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丁向红:大咖赏《雪》:鲁迅也遵六字诀

苏州市甪直甫里中学高级教师

大咖赏《雪》:鲁迅也遵六字诀

作文六字诀是我去年在研读文艺理论、赏析名家作品之时的总结。今读苏教版(九下)鲁迅的散文诗《雪》以及四位大咖的赏析发现:鲁迅作文也遵六字诀。这四位大咖分别是王蒙,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蓓佳,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斯妤,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李允经,北京博物馆研究员。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的作文六字诀是什么呢?即开、合、变、联、比、隐。相关文章去年陆续登载在“一堂作文课”公众号上。下面就借用六字诀的原题作为小标题,并把大咖们的赏析搬过来验证。

01

分出一个世界

分,从造字法上看,将一个整体分成两个部分,即分解之意。分,是写文章的第一步,不分,永远在外围打转。不会分,文不成章。会分,才能写长,写具体。“分”出一个世界,渐次展开具体的画面、场景,人物,事件,既展现构思的方向,又具体表现在文章的标题、主体结构,乃至每个段落中。

斯妤从简洁精纯角度评论《雪》。为了突出其不是简单而是丰富,这样分析:“《雪》全文不足八百字,描绘的层次却很丰富:江南的雪野,雪地里孩子的嬉闹,朔方的雪,旷野里雪花升腾的壮阔场面。”层次的丰富得益于分解出一组组画面。

李允经则注意到了分的方法与效果:《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

而黄蓓佳则根据南国雪野的描写,开始联想作者“滋润美艳”的故乡:在我们的眼前,冬花在雪野中斑斓地开着,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闹着,小手通红的孩子们在门前雪地里忙碌地塑雪罗汉,闲适的父亲也踱过来帮忙。然后,接着描述雪罗汉:雪罗汉用果核嵌眼,胭脂涂唇,目光灼灼,嘴唇通红,但是只一个晴天就化了,成了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虽没有细致地分析采用的写作技巧,但呈现出的意象丰富具体详细,这正是作者工描的结果,而工描不细“分”则不能细描。

分,将一个整体分解成许多部分,将一个过程分成许多环节,将一个复杂的现象分析透彻,既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又是作文的构思方法。

02

合成一个整体

‘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

03

变出无限风光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要变,尺水兴澜,螺蛳壳里做道场,小篇章里见出大世界,得变出无限风光来。同种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从体裁、表达方式等方面采取多种技巧,灵活机变。材料要备多,守真,丰富,关联,这些是基本的变化原则。采取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揪住读者的好奇心、探究欲,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中,一起忧喜惊疑。

变,这四位作家都没有提及。斯妤肯定了层次丰富;李允经强调了材料对比衬托的关系,区分了详写略写的不同。但《教参》编者注意到了“行文起伏有致,波澜迭起”,还注意到了写景方法的变化:写暖国的雪作者使用工笔的写法,而写朔方的雪则用写意的笔法;写江南的雪,或形容,或比喻;或写色彩,或状形态,或暗示香气;或写静态,或写动态;或实写,或虚写,总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04

比出别样洞天

比是诗经六义之一,是古老的创作技法。不会比,必定是“言之无文”的。本文所说的“比”不限于比喻,凡是与本体相同的排比、相反的对比、相似的比喻类比都是本文关心的话题。它们有共同的特点,作为联想常用的思维方式,左开右合,活脱脱开合出一个个别样洞天来。

在《〈雪〉的独特之处》一文中,李允经从对比角度分析: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艺术家们把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做对比,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他还注意到对比的谋篇功能:散文诗《雪》正是以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段来“谋篇”,使作者的情感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有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对比开拓了思路,丰富了主题,不是呈现出一个别样洞天吗?

05

联出生命力

联本义:连接。连接,自然有连接的对象和用来连接的绳子。在文本中,这联系的对象就是每个组成部分,可能是段落、句子,甚至是词语;这绳子就是外显或内隐的联系,在文本中表现为结构形式或主题内容、风格上的因子。联系方式可分为理性的和感性的,而感性联系的技巧是使文学区别于文章、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本质手段。内容有机连接是文学作品的特征。文学作品内容彼此相连,外显在语言形式的关联上,实落在情感思想的凝结点或脉络上。

李允经对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认为从全篇角度看,依然是对比,或者是衬托,“是以南国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而巧妙地抒发作者那种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恨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分析得非常恰当。

王蒙说:如果说,鲁迅笔下的江南白雪的形象,并不算太稀奇;那么,像鲁迅那样去写朔方的雪,又把这两种雪联结在一起写,就非鲁迅这样的思想家、大手笔而莫办了。这是他在同一篇文章中的感慨。能让每个部分、每个句子、每个材料有机联合,那是要非凡的笔力的。而笔力最终要归结到思维力上。

06

隐出诗意美

隐曲含蓄,余味无穷,是文学之道。文学作品着力于人细腻的感受,丰富的情感与普遍的情趣,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说不同文学体裁各有所偏,如诗歌偏于音律,散文偏于情思,小说戏剧偏于情节,情感、意趣可以直接抒发,但是如果一览无余、不待思索毕竟少了品味的过程与乐趣,这就不是耐读的作品。言外之意,味外之味,意蕴越多,文章越有诗意之美。

王蒙在《读〈雪〉需要联想》一文中,“它只有‘兴’的前一半,某种具体的事物——雪,却没有后一半: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但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限于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样地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因此,这些描写就富有启发性地提供了将对象的特征重新加以结合的条件,以至于,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这段分析,不仅评述了《雪》一文含蓄的特征,还教给了我们用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那就是紧紧扣住具体对象的特征,切合起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当写景叙事做到这个份上,自然就意蕴丰富了。可惜的是节选文字舍弃了对形象的具体解读,这使得学生少了根据分析体验感受含蓄之法。

《雪》美在意象,意蕴丰富。被一问提起,使意象有序组合。在渐次展开的具体的画面、场景、人物、事件等意象世界中,隐藏着一条情感脉络:眷念故乡的温暖美艳,向往富足快乐的生活,赞美在严峻环境中斗士勇士的顽强抗争精神。这使得作品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开合自然。同时,意脉曲折,圆融变化,使这篇短文风光无限。

看来,鲁迅先生行文也遵六字诀啊!

丁向红  如何读书 系列回顾 

【七个老师】丁向红: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系列1)

【七个老师】丁向红:怎么读出智慧?(如何读书系列2)

【七个老师】丁向红:迅速了解一本书(如何读书系列3)

评点

月刊

自从我们推出中小学生作文1对1深度点评服务以来,我们的老师团队已经点评了上千篇作文,每篇都至少要花费老师40分钟时间,从文章的结构,用词,标点,得分点,失分点等各方面给出了最精细的批改及修改意见,收到了广大家长朋友最真诚的肯定和赞扬!

现我们把学生的投稿及老师悉心的点评整理成了评点月刊(电子版/纸质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提高写作成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