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能有多急,拉肚子拉死?

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下,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了六个诊断,就是六经。我们都明白,死证多在里证、多在阴证,因此死证常见于里阴证的太阴病。纵观少阴病篇死证,其实讲的都是太阴病的问题。

下利清谷会死人。比如四逆汤证。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仲景为何强调要急当救里?不急救里,会出现什么后果?古代没有输液、补充容量的技术,因为一个下利不止、脱水、休克而死亡的,大有人在,所以仲景重视下利的治疗。

少阴病,出现了下利,已经不是单纯的少阴病,而是少阴合并太阴了。下利更伤津液、阳气,故多死证。

以下内容摘自马家驹老师的《经方表证》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手足逆冷者,不治。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出现了恶寒、身体蜷缩、下利、手足逆冷,其实就是四逆汤重症,虽然有少阴病(表阴证),也不能解表了。只能用通脉四逆汤来治疗,或可挽救一二。因为病情重,所以治疗效果差。一定记得,相对而言,阳证容易治疗、表证容易治疗。阴证难治、里证难治。因此危重症常见于里阴证的太阴病,如四逆汤证。内经曰:“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一旦到了ICU患者危重症的程度,即使张仲景辨证准确,治疗效果也不好。提示我们,少阴病的阶段要积极治疗,避免少阴病入里传变为太阴病。

第294条的厥、无汗,厥就是四逆,已经是阳虚,即使有表证的无汗,因为阳虚津液虚,也不能强迫发汗,强发之,导致了出血(伤津液),所以是下厥(四逆)上竭(出血),为难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本条吐、利、躁烦,类似于第315条的“利不止、干呕、烦者”,是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需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四逆是四肢逆冷,反应了阳气衰弱、不能灌注四末,也就是现代医学的休克表现,又出现了躁烦,是格拒证。病情危重,治疗效果也不好,所以说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下利。少阴病本身津液不足,下利更伤津液。为何利止?类似于第385条四逆加人参汤的“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这里的利止说明亡血,津血同源,津液损伤明显,无津液可下,所以下利止。同时气机上冲而表现为头眩、自冒,也是阴证基础上伴有水饮上逆的表现。阴证多伴有水饮,水饮多见于阴证。因为下利止,是津液虚损明显,下无可下而自止,所以病情危重,故曰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都符合阴证的诊断标准,出现了汗出,汗出和下利都能够导致津液阳气更虚,此时不烦,尚无格拒表现。但“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就是上吐下利,进一步损伤津液阳气,出现了“烦躁、不得卧寐”,是真寒假热、阴盛格阳的表现,病情危重,故曰死。

少阴病本身就是阴证,津液不足,再加上汗、吐、利等,更损伤津液阳气,从而雪上加霜,陷入于危重症,表现为恶寒、身体蜷卧、下利、脉微、四逆等。从上述条文来看,阳虚重症的时候,四逆是个典型标志,出现了四逆,往往标志着阳气津液虚损明显、病情危重,多死不治。真正到了四逆的程度,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治疗,也半死半生。所以不要见到四逆,才用四逆汤,只要辨证符合阴证,符合四逆汤的病机,可以提前用四逆汤。重证用大剂量,轻证用小剂量的四逆汤。

临床上阴证重证的时候是不应该出现烦躁、息高、发热、面红等实证、热证表现,假若出现类似症状,说明有了格拒,阴盛格阳、阳气欲脱,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古代除了给通脉四逆汤或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以外,没有别的治疗手段,所以多死证。在当今,上述危重症的病人大多在ICU才能见到,有了现代医学的各种脏器和生命支持手段,也不见得是死证,我们不排斥相应的西医治疗,可以中西医结合或配合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