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诗经——小雅·采薇

作者: 杨爱妹,来源: (ID:tsgsc8)

01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经》:风:雅、颂,三部也。

“雅”是正声雅乐。《雅》诗是周王朝宫廷宴享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大雅31篇,多为宴饮所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怀。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雅》诗庄重而舒缓,表现出典重文雅的特色。尤其《小雅》中的一些诗还颇长于抒情,如《小雅·采薇》卒章便抒发了久役将归的征夫又悲又喜的复杂情怀,写得情景交融,极为真切动人。其文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薇菜刚刚冒出地面,就被掐来果腹。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日子一天天就这么过去,回想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摇曳。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满腔伤感满腔悲,谁知我哀!

原来,我国与匈奴从那会儿就已经掐架了呀。

杜甫《哀江头》写道:“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后人称赞此诗有接三百之誉,大概指他接的就是《采薇》了。

0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美矣!美得可以吟唱。3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即便现在读来,也不觉生涩难懂。这是诗经独有的魅力。

这首诗,还藏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薇”在《汉典》是这样解释的:草名,又名“大巢菜”。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结寸许长扁荚,中有种子五六粒,可吃。又名“野豌豆”。

现在,人们已经把野豌豆定义为“草”。但它作为“菜”的历史却是很长的,作为故事的主角,野豌豆还成就了两个历史名人。

《史记》有载,《史记·伯夷列传》:“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死了,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伯夷:“兄弟,你来当国君。”

伯夷说:“父亲的遗命是你当,还是你当。”

叔齐说:“你比我能干,你当。”

伯夷无奈,只好逃走了。叔齐这人怎么也不肯继承君位,他想想也逃走了。

这就是著名历史典故:推位让国。

两人在逃跑途中不期而遇,一致决定去投奔西伯昌,因为他们听说西伯昌教导国民要孝敬老人。一路风餐露宿,终于到了西岐,可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正要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冲上去死死拉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武王不仁义,差点掉了脑袋。

武王伐商功成,伯夷、叔齐不与武周为伍,谢绝周武王的封赏和高官厚禄,到首阳山上隐居。山上没有吃的,只好掐野豌豆。这长期吃野豌豆,而且只吃野豌豆可没多少营养,他俩光吃这玩意儿,不饿死才怪呢。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两兄弟你一言我一句,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两兄弟一唱一和,气若游丝时,两人慢慢闭上眼睛。

这个故事,历朝基本定论是:“古之贤人也”,“圣之清者也”,夷齐爱国守志、清正廉明、仁义礼让、孝感天地的高尚品行,是天朝的宝贵财富。

也不知这两兄弟怎么想的。伯夷逃跑了,本来遗诏即位的就不是他,倒情有可原。你说你叔齐,怎么也逃跑了的呀?可就不对了。

不过他俩创作的歌,最后两句很有感染力:“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用今天的话说:哎呀,哎呀!只有死啊。我们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俩的命呀,怎么这么苦啊。

很悲催的结局。其实他俩也不想死,就是都不想当皇帝而已。小小野豌豆,成就了两个千古名人。

大约到了汉朝,野豌豆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太平盛世,为贫者食。

但在荒年,战乱年代,下至流民,上至皇帝,野豌豆还是充饥的美食。与诸葛亮同年生、同年死的汉献帝刘协,在逃亡途中,八成还没有野豌豆儿吃了。

白居易《续古诗十首》其三写道: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

早上去掐野豌豆尖,黄昏也去掐,真的是没得吃。末两句道尽辛酸,野豌豆没有了,百姓拿什么来充饥?一个“薇”字,道尽大唐平民百姓生活何其艰难困苦。

清代余怀在《效杜甫七歌在长洲县作》中有“何时东海翻波澜,暂向西园采薇蕨。”的句子,说明野豌豆在清朝,也是百姓寻常吃的菜。

03

《小雅·采薇》情景交融,真切动人。采薇向童年,诗里也有我的回忆,也很美。

爷爷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野豌豆救了很多人的性命。那时候是“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自家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那是长了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要阉割的。之所以要用“阉割”这个词,是有深意的。连根拔起。

乡亲们只好房前屋后撒些野豌豆的种子。野豌豆是草啊,没人管啊。仲春时节,几天就一大丛。上面来人,连看都不看一眼,于是,野豌豆就成了很多乡亲的救命稻草。

东坡先生说过:“菜之美者,蜀乡之巢。”巢菜就是野豌豆,这样看来,野豌豆味道不错。

不过,父亲说,野豌豆真难吃,塞口,就像在咀嚼干草。还带点酸味和浓烈的腥味,一般胃弱的人会有呕吐的感觉。可能小时候吃多了,父亲很是不待见吃这个,一说就皱眉头。

在我的童年里,野豌豆却是不可或缺的。每当到这个时节,孩子们总是在麦田间溜得奔奔的,大人们逮都逮不住人影儿。我并没有吃到像父亲说的那样的味道。我们把野豌豆的豆荚摘下来,掐掉一半,剥开去籽,再合上,放在嘴里吹,可以吹出清亮的声音来,玩开了。

村里的孩子呼啦啦聚在一起,都衔着吹,“呜呜——嘘儿”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乐此不倦。野豌豆到处长着,尤其是麦地里,一片一片的。一棵上面结好些豆荚儿。小时候总爱成片的扯出来,钻出麦地,老钻在麦地里,也是怕挨骂的。一大团抱到田埂边,鞋子往小屁股下面一垫,小手就一个个扯下来了放兜里。放不下的时候,就用衣服兜着。回家后少不了挨母亲的骂,沾上的汁水点儿是洗不掉了。母亲嘴上絮叨着,手上却也没停。把我兜回来的野豌豆荚儿倒入篮子洗干净后,放锅灶里焖上少许水,烀给我吃。必是要罚我烧火的,我也乐意。当锅盖上飘出白烟气儿,就熟了。这时候放点盐巴进去,从锅里倒腾出来晾一下,就可以吃了。牙齿咬住一头,一点一点往嘴巴外面拉,豆荚粒儿就到了嘴里,香甜香甜的,可好吃了。不过咬的时候得注意力道。我最爱这样吃了,怎么吃都不厌。常挨骂,常烧火烧得一鼻子的灰,气得母亲总是笑。

现在,每次回到乡下去,若是恰逢时节,总要下地找些野豌豆荚儿吹哨子玩,再烀上一些吃。咬住,慢慢拉。母亲笑我:怎么都没吃够你的,多少年了。

野豌豆不再是我们的“菜”,甚至现在的孩子多半不认识。可沉淀几千年的文化如同陈酿,我相信,会越来越浓烈!循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发现、去探索,贴近自然更美好。

采薇向童年,忆更远,思更浓,去向3000年前的光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作者-

杨爱妹,一个爱诗,爱生活,简约、斯文的女子,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本文首发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如需转载,公众号留言!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回复唐诗”、“宋词”,可以查询诗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