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外与排华:日本为何拒绝接纳世界.
提起日本,很多人认为日本当代的现代化与工业化起源于明治维新的对外开放,以及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多少有些片面,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是不是唯一,为什么只有日本脱颖而出?实际上,想要将吸收来的技术消化并接受,需要适合其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文化环境,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日本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处,他的国土也与其他陆地隔海相望,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日本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日本一直希望能够利用航海技术跨国海峡,因为中国和印度已经孕育出极为先进的文明。借助于朝鲜半岛,日本学到了汉民族文化,从而开创了日本的弥生文化。在《后汉书》的东夷传里,记载着公元57年日本倭国国王携带贡品来到汉朝,被汉光武帝授予金印的过程。可见,海峡并没有隔断日本与中国的交流。
另一方面,海峡也让日本获益,它有效的阻止了其他民族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依靠着这一天然屏障,在长达一千几百年的历史中,日本避免了一切外来民族大规模的入侵和统治,这一点在欧亚大陆历史上是罕见的。
文化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侵略和扩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侵略会造成民众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接受外来文化,无论这种文化多么先进多么灿烂,民众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日本没有经历过这些,所以日本人对外来文化不存在很强烈的戒备和抵触情绪,反之,他们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把外来的文化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然后他们再次与外界开始隔离,将引进的东西一点点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最明显的一个案例就是佛教。
公元六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在皇室的保护下,日本的佛教传播很快,七世纪上半叶,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飞鸟文化在日本得到了迅速发展。日本还派出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学生,他们从中国带回了大量文物,白凤文化就是在唐代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到了平安时代,佛教已经在平民百姓中深深扎根,随着佛教文化的普及,佛教与日本固有的神能教相互融合,产生了主张神佛儒交融的调和思想,这标志着日本文化进入了外来文化在内部进行消化、吸收的阶段。
公元894年,遣唐使废除,唐文化的影响日趋衰弱,到了平安中期,在充分吸收、消化原有唐文化的基础上,由日本贵族阶层创造了适合日本的国风文化。此后,日本一直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日本特有的文化,统治也比较稳定。
直到1853年6月,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日本终于走向了世界。近代,与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使日本开始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改革,推动了日本整体的发展。
天皇制促使日本极度排外
日本在古代深受中国的影响,进入现代则更多的接触西方。但是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没有让日本固有文化传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且这些文化的传播反而让日本人对彼此之间的怀疑放大到了对所有外国的排斥和疏离。日本鸟羽钦一郎在作品《两面脸的日本人》中写道:日本人被称为经济动物的原因,是他们心灵贫困,不关心文化。日货在国外遭排挤,原因之一就是日货本身没有丝毫的文化价值,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法国,他们的产品充满了法兰西特有的文化特色。
这就是日本文化中另外一大特征——排外。在日本,外国人很少能够与日本人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日本人也很热情,也很谦虚,他们也会亲切地帮助外国人学好日语,但是当外国人想进一步更为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或者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就会被拒之门外。日本人愿意了解世界,却不愿让别人了解他们。即便在某些场合日本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那也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氛围。
日本人的这种略带傲慢的“待客之道”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源于日本的“天皇制”。日本的天皇是“神的后裔”,传说天皇是日神天照大神的后代,日本国民自然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本身的价值就多了一份“神圣性”,自认为是“神的子民”,一切外来文化,到了日本都要屈从于守护天皇信仰的目的。外来的文化,哪怕是具有很强的超越性,最终要么暗度陈仓地被日本本土改造,要么就被压制。在日本,只要是天皇的作为就可以被接受。比如战后,裕仁天皇曾经八次到靖国神社参拜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灵位,对于亚洲人这不可接受,但是日本人却对天皇的行为表示信服。
天皇制是建立在日本文化传统基础上,天皇信仰就是日本民族主义的根本理念。天皇的神性只要同民族主义相结合,就会演变为极端的种族优越论。
多数日本人在今天仍然不被世界所接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也没有去接纳过世界。作为神性天皇的代表者之一的日本政府,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怎么可能与外国政府平等平权?所以对待他国,日本的态度不会是“以和为贵”,而是完全征服和取胜。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甚至是美国人,在日本眼中都是“外人”,都是不为接纳的对象。诚然,这种单纯的“爱国心”在世界上不少因为种族纠纷而焦头烂额的国家眼中是一种幸运,但是这也促使日本总是集中精力一致对外,侵略成性。
既从心理上拒斥外国人,又从种族性上感到自己优越,导致日本今日社会的封闭性。政治、经济的开放,最终取决于社会中的个人文化心理及文化精神的开放。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不能仅仅是强调在历史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这些虽然重要却不能够让中日关系有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应该更深入的去研究为什么日本对中国以及世界存在偏见和芥蒂,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排外却依然能够在近代战胜中国并且实现本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些都是中日关系必须深入的课题,如果仅仅停留在历史问题上,不能对日本文化做出研究,那么中国在与日本的关系上始终不能占有绝对的主动。