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样,有这么一个大IE之梦?
写在最前:
一个大IE梦,其实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比较长。其中包括:
1、美国的IE
2、中国的IE推广需求>运用需求
3、中国的IE推广乏力的现状
4、中国的IE发展的外忧,内患
一、我看到的美国IE是怎样的?
4年前,在飞机在浦东机场的着陆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学生生涯真的结束了。就在着陆前的30小时,我还在整理行李,为了行礼不超重,我扔了很多衣物,但保留下来所有的实验资料、书本、笔记、甚至演算草稿纸。因为我想到能把这些花了数十万美元换来的工业工程知识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简直兴奋极了。
在我本科的时候,我找到我们院工业工程系的周教授,聊了关于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他和我讲了工业工程的一些研究方向:物流工程,制造工程,金融工程,供应链管理,质量工程,人因工程,以及它们的运用范畴。我很激动,我发现这个是我真正想学的。于是当时身在自动控制系的我,毅然选择了工业工程作为研究生专业。
之后到了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UW-Madison),发现确实工业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下属有很多研究方向,和之前周教授讲的类似。而且,从维基百科来讲工业工程的研究方向有如下:
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现代的专业啊!
而且,从我观察到的情况,企业似乎很喜欢和学校开展合作、也很喜欢雇佣老师推荐的优秀学生,不管是工厂,还是医院,还是物流公司,还是对冲基金。
二、回国之后IE的初次运用之后,觉得痛点是普及推广
回到国内,进了整车行业,再加之是新进员工,直属上司愿意让我尝试很多工业工程的技术实践:从工时研究、方法研究到系统仿真、甚至马尔科夫链进行机群建模,那时候感觉很不错。但是后来由于特殊的企业性质、高层对于工业工程等于减人的误解,让我们的方案无法真正落地,这才让我发现:其实工业工程的最大的问题目前还不是运用,而是普及。
同时,在后期的推广中,也不断的印证了我当时的观点。
三、推广工业工程的队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才工作2年,我就带着轻狂与冲动选择离职了。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普及工业工程。
在刚刚开始普及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从事IE的小伙伴,和7月初我们提供的调查报告(工业工程人员信心调查报告【2016年上半年】)反映的一样,一部分人转行了,留下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在拿着不合理的收入迷茫地坚持。这样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有点悲壮的意味。
无论如何,我想他们既然选择坚持,那他们也能够和我一起去推广IE。
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大家探讨工业工程的运用,每次觉得酣畅淋漓,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
大家经常说、且认同,“IE无处不在,IE无所不能”。我开始以为大家和我想的一样,认为IE囊括了很多现代工程、管理交叉的技术研究方向,所以才有这样的结论。但是大家并不是和我想的一样,其实大家内心其实认为的是:IE只是在制造业有些许工具,其它方面更多只是一种思想。其实在其他领域,IE不仅仅只有思想,也有方法理论,也有实施工具,并且它们在不断完善中。
大家经常说、且认同,“标准工时很重要”。我开始以为大家和我想的一样,认为标准工时是整个公司生产运营、各部门配合的基准,所以才有这样的结论。但是大家并不是和我想的一样,其实大家内心其实认为的是:标准工时是要用来计算工人计件工资,所以标准工时很重要。其实标准工时真的不是只用来算工人计件工资的。它是大家推崇的ERP中核心--MRP、CRP的基础,可以说工厂有了标准工时,才算开始了真正的科学管理。
等等,这些理解的偏差,让我感到一个问题:深刻理解和了解是两个概念。对于IE有比较深刻理解的人在整体了解IE的人群中的比例还是相当小的。只到了解的地步的IE有时候自己都感到迷惑,怎么去说服别人呢?怎么进行推广IE呢?至于为什么,下一节中的内忧中可以找到答案。
所以,这样看来推广IE的队伍并没有我开始预想中的大。原本我认为可以三五年能够见到光明的事情,又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四、中国工业工程的外患与内忧
外患
国家整体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还是主要通过政府,而不是市场。这是工业工程发展最大的担忧点。但很遗憾,这个我们不做过多讨论,因为讨论了也是徒劳。
幸运的是:我看到了国内很多企业开始推行精益生产方式。这说明,不管怎样的市场环境,企业渐渐有了向管理要效益的觉悟。这无疑对于工业工程是个好消息。
但咨询市场鱼龙混杂,很多能力不足且不负责任的咨询师,并没有把解决企业问题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而是把自己每天高昂的咨询费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于是他们对于原理的了解浮于表面,对于许多无背景介绍的个体案例却能说的像说书一样精彩。最终导致生搬硬套,本末倒置,拿工具当方法、拿经营哲学当实施工具。项目草草最终收场,他们还会推脱说原因是工厂员工执行力差,他们的咨询费却一分不会少。
我看得很是着急。这样的咨询,会不会又给刚刚有向管理要效益觉悟的企业当头一棒呢?会不会让所有的公司的觉醒晚那么几年,甚至几十年呢?很难知道答案。
眼睁睁见证这样的过程,真的让我觉得很痛苦。
内忧
上述这些外患是普及工业工程中必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们需要耐心。但是光有耐心是往往不够的。我们需要在这个等待、普及的同时,去解决我们的内忧,完善我们的本身。
工业工程狭隘的运用绝不是市场单方面的原因,我们本身能力的缺失也是一个原因。我很难想象大学四年只学会了工时研究的IE能在职场上有什么竞争力?但是很令我惊诧的是,很多学生真的就只学会了工时研究。这个是学生的原因?还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学校的原因?还是社会运用场景缺失的原因?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产生了:普及到位了,但是IE的知识运用又跟不上的尴尬境地。
我不知道您是否和我一样,想象着有一天,能实现大IE的梦:
中国的工业工程学科也能囊括以上这么多研究方向。毕业的学生能够很受尊敬的在企业里面工作: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无论是工厂内部,还是整个供应链;无论是航空路线设计,还是工厂数字化系统设计。他们都能运用工业工程技术,在工程与管理这一交叉领域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我们也能像老美一样,骄傲地唱着IE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