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过年提情商,家长不要让孩子再去补课了
“不怕学霸学习好,就怕学霸去补课”“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日不学习,成绩就下滑”“锯响就有沫,学就比不学强啊”……其实不是补课班天花乱坠的宣传打动了家长的心,而是家长都有跟风心理,别家的孩子都补课,自家的孩子不去补,这是咱对孩子教育不重视啊。对孩子教育重视的标准是什么?花钱啊!不管补课起多大作用、起不起作用,只要花了钱,家长心理才有踏实感!
所以,当下的孩子,是学校一放假,前脚出校门,后脚就进补习班,有的孩子甚至一天要“赶五六场”,比平时还忙,让假期成了着着实实第三学期,我们的家长岂不知,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其实极其不利。
学校为什么要放假——寒假和暑假?除了寒假要欢度春节、暑假为躲避天气炎热这个主因外,放假还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个人的成长包括生理、心理、心智三个方面。但纵观当下孩子,这三个方面的成长都不充分。
先说生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孩子身体是长高了,但体质却未跟上,肥胖症、近视眼孩子愈来愈多,有的孩子一跑步、一上楼梯就气喘吁吁,在操场上开个会、升个旗就有孩子晕倒,近视低龄化趋势明显……所有这些,不仅都是现在生活好的缘故,而是因为孩子天天呆在屋里看不远,运动少,见不到阳光的缘故!
再说心理方面,当下不少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低,很多孩子不愿、不善与人交流,情商低,有抑郁症倾向孩子增多。为此,国家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但依然阻止不住抑郁人数的增加。这是因为,一个人心理健康和情商,是“水中鱼”,仅“纸上得来”是不行的,需得在生活实践、与人交往的“水中”方能形成,“不经风雨哪见得了彩虹”,一个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的人,如何会形成健强的心理,如何能形成超强的抗挫折能力……
最后再说“心智”方面,这里的“智”是指知识学习,“心”是指学习知识的愿望。心智,心智,顾名思义,是先有“心”后有“智”。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愿望,其学习欲望就会越来越低,直至厌学。而学习的需求和愿望从哪里来?无疑也是从生活中来。就像一个人饿了,就想着如何去找东西吃一样,一个人唯有到社会上去走一走,看一看,找到自己的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在脑中构建自己的未来梦,朝着梦想奔跑,才会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也就是说,孩子生理、心理、心智三个方面的成长都是离不开生活实践的。而平日里,孩子天天上学,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完善的。
我国二十世纪思想文化界泰斗潘光旦在《潘光旦与自由主义教育》一文中,谈到了学校为什么要放假这个话题。他说,世界“近代教育制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所以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把课堂比作车间,把教师比作工人,把学生比作原料。这种‘规模化生产’虽然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主要是:现代学校教育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不仅不能照顾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特殊爱好,反倒可能把他们变成千人一面的‘产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创立现代教育制度的人们才在两个学期之间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假期,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
在潘光旦看来,教育应倡导学习自由,发展学生个性才华。而班级授课制实行的是“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自由学习,个性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放假了,没有了“统一”的束缚,学生就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学习和发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所以,放假的目的仍是学习,但这个学习,不是为了让孩子继续学校的学习,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发展自己。孩子如果孩子对音乐、书法、绘画、武术等感兴趣,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送他们去兴趣班、特长班,让孩子去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放大自己的特长。但即便是这样,上兴趣班,每天一个单元也就够了,无须天天泡在里面。如果孩子不想上“班儿”,那就可以“放任”孩子去玩,旅游、交际、逛公园、游戏同样也是学习,而且对个性发展而言,是更好、更重要的学习。
所以,放假不是为了让孩子继续学校的知识学习,不是为了“巩固”“补齐”学校落下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孩子走入生活,开阔视野,培养情商,发展自我。由是观之,最坏的假期安排就是把孩子送进所谓的文化课补习班里,让孩子与在学校一样,重复文化科知识的复习、预习,把孩子的身心囿于在狭隘的文化课学习里,那样,可能使孩子表面上知识渊博,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已一样,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但其实,出了校门、家门,却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成为一迂腐的书呆子。
在我国,寒假还是一个特殊的假期,因为这个假期有“年”要过,过年是和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日子,是增进家庭成员之间亲情、联络亲朋友之间友情的日子,孩子参与其中,正好是培养他们情商的的大好机会,如果让孩子上什么补习班,可能孩子是补了知识,但却会弱了体质,失了“心智”,“暗”了心理,好好的孩子却渐渐成为“半个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