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那么痴迷王羲之,为啥写的字不一样呢?

历代帝王中,爱书善书者不少。但乾隆爷的任性题跋与宋徽宗的独创瘦金,一遇到唐太宗李世民,可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先不论写字这点儿文人眼中的雕虫小技,看看杀人的本事就知道了。

  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久经战阵的武士,他双刀杀人无数,他的箭法也是威力无穷。据说鼓动他爹造隋朝的反,也是他的主意。只是当老子的不讲究,说好事成之后,就封他个太子当,结果李渊一登上皇位,就让老大李建成当了太子,老二李世民只封了个秦王。老大心虚,便偷偷地和老四齐王李元吉勾结,欲除掉眼中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血溅玄武门,杀了老大和老四,甚至连他们的儿子也没放过。

  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唐太宗手刃同胞兄弟都不眨一下眼,用手足的生命换来一件血染的龙袍,这和坐井观天的赵佶和没事儿就游江南的花花公子乾隆,怎么可能是一个重量级呢。

  好了,不谈杀人了,呸呸!血腥气太重,有失文雅。

  还是说写字,谈书法吧。

  唐太宗不仅打仗杀敌有两下子,舞文弄墨也是高手呢。

  王羲之能成为千古书圣,和这位皇帝大力推捧不无关系。唐太宗下令不惜重金收购王羲之真迹,几乎令民间片纸皆无,全入内府。他曾命虞世南将选购的王羲 之墨迹三千六百幅,墙报一样张于寝殿的四壁,朝夕坐卧观赏。如此痴迷,简直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这还不算,他还以皇帝之尊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辞,盛赞其书“详察古今,精研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唐太宗《温泉铭》之一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曾为骊山温泉撰写一块行书碑文《温泉铭》。可惜后来石碑不见了,再后来连原拓也找不到了。

  要知道,此前尚无行书立碑的先例。唐太宗大笔一挥,就这么整!哪个大臣敢说不字?感谢大唐老李这次任性,从此行书刻碑开始风靡后世。 

  时间转眼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残存五十行的唐太宗行书《温泉铭》拓本,后被伯希和劫往法国,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

  《温泉铭》重见天日,尽管是残拓本,但依然弥足珍贵。

唐太宗《温泉铭》之二

  《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奇绝。清人俞复曾在帖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

  有没有搞错?把书法史上的三大顶级高手全比下去了,这对唐太宗书法的评价也忒高了点吧!

  话说清朝人也犯不着拍唐朝皇帝的马屁,唐太宗这件行书写得确实精彩,但是不是高到这种程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只是奇怪,为什么唐太宗口口声声把王羲之当圣人,而他笔下的书法却与我想象的王羲之风格差别这么大呢?

  王羲之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而此件《温泉铭》欹侧奔放,似乎像王献之更多一点儿呢。

唐太宗《温泉铭》之三

  可是在唐太宗眼里,王献之早就一无是处了。

  在《王羲之传论》里,唐太宗说:“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王献之的书法在唐太宗看来,不过是弱不经风的奴才相,他怎么会一边骂他一边学他呢?

唐太宗《温泉铭》之四

  唐太宗在学习王羲之书法这件事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如果他想写一手王羲之风格的书法,应该不是问题。

  第一,他恐怕是历史上见过王羲之真迹最多的人之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唐初天下的王羲之真迹,几乎被他搜罗一空。

  第二,他有历史上最牛的书法老师。虞世南死后,又有褚遂良补位,并把王羲之真迹重新鉴定一过,去伪存真。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在大宗师虞世南、褚遂良的帮助下,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一定有深入的研习与理解。

  第三,唐太宗文治武功,胸襟与见识绝非常人可比,学习书法一定有超乎常人的精进之力。

唐太宗《温泉铭》之五

  放眼唐前书法史,唐太宗眼里只有王羲之。

  他在《王羲之传论》里,骂人不带脏字地把钟繇、王献之、萧子云数落个遍。说钟繇字体拘守古法,缺少新意,而且字写得过长,超出了规格;说王献之像枯树和饿隶一样放不开手脚;说萧子云豪丈夫气,一点儿骨力都没有。

  只有王羲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是没毛病。

唐太宗《温泉铭》之六

  即然这么喜欢和推崇王羲之,又有天时地利人和相伴,唐太宗学一手地道的王羲之体应该不成问题吧,可为啥笔下如此不同呢?

  宋代大嘴米芾小眼睛转三圈,窥出玄机,他在《书史》中说:“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

  原来王羲之毕竟“尽善尽美”,高不可攀之后,一边大骂王献之,一边偷偷学两招是吗?

唐太宗《温泉铭》之七

  我想听听唐太宗怎么说。

  李世民在《论书》中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原来唐太宗认为临摹古人书法不要只去学形,而应从骨力上探求。最后,他还不忘自夸一下,自己做事都是想好再办,没有不成的。

  李世民对“神气”也十分强调, 他说:“夫字以神为精魄, 神若不和, 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 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这里的心和神是书法的关键, 心只能通过神表现出来。正所谓神完则气足。

唐太宗《温泉铭》之八

  唐太宗还引虞安吉论书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纵放类本,体样求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实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

  他想说的是,不懂书法的人,才一点一画都想学得一模一样,这难道是书法吗?如果不了解笔意,模仿得再像也是东施效颦,只见皮毛,不得精髓。

  原来,唐太宗是根本就不想写得跟王羲之一模一样。写像了才不入流呢,充其量就是个模仿秀,书法要学得古人精髓,再写出自己的风格。

  再看《温泉铭》,通篇流溢出一种虎步龙行,豪放不羁的帝王英武气概。启功先生称赞此帖:“烂漫生疏两未妨,神全原不在矜庄。龙跳虎卧温泉帖, 妙有三分不妥当。”

唐太宗《温泉铭》之九

  果然千古一帝!

  果然名师出高徒!

  忽然明白虞世南、褚遂良临的《兰亭序》,为什么没有像冯承素那样当复印机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流的书法家临古人法帖时,看的绝不再是字形,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遗貌取神是也。

  也更加敬佩颜真卿学王羲之,却写出完全不同的风格,这才是真正善学者,只有傻学生才去描摹老师的字,并以能肖为本事。聪明的学生,是学老师的法,再去写自己的字。这也是颜鲁公有书法史“亚圣”之尊的原由。

  行文至此,本想就此打住,忽然想起有人读完一定会发问:临帖临像没有道理吗?有!当然有!这和我论唐太宗并不矛盾。

  作为初学者,临帖当如孙过庭所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功夫不逮,从描帖开始也不为过,只有学像,才能得法,得其法后,方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独立创作自行书写的人,五十岁后的米芾也不再以集字为荣了。

  说白了,精通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书者,再去临习古人法帖,一定不会拘于形象了。这是高级临帖之法,自然另当别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