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梁王墓出土精美玉器,可谓鬼斧神工!
梁王陵墓区位于河南省东部永城市北约30公里的芒砀山,气势恢宏,景色秀丽。陵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已发现大中型汉墓21座、陪葬坑6处、陵园2处、寝园1处及小墓数百座。主要分布在芒砀群山的保安山、李山头、夫子山、铁角山、南山、黄土山、僖山、窑山等八座山头上。墓葬为大型崖洞墓和竖穴石室墓。
汉梁王陵 外景
西汉梁国始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初封彭越为梁王,至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梁王刘音为公,次年西汉梁国废除,共历经14王,延续212年。梁国的鼎盛时期是梁孝王刘武在位时期。刘武是汉文帝与窦皇后的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最受窦后的宠爱。公元前168年,刘武受封为梁王,因其特殊的地位,梁国疆域广饶,物产丰富,成为屈指可数的诸侯强国。
豫州刺史部·梁国(红圈内)
公元前154年,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叛军兵锋西指,梁国首当其冲。刘武旗帜鲜明地站在汉中央一边,举兵抗击叛军,为汉中央军的调集争取了宝贵时间。刘武领导的梁国军队打败、杀死的叛军人数与汉中央军打败杀死叛军人数大致相当,为平定七国之乱立下大功。汉景帝给予刘武极高的待遇,与他同车出入宫室及游猎,“赏赐不可胜道”“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府库金钱且百钜万,珠玉宝器多余京师”。刘武在位25年,公元144年去世,谥号“孝”,葬于芒砀山。
梁孝王陵
位于芒砀山东南部的保安山一号墓,就是梁孝王刘武的陵墓。该墓是一座“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的崖洞墓.总长95.5米,由墓道、前庭、车马室.甬道、回廊、主室、棺床室及排水系统等组成,面积约700平方米。过去习称秦王洞或梁王避暑洞,是西汉梁王在芒砀群山开凿的第一座大型石质洞穴墓。史书上多有记载《史记·梁孝王世家》索隐述征记:砀有梁孝王之冢。《水经注·获水》引应邵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为廓,穿石为藏。清光绪编《永城县志·古迹》中记载:孝王洞在保安山之东麓,其中有十字街,饮马池。《太平寰宇记》:梁孝王墓在县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砀山南岭山。梁孝王墓被发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引兵入砀,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致使金尽,梁王石室空。曹操用盗来的金银养兵三年,奠定雄霸天下的经济基础,可见孝王陵所藏宝物之惊人。
保安山二号墓在一号墓的北侧,是刘武夫人李后的陵墓。李后死于公元前123年,比刘武晚去世约20年,因此墓葬更加宏大。该墓全长210米,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由两条墓道、三条甬道、两个主室、三十四个侧室组成,比北京明代定陵地宫大两倍之多,但该墓也被曹操盗掘一空。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芒砀山梁王墓地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虽然这些陵墓多被盗掘严重,出土玉器较为零散,但其中有不少玉器珍品,多数玉质较佳,纹饰雕琢精美,制作工艺无论从用料、切割、雕琢,还是抛光技术方面均与河北、江苏、山东等西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相媲美,为研究西汉诸侯王用玉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玉戈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通长10.3、宽10.3、援长11.3、厚0.5cm。青白玉,两面纹饰相同,其为狭援胡单刺式戈,援后段较前段更狭,胡较长,有三长方形穿,并出小刺。内为长方形,中有一穿,左下角有一缺口,除中脊和刃部外,援、胡与内下半部饰勾连云纹,是汉代较为少见的玉质兵器。
玉钺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残长9、宽9.1、銎长5、宽2cm。青玉质,半圆形刃,上有崩口,蛩部长方形,两面阴刻卷云纹,銎孔为长条形。
玉龙首璜 西汉 河南博物院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9.8、宽2.7、厚0.4cm。白玉质,片状透雕双龙首连体璜,呈扁平半环拱形,采用透雕和阴线刻两种工艺雕琢而成。边沿雕饰卷云纹,正中有一长椭圆形孔,两端雕成对称的连体龙首形,且各有一小圆孔,纹饰以阴刻线雕饰,下部出廓透雕卷云纹,造型优美。
玉韘形佩 西汉 河南博物院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僖山汉墓出土
长7.4、宽4、厚0.5cm。白玉质,玉质温润,通体透雕,主体为修长的鸡心形,中间一圆孔,一面稍鼓,一面内凹,两边为流云纹,上均以阴刻线勾勒,线条流畅优美。諜形佩由心形佩演变而来,体为椭圆片状,中心有孔,两侧或表面雕有纹饰。
玉韘形佩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长10.8cm、宽3.2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白玉韘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长9.5cm、宽2.7cm、厚0.25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白玉觽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长9cm、宽2.3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玉连体舞人 西汉早期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1973年永城芒山保安山出土
长4.55cm、宽3.05cm、厚0.3cm 。白玉质,扁平片状。透雕两人对舞,两人一手上扬相连,一手下垂相握,连成一体,关注公众号古代艺术。线条简朴流畅,精巧别致,人物表情及衣纹以阴刻线表示,连体舞人在战国洛阳金村墓中曾有出土,汉代少见。
玉舞人 西汉 河南博物院
左:长4.66、宽2.57cm
右:长4.65、宽2.55cm
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白玉质,扁平片状。面透雕舞人形象,舞人身着交领长袖衣,折腰束带,腰向一侧弯曲,一袖翘起抛过头顶,一袖从腰部下垂,作翘首折腰状,长袖翩翩,姿态优美。北京大葆台也出土过此种玉舞人,不同的是此舞人上扬手臂衣袖稍短,下垂衣袖呈三片状,并且表情更为丰富,呈微笑状,身体前倾,腰束网格纹宽带,并以阴刻线勾饰衣纹,上下各有一圆穿孔。
玉剑首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直径5.2cm、厚0.6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螭纹玉剑格 西汉晚期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5.9、宽1.9、厚2.2cm。白玉籽料雕琢而成,器表留有红皮,玉质上佳。剑格一面用高浮雕及圖雕技法雕一螭虎,匍匐爬行,并利用红皮俏色螭面.螭后腿被一小熊咬住,形象可爱。剑格另一面阴刻兽面及卷云纹。整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是汉玉中之精品。
玉剑格 西汉晚期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宽5.8cm、高2.6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玉剑珌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6.6、宽4.4、厚1cm。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器型近似三角形刀尖状,中部起脊,满身浅浮雕勾连云纹,左右两端各卷云形镂雕。此器形仿兵器,汉玉中少见。
玉剑珌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高7.7cm、上宽5.1cm、下宽6.5cm、厚1.2 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玉剑珌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长6.7cm、宽6.6cm、厚1.6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玉鸟形坠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左长1.7、中长1.6、右长1.4cm。白玉,圆雕,器型与北京大葆台汉墓所出玉鸟形坠较为相似,似鸠似鸽,在腹部均有一圆穿孔。左边一鸟还有金圈相连。小巧精致,颇为生动。
玉凤形佩 西汉 河南博物院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5.4、宽2cm。青白玉,凤钩喙,杏眼,挺胸屈身,胸前有一朵花蕾纹,内饰网格,尾部已残,凤颈、底端及尾部都有一穿孔。
兽面纹佩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4.8、宽2.5cm。白玉,玉质温润。透雕,器略呈长方形,在一小台座上有一兽面,大鼻、大眼,双角上扬,兽面之上为几何纹及透雕卷云纹,身多处饰有绳索纹和网格纹。此器上下有两穿孔,造型独特。
玉璧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直径17.5cm、孔径4.3cm、厚0.5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玉璧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直径13.8cm、孔径2.5cm、厚0.3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玉璧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直径14.3cm、孔径2.3cm、厚0.6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汉玉璧 汉玉璧直径7.5cm、内径3.5cm
1973年永城芒山保安山出土
碧玉猪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长11.8cm、宽2.3cm、高2.5cm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玉龟 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长3.2cm、宽2.8cm、厚0.7cm
1973年永城芒山保安山出土
玉贝 西汉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
长3cm、厚0.7cm
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金缕玉衣、玉唅蝉、耳塞、鼻塞
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号汉墓出土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长度为1.76米,玉衣分为头部、上衣、 裤筒、手和鞋五大部分。头部由脸盖和头罩构成,脸上勾勒鼻子的轮廓。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袖简组成。裤筒、手、鞋各分左右两件。手部作握拳状,鞋为方头高腰形。全套玉衣共用2008片不同色泽、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玉片组成,以碧青色玉衣片数量最多。玉片之间用金丝加以连缀。另附有供手握的玉猪、口含的玉蝉、玉耳塞、玉鼻塞等与玉衣构成一套人体外完整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