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到杭州,我如何用3年时间维稳患者量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第 299 期
▼
从读书的时候做兼职医生到现在,我的患者就以年轻女性为主:女生怕痛、注重治疗时身体舒适的体验感。
于是我的针推手法较轻柔,只有患者接受治疗,才能按照医生设定的疗程坚持治疗,以期取得不错的疗效。
■ 针推医师 王玉珏
成都求学,做兼职医生
2016年,我终于完成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研究生的学习任务,从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
非常幸运的是,在研究生的三年里,能跟诊成都中医药大学赵征宇教授学习针灸临床,且取得医师执照后,在赵老师的工作室兼职坐诊。
玉珏大夫在成都
赵老师本人学贯中西、记忆力超群、体魄健壮,临床自有一套脑洞大开、多学科交叉的诊疗方法,在日均接诊量高达80以上人次的情况下,他依然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晰地开展针灸、推拿、正骨等治疗项目,且疗效显著。这对我独立门诊后的思维影响非常大,后面会细说。
初到杭州,坐诊高端诊所
毕业后我到了杭州,在一家小众的高端诊所坐诊,这家诊所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诊后维护、中医文化科普。
来这里的患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就医体验,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看:城市中心交通便利、预约就诊、私密独立的治疗空间、一对一看诊服务。
在这里工作,半小时至一小时接诊一位患者,做到了针推学科“辨证论治、重视触诊、一人一法、身心同治”的要求。
私密独立的治疗空间
慢功出细活,除了雕琢手法技能外,在工作中我学习总结了“诊间、诊后”维护患者群的方法。
到医保店寻求突破
这样的模式进行两年后,由于患者体量、病种限制等因素的关系,对我而言,各方面提升出现了瓶颈。
去年年底,我从全职状态转为兼职医生。减少出诊时间,回顾总结过去两年诊治的病患,翻阅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笔记、回忆跟诊赵老师时的看诊场景,结合自身能力特点,我想做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医保店提供高端诊所的看诊服务。
一位朋友开玩笑评价:好的医疗不太贵。
托圈内朋友介绍,2019年2月中旬,我到了杭州一家中医百年老店的新分馆坐诊,馆长说,我是第一个年后开诊的医生。
新工作模式的尝试就这样开始了——同时坐诊两家医馆:一家高端店、一家医保店。
高端店坐诊模式已经成熟,医保店模式需要我自己设计实行。结合医保店大通铺诊室环境、帘子一拉就是一个独立隐秘诊室、问诊桌和治疗床在同一个房间的布局特点,逐渐形成了目前诊疗的9大“招式”,具体是这样的:
玉珏大夫工作的医保店
1、预约制——节省医患时间的双赢模式
每二十分钟约一位病人,第一位患者到后,望闻问切触、诊断病情、分析原因、健康教育、上床治疗、留针、嘱咐患者闭目养神或睡觉,操作完毕后,第二位患者到了,如前操作完毕后再返回第一位患者处,取针、翻面扎针或进行其它治疗操作(如拔罐、刮痧等)。
这样积累了一个半月,第一批患者量按照每20分钟一位已经达到看诊预约的极限——每天有21人。
面临预约饱和后新增患者约不进的情况,我把预约时间调整为每20分钟约两位老患者,新患者的看诊时间仍然保留为每20分钟一位,到7月初,单日门诊量保持在35人左右。当然,能做到这点,其实离不开第二招。
2、有医生助理配合——我只做核心诊疗,紧凑看诊节奏
医馆为医生配了一位助理,助理帮助医生看诊以外的所有后勤工作:耗材领取、添加、整理、归位、洗火罐、开治疗单、患者复诊预约和改签、整理床铺等等。
于是我只处理看诊治疗这一件事:当两位老患者同时到来,躺上床,我要在五分钟左右处理完第一位患者的第一步看诊治疗,包括:
(1)简单的病史回顾和交流;
(2)获取此次舌脉印象、改善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信息;
(3)做出判断;心拟针灸处方;
(4)触诊关键部位,并扎针;
紧接着,处理躺在旁边的第二位患者。
要做到如此紧凑,也给我带来了很大挑战,于是就有了“第三招”
3、及时笔录、下班复盘、不懂就查——把病历系统存在脑袋里
看诊过的患者姓名、相貌对应、年龄阶段、工作特性、诊断、针灸处方、病程记录以及前次看诊时新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固有症状和新发症状的治疗措施),只有把这些内容都存在脑袋里,在看到患者的第一眼,才能立马调出病历,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一个工作笔记本就可以实现这样的训练:利用诊间的零碎时间,把采集到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在笔记本上;对没有解决的患者问题进行标注,以便下班后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调整治疗方法;将重新制定的治疗方法记在脑中,复诊时向患者解释之前效果受限的可能原因、以及此次将进行的治疗方法。
工作笔记本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建立医患信任:当患者进诊室后能马上称呼对方的名字,向他们问好,回顾他的病情、询问好转情况,我的患者经常很惊喜:“呀,王医生你记忆力好好,还记得我”。
二是提高工作效率:试想,重体力劳动的针灸推拿医生像重脑力劳动的内科医生一样,每来一位患者就要从电脑调出以往看诊病例、打字记录此次种种,然后再去扎针拔罐,病人稍多就会把自己搞的头脑发晕、行动迟缓——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4、用好微信——增加患者对医生的粘合度
感谢微信朋友圈,这是个绝佳的患者维护平台,一年之前我还不重视发朋友圈,朋友圈都是三天可见,十天半个月也不发一条。
后来另一位搞中医内科的朋友对我说:你不发圈不发病案,别人不知道你会看啥病啊。
这位医生朋友利用网络平台,维护患者群方面做得很成功,在杭州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中医,当然,前提是他本人的技术是过硬的。
他的话点醒了我,但是我发了一段时间的病案后,根据点赞和评论数来看,发现“发病案”这种适合内科医生维护患者群的方法并不适合我。
这时,一位做传媒工作的朋友指点我,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来发朋友圈。
分析针灸推拿科的特点就是“场景化”,和做手工、做饭一样,技术操作具有可观性,于是我录制剪接了一些既不暴露患者隐私、看上去又比较优美且能突出技能操作的视频。
还录制了适合我的患者群平时练习的保健操,发在朋友圈后,感兴趣的患者朋友较多。
5、保证疗效——踏踏实实治疗才是根基
医疗活动是以治愈为主要目的的行为,疗效永远放在第一位。
但是我现在才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每一位真心热爱中医的学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会孜孜以求、高标准、严要求提升自我技能。
在文章的开头提到过,我的临床指导老师学贯中西、思路活泼、独树一帜的诊疗风格对我的影响很大,正是从他那里我真切的体会到一句老话的内涵: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
大学期间我们学了那么多西医、中医的基础课程,工作后为了提高疗效,又去参加了杂七杂八的培训课,一招一式易学,知识架构和诊疗架构需要自己通过多学科交叉思考,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看诊思路。
我在治疗时常把功能解剖、神经解剖、肌肉链的知识与中医知识结合;把传统推拿手法和现代徒手治疗手法结合,以求提升临床疗效。
6、定位用户、定位自己——以目标患者群的特征定位个人治疗特点
从读书的时候做兼职医生到现在,我的患者就以年轻女性为主:女生怕痛、注重治疗时身体舒适的体验感。
于是我的针推手法较轻柔,针具选用轻细的美容针,在医馆的简介栏上写明治疗特色是“有效、舒适、无痛”,这样对打消患者的恐惧感有帮助。
只有患者接受治疗,才能按照医生设定的疗程坚持治疗,以期取得不错的疗效。
玉珏大夫杭州摄影作品
7、医患联盟 —— 与患者有效沟通、合理设定阶段目标
很多疾病不是一次就能治愈的,在接诊新患者的时候,向患者客观分析疾病,介绍现阶段的治疗手段、告知自己治疗的方法及疗程设定,其中告知疗程设定最为重要。
我会告诉对方,按照以往经验,治疗多少次初步见效、见效时间个人可能有差异,每一个阶段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患病本是让人焦虑和担忧的,这样分阶段解决的方案能让对方稍微踏实一些,也让他们感受到医生与自己是结盟的,会跟他一起为获得健康而努力,这样对后面的治疗进行也有积极意义。
玉珏大夫生活照
8、温故知新——回顾基础和中医经典
临床久了,再回头看以前读书时候学过的基础科目,常有意外之喜。对我来说,这种回顾是通过讲课实现的。
这得益于本科时候的同学,她在做一个很好的中医互联网平台,上面有针对不同程度中医爱好者的直播学习课程。读书的时候我就喜欢发言演讲,于是她就经常让我去讲一些基础课程。
我希望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在备课时,会用基础知识来解释自己诊疗过的典型病案,既充实了课堂,又加深了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9、跨界合作——与优秀的人开辟新天地
我在杭州有位至交好友,她是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我们互相欣赏,彼此吸引,总想着在一起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去年夏天确定了结合点,在公众号开设了“小提琴家对话中医师”这个栏目。
针对音乐演奏家们的职业病,每个月出品一篇推文,从身心角度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让她圈子的人受益,同时她的同行也知道了因长时间演奏造成的身体劳损可以用针灸推拿的方法治疗,以延长演奏家的职业寿命。
这个栏目已经进行了一年整,我们会继续挖掘话题、踏实前行。
和演奏家朋友一起
作者的话
国家支持中医发展的大势之下,有很多像我一样的青年医生,在形成自己独特诊疗风格、提升疗效、维护患者的方法道路上“探索——总结——反馈——总结”
我相信,日后支撑起中医临床的中坚力量是我们努力后的模样。
I 作者简介
王玉珏,执业中医师,硕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师从梁繁荣教授,由赵征宇教授指导针灸临床学习。诊治以“脊柱脏腑一体观”为理论核心,以“理筋、正骨、通经络、调脏腑”为治疗方法,重视针刺、艾灸、推拿、刮痧等外治手法与中药相结合,对临床常见病有较高的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