而开始使用头脑时,这样的活动会消失。

 眼睛好在先前所映照的东西都不留痕迹。任何时候只有当下的活动。看的时候确实有,再看下一个东西的时候,先前的就消失了,虽然没有了,但是东西出现必然会看到。眼睛是有而无的无限活动体,亦即《般若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样子。

听人在说话的时候,只是有说话的那个样子必然的动。受教于那样的事是很重要的。无趣啦,我的话是这样啦,或者有时会生气等等,有很多这样的事,但是问起谁会成为那样的状态时,当然不是对方,而是那样说的自己本人。在那个场合,我以自己的想法在听话,我执着于耳朵听到的话。有必要受教于全身成为耳朵活动的耳自体的无我的活动。这样做的时候,会见到脱离思考方法活动的自己。

例如被骂「混蛋」,只是那样而已。婴儿时期,还没有会用思考分辨事物以前,只是照自己的真相的那个样子活着,所以虽然被骂混蛋,或被斥责挨打,也只是有那样子一回事而已。所以没有苦恼,只有那样的活动而已。自由而平和。大人也是过同样的生活,为何却不是如此呢?因为见到讲话的人,一直执着它的话放不下,动起情感,以思考来处理,而产生苦恼、发生争执。

耳朵也是好在耳自体只有那时的那样的活动,一切都不留,不可能留下。耳朵也好,声音也好,不论哪一方都没有固定的样子,以毫无固定的那个样子,无意地自由活动着。当下谁都如此。那样的活动被称作因果。受教于那样的耳自体的无我的活动,能自己修证自己,不需要借助神佛或其它的力量,这样伟大的教导就是佛的教导。

鼻子也一样。梅花的香味、菊花的香味,洗手间的臭味,无论闻到任何味道鼻子都没有怨言,只是有那么一回事而已。不是分不出好的或不好的香味。动起善恶的念,问题就产生了。动起思考并跟着下去的话,就不能了解原来的样子了。确实那样存在,但却会迷失掉。因为在念上加念,所以产生影子。在当下以外,好象有真实的东西而向当下以外去寻求。

缘心止了,就会领悟一切动本自不动。明了却不动心,因为不动的缘故,就能好好地见到当下的动的样子。鼻子闻味道,完全不需要人力,仅有味道,连自己的存在都消失。有没有观察这样活动的鼻子的动呢?在每天的生活中,与人的好恶无关的动,是未曾被任何人教过的、不可思议的有趣的动呀!

舌头是知味道的功能,食物进去口内就必然有那样的味道。虽然不知道料理的名称,或是使用何种调味料,不是知道那些名称才会有那样的味道。入口必定有那样的味道,舌头本身就是无我的证据,是具备无私的功能的道具。

身体触到火就是触到火的样子,触到冰就是触到冰的样子,只是有。知道热或冷以前的作用,在人的念以前就有的事,就是当下的样子。不是因为知道热才有热,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以自己的身体当作实验台来学习。

意具有知道眼耳鼻舌身五官必然的动的功能,又有从内面产生的种种杂多的动。虽然不是谁使它这样动,却还是有那样的事。只是出来的事物出来了,动起来的事动起来了,就马上把它视为杂念。所谓杂念,是自己任意的想过头了。杂念也好、妄想也好,是因为懂这些名词,出现时立刻那样想,立刻那样想就叫做杂念、妄想、多余,不是这样!因为发生的事物还不是善或恶,所以没有善恶的问题,会挂意的是出现以后。因为出现以后就看到了,因为看到了,就想还是不要出现比较好,或是没有比较好。这是因为持有许多被教导的观念的缘故。其实不是这样。一个一个不论何事、不论如何出现,只是出现又消失的当下实相!那些不是善或恶,这就是真相。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总称),人的功能之全部,不是善或恶的动。人立了自己,以自己的方便来处理事情,因而产生了问题。因此真正放任六根机能原来的必然的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活于当下的实证。

我这样说,有人会以为佛教与禅的看法原来是这样,我不是要教各位想法或看法,而是各位自身当下的生活就是这样子了。请不要把佛道或禅当作观念上的游戏。

又,无论用什么样的想法来生活,是没有用的。那是以人的见解所决定的、所做的事,与事实有很大的决定性的差异。

造作啦、训练啦,需要用很大的心力,停下来不做的话,必定回归徒劳无功的结果。非造作、非训练的、天然的、必然的存在,在那里是没有力量和距离的、直通的道。这个东西(身体)是不需要训练的存在。

没有观察过这样子的自己本身,也没有听过那样的话,因不知之故而为了在此世最爱的自己,自己的方便啦、立场啦,或者尊重面子,把人的任性,动不动视为人权来重视。所以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到处发生问题。而苦恼是人类的,尤其是现代人的普遍情形。既然知道在此世中最疼爱的是自己,为何要折磨最疼爱的自己呢?一切的烦恼和问题都不是对方的事,而是自己本身的状态。自己本身内部的葛藤,应该晓得其责任百分之百在于自己。

那么自己自身的问题怎么做才能解决?谁会帮忙解决呢?自己不解决,谁能够解决呢?根据直到目前讲过的话,要自己解决的话,怎么做才可以呢?我想各位已经有相当的了解。那么请看以下婆罗门与阿难关于「解脱是否可能」的问答。

婆罗门:「汝为何目的于佛处修行?」

阿难:「我为断而修行。」

婆罗门:「要断何事?」

阿难:「要断爱。」

婆罗门:「如何断爱?」

阿难:「依欲(圣求)断爱。」

婆罗门:「欲之心是否无边际?」

阿难:「有边际。」

婆罗门:「那么怎么晓得呢?」

阿难:「你去精舍(寺)以前先有想去的欲吧?」

婆罗门:「是呀!」

阿难:「那么到了精舍之后,想去的欲不是消失了吗?」

婆罗门:「是呀!」

阿难:「正好跟那一样,追寻一乘道(最高的教导)的人,断爱得般若(悟)时,欲会消失。因为欲是有边际的,所以一切都由此心而进行。」

由上可知,人人都有知道真相的欲求。因此之故,自己会清楚自己的欲求已止,而毫无疑问、彻底安心。因此能让六根机能按照其机能本身开放出来,随其自身本来的样子去动。

无论怎样改变想法或思考的方法,都是人为的、人类的造作,只是一时的安慰而已,那样做的话是没完没了的。

六根必然的动,是谁都不能使唤的存在,是不须劳力、不须任何帮忙的自在的活动。这些活动或活于当下,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离开人的见解的动。有人的见解死掉这一回事。有忘了自己这回事。那样的自觉确实有。

有这样的自觉才能获救。而今每一个人的状况,如同开头所说的,无关乎有没有自觉,确实都是当下的样子。知道或不知道都没有关系,只要自觉。

「思念过去,把未来拉到此处,使现在成为常暗。」有这样一首道歌。请各位重视当下,要救自己或是苦自己,都是各位自身。

谨以此文为洪文亮医师大作《信心铭玄旨》代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