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里求其法(十)
诚如启功先生言,宋后的诗是仿出来的。仿,即是舍志而摹法也,盖诗之本,在于心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今心志所在全是“法”,沦于“仿”不足为奇。虽然,其仿“起承转合”也有剑走偏锋之流变,值得一谈,斯即所谓“师爷笔法”。
2、师爷笔法
说起师爷笔法,网络民间流传甚广,尤其“反复颠倒,无所不可”世人尽知。而其范例“曾国藩上奏折”也是家喻户晓,其实此事未见确凿出处,或为野史。
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言: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
杨树达先生所言或为蓝本,“屡败屡战”与“屡战屡败”确似乾坤颠倒。愚见,如此颠倒笔法,实乃“起承转合”之流变。
值得提出的是,“起承转合”最能表现“国人思维重心在后”的特点。因为“起承转”都是为了“合”服务,“起承转”再精彩,也必须“合句”精彩才完美(很多我们背不全的诗,常常记住的是合句)。这种“国人思维重心”,愚见兹命名为“蛋炒饭理论”,何者?一言以蔽之:在国人眼中,“蛋炒饭”是“蛋少饭多”,而“饭炒蛋”则是“饭少蛋多”。原因无他,“蛋炒饭”之重心在最后之“饭”字上,“饭炒蛋”亦然。前文《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弟兄”之重心,在“兄”。再想想昔日对中国最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褚时健“过不掩功,功不抵过”之意见,其意亦不言而喻。
由此思维特点,“起承转合”四句皆妙固然最佳,如求捷径,唯求“合句”一句出彩即可。清代冒春荣《葚原诗说》:“一诗之气力在首尾,而尾之气力视首更倍,如龙行空,如舟破浪,常以尾为力焉。”于是乎,得一佳句置之于尾,前面凑上三句,就得一诗,“仿”乃大行其世。
关于“合”的实际运用示例其一:
1、咏雪
佚名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
九片十片千万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咏麻雀
佚名
一窝两窝三四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九窝十窝千万窝
凤凰何少尔何多
咏竹
松颜客
一杆两杆三四杆
五杆六杆七八杆
九杆十杆千万杆
挺直虚心向上攀
关于“合”的实际运用示例其二: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松颜客曰:诗意生活,就是把每一天生命中重复之事与新出之事,合理安排而渐趋佳境,构成美好的起承转合。每一天如是,一生即如是也。
3、李白《把酒问月》与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附:最能体现“合句重要性”的诗体——十七字诗
十七字诗又名“三句半”、“瘸腿诗”,以“五五五二”展开,最后一句只有两字,偏生以此两字令全诗出彩。例见冯梦龙《古今谭概·文戏部第二十七》:
正德间,有无赖子好作十七字诗,触目成咏。时天旱,府守祈雨未诚,神无感应。其人作诗嘲之曰:“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曰:“汝善作十七字诗耶?试再吟之,佳则释尔。”即以别号“西坡”命题。其人应声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守大怒,责之十八。其人又吟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
一说:守坐以诽谤律,发配郧阳。其母舅送之,相持而泣。泣止,曰:“吾又有诗矣: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盖舅乃眇一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