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航母马赛克战的典型想定场景
反航母马赛克战的典型想定场景
以反航母马赛克战为例,设计一个典型的想定场景。
作战目的
蓝方使用马赛克作战集群,打击红方航母编队,使其航母丧失航空作业能力。
兵力对比
蓝方,有低轨侦察卫星星座,2架E-2D舰载预警机,4架F-35C舰载预警机(每架配置无人僚机6架),2架C-130运输机(携“小精灵”无人机48架)。无人僚机和“小精灵”无人机有ISR、电子战、打击、武库机、诱饵等多种型号,采用“云-网-端”架构,可组建最多120架的马赛克集群。
红方,航母编队1个,包括航母1艘,搭载战斗机、电子战机、预警机等各型舰载机共计40架;护航舰艇为4艘导弹驱逐舰,装备有综合作战系统,中近程防空导弹(射程分别为120千米和30千米),舰载激光和高能微波武器系统各1座,100毫米主炮1座,近防炮4座,电子干扰设备1套。
作战区域
远离大陆的开阔海域。
根据红方航母编队多层防御系统作用范围,将作战区域划分为:航母外围防御圈,根据航母舰载机作战半径确定;航母内层防御圈,根据护航舰艇的最大拦截距离确定。
交战原则
蓝方进入航母外围防御圈后,红方主要使用舰载机实施拦截。蓝方进入航母内层防御圈外,红方主要依靠护航舰艇实施拦截。
蓝方作战原则:E-2D、C-130等有人/非隐身飞机,只能在航母外围防御圈外机动,不参与直接交战;F-35C及其无人僚机等隐身飞机,以及小精灵等非隐身/可消耗无人机,可航母内层防御圈机动和作战。
作战阶段
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域感知,低轨侦察发现航母。
第二阶段:红方截击,拦截蓝方马赛克群。
第三阶段:空中交战,蓝方交换比占优势。
第四阶段:动态重组,马赛克群破击编队。
作战过程
第一阶段:全域感知,低轨侦察发现航母。
蓝方低轨卫星,通过电子侦察和SAR侦察,发现红方航母编队,经中继卫星,通报作战指挥中心。
蓝方航母起飞1架E-2D预警机侦察确认红方航母编队构成、航向、航速。
蓝方起飞4架F-35C战斗机,携各型无人僚机共24架,实施抵近侦察。
E-2D舰载预警机充当战场指挥控制枢纽。
F-35C实施有/无人协同作战。在F-35C指挥下,无人僚机组网,前出侦察。
无人僚机将SAR、光电侦察信息通过机载数据链发至F-35C,由F-35C发至E-2D,进一步至作战指挥中心。
作战指挥中心发布作战命令,并令起飞2架C-130运输机,携小精灵无人机共96架,前往支援。
第一阶段:全域感知,低轨侦察发现航母
第二阶段:红方截击,拦截蓝方马赛克群。
E-2D保持战场调度和指挥。
2架F-35C指挥24架无人僚机,保持编队飞行,接近航母外围防御圈,保持对红方航母编队的跟踪监视。
2架C-130释放小精灵无人机共计96架,组成无人蜂群,组成无人集群。
无人僚机集群与小精灵无人机群,共计120架各型无人机,组成马赛克集群,进入航母外围防御圈,形成攻击态势。
红方航母依托岸基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预警,发现蓝方空中集群
红方航母起飞2架舰载预警机,以及18架舰载战斗机、3架舰载电子战机,组成编队,前出拦截蓝方空中集群。
双方开始空中交战。
第三阶段:空中交战,蓝方交换比占优势。
红方空中编队主要使用中近程空空导弹和机炮实施空战,在近距离格斗中,相比无人机占优势。
蓝方马赛克集群主要使用无人武库机携带的中远程空空导弹交战,在交战距离和火力密度上,相比蓝方舰载战斗机占据较大优势,且携带大量诱饵,并可得到强大的无人电子战机的支持。
交战持续5分钟。
红方被击落舰载战斗机12架、舰载电子战机3架,余下战机返回载舰。
第四阶段:动态重组,马赛克群破击编队
蓝方马赛克集群进入红方航母内层防御圈,由无人武库机发射反舰导弹,对编队舰艇实施攻击。
红方航母编队主要使用舰载武器实施拦截。护航舰艇全力保护航母安全。航母舰载机起飞,规避攻击。
蓝方马赛克集群各型无人机,根据红方编队防御态势,动态编组和重组队形,多架无人机被击落,但攻击势头不减。
交战结束。
红方航母的飞行甲板、舰桥、雷达、弹射器、飞机升降机严重受损,丧失航空作业能力;4艘护航导弹驱逐舰的对空雷达、导弹发射装置、激光和高能微波武器系统等舰面防御系统严重受损,丧失防御能力。
红方航母编队在岸基战斗机支持下,高速撤离战场。
蓝方作战目的达成,无人僚机撤离,小精灵无人机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