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评丨让“就地过年”人群也享受“年味”
近日,中央“两办”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减少“两节”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就地过年”得到不少城市的回应,一些城市和企业正在发出“就地过年”倡导。
“就地过年”是一种理智的倡导。“就地过年”也理应得到外地职工的理智回应。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地方都在倡导“就地过年”。为了倡导“就地过年”,一些地方还出台了奖励制度,“就地过年”的人还能领到“政府红包”,企业也表示对于“就地过年”的职工,将在福利待遇上给予提高。这些做法都是对头的。但是,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什么是“就地过年”。“就地过年”的属性依然是“过年”,切莫把“就地过年”变成了简单的“就地加班”,不能让“挑灯夜战”影响了“就地过年”群体的过年心情。
对于“就地过年”的群体,在他们自愿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一些生产活动,毕竟他们是背井离乡,背井离乡的目的当然是“出门赚钱”的,适可而止的组织一些“春节生产”可以有效增加“就地过年”人群的经济收入。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度,还是需要把“就地过年”的“过年”体现出来。
需要善待“就地过年”的群体,对于愿意参加春节生产的,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落实春节加班的福利待遇,让他们的劳动有足够的收获。而对于不想过度加班的“就地过年”者,则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毕竟忙碌了一年了,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就地过年”,地方部门不能当“甩手掌柜”。也就是说,如何让“就地过年”的人,也能度过一个幸福的春节,欢乐的春节,惬意的春节,是需要思考的事情。不能“人留下了”就“不管不问”。要让他们在异地他乡有“家的温暖”,企业,社区,政府,要组织送温暖活动,要看看他们吃的如何,玩的如何,住的如何;要让他们的文化生活不因为身处异地他乡而是“寂寞的”,要组织开展一些小型的,安全的文体娱乐活动。比如,“企业微信拜年”“社区微信聊天”等线上娱乐交流活动;还需要鼓励“就地过年”的群体,通过“屏对屏”的方式,与天涯海角的亲人们“线上团圆”,纾解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焦渴心情。
“就地过年”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就地过年”的人通过“就地过年”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我们就是要善待这些为防疫大局担当责任的人,让他们的“就地过年”一样有幸福的味道,春节的味道。切莫让“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取代幸福的春节。
“就地过年”,要体现出是“过年”而不是“加班”,不能少了“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