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国早期历史——秦襄公、秦武公、秦穆公

前900年,秦国的祖先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周王宠信,因此成为周王的大臣,并且得以建立秦国,作为他的封地,当地人民向他缴纳衣食财物,供其享用。秦国国君作为周王国的西垂大夫,负责带领本部人马,对付西戎各个部落,为周王守卫边疆。当时的人口,不似后世那样多,秦国又只是周王国的附属国,因此,其军队的规模为几百兵马,周王为了支持秦国与西戎作战,曾派出七千兵马增援,这在当时,以当时的人口规模来说,已经是大部队了。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需要说明的是,秦国乃至后来的秦帝国,与两千多年后、亦即现在关中土地上的人民,关系不是太大。在秦帝国时期,一部分秦军南下南越,亦即现在的广东,将当时的华夏语言带到了广东,经过与当地方言混合,形成了后来的广东话,也就是说,现在的广东话,接近先秦时期的华夏语;而未曾南迁、留在关中的另一部分秦人,历经后来多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了,现在的关中方言,与接近广东话的古代关中语言,是明显不同的。

且说秦国国君作为周王的大臣,奉周王命令,率领秦国军民,与西戎作战,为周王守边,历代皆如此,传到秦襄公,弟兄五个,他是老二,大哥世父因为想专职与西戎作战,因此没有即位,前778年,二弟即位,是为秦襄公。

当时,西戎非常强悍,世父与之作战,战败被俘,秦襄公只得向西戎求和,世父才得以放回。为避西戎锋芒,秦襄公将秦国都城后撤,也就是退入关中,秦襄公此举,意味着秦国将国土从甘肃后撤到陕西关中,这样离朝廷更近一些,容易得到支援。

周宣王之后,其子周幽王即位,周幽王的两个妻子,一个来自姒姓的褒国,生长子伯服,一个来自姜姓的申国,生儿子宜臼。周幽王立伯服为太子,当时,长子伯服已经二十多岁,另一个儿子宜臼,也已经长到十几岁,宜臼不服周幽王的安排,逃往外祖父申侯之国,当时申国,位于现在陕西眉县一带。周幽王与伯服率军讨伐申国,申国难以抵挡王师,不过,申国原为姜戎,与犬戎交好,皆为戎族,于是申国与犬戎联兵抵抗,击退了王师,并且反攻到镐京城下,城里有内应,反叛军打进镐京,杀了周幽王和伯服,犬戎大肆抢劫,抢走了褒姒,放火烧了镐京,呼啸而去。

有读友会问,何以见得伯服是长子?答案很简单,周代,伯仲叔季的起名顺序很严格,名字中有“伯”的,一定是长子。

所谓“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错误的传说而已,后人附会、以讹传讹,实际上,烽火台只是在秦代有了长城以后才出现,并且是一连串的烽火台,这样才有传递警讯的作用。长城烽火台在明代,作用最为明显。别说周幽王时期没有烽火台,假设有,就骊山孤零零一座,根本没有作用,远在河南、山西的诸侯,是看不见临潼骊山的烽火的,并且,时间上,也来不及赶过来。2008年面世的由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系年》,完全否定了“烽火戏诸侯”的错误传说。

乱臣贼子宜臼,勾结犬戎,杀害父兄,在申国即位为周王,是为周平王,他谋朝篡位,引起不少贵族愤恨,他的叔叔王子余臣,亦即周幽王之弟,在近亲之国虢国等国的支持下,也即位为周王,是为周携王。当时的局面是,虢国、虞国、郑国、晋国、秦国等支持周携王,而只有申国、吕国、许国等姜姓国家等支持周平王。

为了改变被动局面,经由外祖父申侯出谋划策,周平王采取措施,大肆收买诸侯,对于郑国在中原的扩张,周平王大力支持;对于晋文侯,周平王则不仅作了《文侯之命》一文,大加褒奖,并且准许晋国在汾水流域大肆扩张,晋国国力因而大为提升;而对于秦襄公,周平王则将以前为附属国的秦国升级为正式诸侯国,封秦君为伯爵,并将关中西部的大片地区封给了他。

周平王的收买手段,对于周王国的秩序,是明显的破坏,因为他居然支持诸侯国互相兼并,允许诸侯国自行扩张,吞并其它国家,这当然导致原有的稳定局面和秩序产生极大混乱,但是这种收买手段对于改变一些诸侯国的立场,的确是大见成效,郑国、晋国、秦国等急功近利的国家,在实际利益面前,纷纷倒戈,转而支持周平王,而支持周携王的,只剩下虢国、虞国等。

在关中,周携王与周平王并立,在对峙了二十年之后,周携王于前750年被晋文侯偷袭身亡,晋文侯迎周平王进京,周平王没有了竞争对手,独尊为王,他离开申国,进入镐京,在那里呆了三年,但是,他谋朝篡位,杀害父兄,引犬戎洗劫镐京,镐京人实在讨厌他,仇恨他,他在镐京呆不下去,并且,镐京已经残破,大乱之后,周平王对敌视他的镐京,既无心思也无财力去加以维修,想来想去,干脆东迁东方的都城雒邑。周王国包括三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周平王东迁雒邑,标志着混乱的春秋阶段开始,而春秋阶段之后则是更为混乱的互相兼并的战国阶段。王国原有秩序的混乱、溃散,周平王是始作俑者,历史罪责难逃。周平王开启了混乱之门,说他是以后几千年混乱之源,也不为过。

周平王东迁,放弃关中,使得周王室失去了一半的王室领地,实力明显减少,渐渐失去了统领诸侯的能力,而周平王收买、讨好诸侯,以前谨守本分的诸侯们,得以放开手脚吞并他国,实力猛增,此消彼长,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已不可避免了。

周平王在雒邑站稳脚跟之后,大肆篡改历史,不但给父兄泼污水,而且还抹去了周携王的历史,不过,历史还是留下了线索,历史的真相是不会被抹去的,真相终于还是渐渐被发现了,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2008年面世的清华简《系年》,都揭示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情况。

周平王篡位,对华夏历史起到了很坏的作用,改变了华夏历史的走向,上梁不正下梁歪,他可以篡位,下面的诸侯也就有样学样,于是,礼乐崩坏的局面出现了,原本周王国的秩序井然的局面,从此不复存在,野心勃勃、做事不择手段的晋秦等国迅速崛起,而讲究秩序和礼仪的传统大国虢国、虞国等反而衰落了,周王国原本井然有序的统治开始了慢慢溃乱的过程,诸侯开始互相兼并,这一混乱的过程持续了五百多年,笑到最后的是秦国,它兼并了其它诸侯国,建立了秦帝国,华夏历史向着专制的方向移动。

继续说秦襄公,周平王为了得到支持,收买部下,秦国因此升级为诸侯国。如果诸侯国按照实力分为五等的话,秦国此时只能算是四等国家。由于得到了周平王的特许,秦襄公开始扩张国土,为此,秦国奋力与关中的戎、狄部落作战,力图扩展疆域,但是,戎、狄各部落都很强悍,秦人进展艰难,秦襄公在作战中阵亡。

秦襄公之子即位,是为秦文公。秦文公在位五十年,继续与关中的戎、狄部落作战,经过多年奋战,终于统一了关中西部,经过这一阶段的扩张,秦国的实力提升为三等国家。

前716年,秦文公去世,他活得太长了,儿子已先他而去。于是他的孙子即位,是为秦宪公。前704年,秦宪公二十一岁时就去世了,但是他也有成就,他将都城迁到了关中的平阳(今宝鸡一带),并且征服了关中的一些国家和部落。

秦宪公有三个儿子,先后即位,长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三子秦出子。秦宪公去世后,以几个大庶长为首的秦国贵族们,为了便于擅权,立了秦宪公最小的三儿子即位,是为秦出子。前697年,秦出子长大一些后,不服几个大庶长的专权,于是,三个大庶长将他杀害,改立秦宪公的长子即位,是为秦武公。秦武公即位时,才十四岁,但是,这位却是一位狠角色,他刚一即位,就率军东征,讨伐彭戏戎,一直打到华山脚下,大获全胜。少年伯爵用兵,树立了权威,威震关中,于是,两年后,十六岁的少年英雄君主,下令将几位专权的大庶长都杀了,并且并夷灭他们的三族。

前688年,秦武公率军向西扩张,攻打陇山以西的邽戎、冀戎,将其征服,建立了两个县,这是华夏最早的两个县。前687年,秦武公又向东用兵,将虢国、郑国东迁后留下的余部灭掉,至此,关中很大的一部分,皆属秦国,秦武公的战绩,为后来秦穆公称霸西方,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至此,秦国的实力提升为二等国家。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年三十四岁,葬于平阳。秦武公开了用活人殉葬的先例,用了六十六个活人陪葬。秦武公有一个儿子公子白,在秦武公死后受封于平阳,没有即位,秦武公的二弟、也就是秦宪公的二儿子即位,是为秦德公。

秦德公将秦国都城迁到雍城(今陕西凤翔),此后,这里作为秦都两三百年。当时的关中,河流纵横,水系发达,雍城周围皆为河流,并且河面都很宽,因此雍城不用修建城墙,号称水上秦都。

前676年,秦德公去世,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先后即位,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三子秦穆公。

秦宣公有九子,秦成公有七子,但儿子们都没有即位,宣公成公这一代仍然按照秦国传统,采用兄终弟及方式传位。前659年,三弟秦穆公即位,他是当年正式升为诸侯的秦襄公的六世孙,他活了六十岁,在位三十八年,称霸西方,在位期间,秦国实力提升为一等国家,秦穆公几乎可与同时期的晋文公、楚成王齐名。秦穆公之后,秦国实力渐渐落后,又沦为二等,后来甚至沦为三等,直到秦穆公的十四世孙秦孝公在位时,商鞅变法,秦国才重新崛起为一等国家,之后。更是势不可挡,直到统一华夏,史无前例地升级为超级国家秦帝国。

总之,在秦国发展历史上,秦襄公为周平王护驾,使得秦国得以升级为正式诸侯;秦武公则在关中开疆拓土,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秦穆公向甘肃扩张,称霸西戎,使得秦国实力进一步加强。这三位君主,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